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矿业大学吸引力持续走低——未来的前景如何?值得报考吗?

在国内,有几所高校,实现了异地独立办学。

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简称“地矿油”。

很多人对这三所大学,不太看好,不仅仅是名字问题,更重要的是行业在走下坡路,不吃香了。

那么,针对中国矿业大学,真的在衰落吗?未来的前景如何?值得报考吗?

一种观点认为“

谢校长走后,没个能挑大梁压住北京徐州两地的人,两地慢慢走向分裂,直到2020年正式分开评奖评优(这之前两地评双一流啥的奖项都是可以一起算的,算出来以后两地共同拥有),这就是一个不断衰落的过程,一个分两个,铁定是衰落啊。但这也只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主体行业的下行趋势,煤炭行业的衰落可以预见,主要专业是煤炭开采,其他专业也与煤炭牵扯过深,没道理能在一个下行行业中保持昂扬上升的趋势,说有大好发展也是自欺欺人罢了。换句话说,从下狠手整治煤炭行业,决定能源转型的时候,矿大已经凉了,就看什么时候凉透而已。或者还有一条出路,矿大转型。

再一个方面就是转型了,矿大可以转型嘛?可以,煤炭衰落的时候新能源崛起,一个很好的机会,矿大抓住了么?没有。北矿不清楚,矿大这边我还是知道的,葛校长转型这么多年新能源方向基本可以说是没一点成效,整天喊的口号也只是整了个能源学部革了矿院的命,抢了他学校排号第一的虚名;

另一个喊的学科改革(前面能源学部貌似也是这个的一部分),就是拥抱计算机啊这些的热门学科,矿大其实还是有这个底气说这话的,毕竟一大堆b+和b,但是结果貌似也是只停留于纸面了,招了一大堆青年博士和学者,但是带头人没招到不说,还走了几个。

最后一个是顶尖科学家,这个应该算是最有说服力的了吧,可也是矿大的短板,来了徐州以后貌似上院士的学者没几个,反倒是北矿每年或者两年总能上一个。

北矿在这个上面有优势,这个要承认(老矿大一堆老教授也都在北京待着呢,据我了解老一辈们并不认为现在有两个矿大),葛校长去北京也是要借助北矿的资源上院士。说到这里其实挺尴尬的了,自己的校长跑出去借兄弟院校的资源上院士,嗯,最后还上了。这不实打实的说明在衰落嘛。从以上四个方面足可以看出矿大,确实在衰落。但毕竟是自己的母校,还想谈谈其中原因和出路。其实最关键的就一条,积重难返,重病需猛药。

成也煤炭,败也煤炭。因为煤炭,矿大成就一大批排名极其靠前的专业,这些专业或多或少受了煤炭的影响,但是毕竟自身实力有,来个有魄力的领导班子,大力度转型,先挖几个学术带头人撑一下面子,然后给钱给资源培养新人,年年修餐厅修大楼修大门那钱真不如用来培养科研人才。

有潜力的学科如下:

A+学科: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A-: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B+学科(4个):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京彭分校是必然趋势,是组织匹配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1980年代,设立北京研究生部,本意在于利用北京作为窗口,作为根据地吸引优秀人才、补充徐州本部,同时也保住北京的一亩三分地(说句不上台面的话,有些干部希望能到北京养老),当时的校长彭世济对北研部发展持开放态度。但北京的地理优势相较于徐州,毕竟太过明显,不但无法起到向徐州“引流”人才的作用,反而让很多徐州靠前的人才(去北研部深造、进修、交流,然后留下)向北京集中,造成了内部的动荡。这里顺便说一下,当时并不只有北研部可以招研究生,徐州本部也在招,而且90年代两地研究生规模差不多。郭育光担任校长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对北研部踩了刹车,在各项资源、政策上,卡得非常严重,引起了很大反弹,反而间接推动了北京做大的决心(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处级单位)。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谢和平。谢院士矿大徐州本科,北京硕博,在京任教,后调煤炭部高教司任副司长,1997年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北京校区的建立,大的政策层面,是教育部解决两地办学的顶层设计与高校(以及党组织)属地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也少不了关键人物的推动。北京校区成立,意味着矿大走向分校几乎成为必然,北京在高等教育发展上的区位优势,太过明显,成为完全大学后,一是快速吸引学院路周边大学师资(新设立的学校,各类岗位虚位以待),二是极大促进优秀研究生留校,并为他们发展打开了上升空间,他们中的一大批人成为现在的中坚力量(比如何满潮、代世峰等),三是同时迅速对本部形成虹吸,一批年轻教师“调动”到北京。

北京校区期间,矿大历史险些改变。2000年,北京昌平沙河高教园区新建(那时候的沙河鸟不拉屎),管委会主动接洽矿大,双方达成了3000亩用地的初步协议。可以想象,如果成行,京彭合校,一所矗立在北京的完整的矿业大学,将是何等壮阔。然而,种种原因,学校内部未能达成一致(虽然学校达成一致并不一定能成行,但学校都搞不定,后面都拉倒了),矿大失去了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机遇。

2003年,谢和平高升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两地彻底分校。

矿大(北京)独立发展后,在张保军、乔建永,以及杨仁树的带领下,如脱缰野马,压制了十几年的动能迅速迸发,整体规模、学科厚度快速提升,05年牵头申请成功煤炭系统第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三大奖与徐州并驾齐驱,并培养出彭苏萍、何满潮、武强等3位院士。此时,京彭两校,实际上已经是竞争关系(之前是内部竞争),行业内最优秀的2个主体间的竞争。人员流动已基本停止,只在涉及切身利益的学位点申报、学科评估等情况下,才不情不愿地绑在一起。

如果说彭城的安逸,消磨了矿大历经苦难的拼搏意识,北京的崛起,则更像继承了矿大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衣钵。曾经错过的沙河,在2014年,以更大魄力、更艰难地,收购了沙河一所职高,成为了现在的沙河校区。一校两地,分别两个校区,也算是比翼双飞了。

你们觉得中国矿业大学的前景如何?值得报考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磅!“双一流”高校名单公布!江苏15所大学入选!矿大:今天起,请叫我“双一流”!
【转】带你认识不一样的“地矿油”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历史沿革即校史
中国最尴尬的异地办学高校----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进军医学领域,增附属医院
同样都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江苏区别不小,学生别傻傻不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