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对疗颈肩肌筋膜炎有什么方法?效果如何?

目前社会环境结构的改变,颈肩肌筋膜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病学提出,肌筋膜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9.75%。不仅限于老年人,逐渐出现在各个阶层中,在白领、学生群、长时间计算机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医护人员群体的发病率更高。

颈肩肌筋膜炎的症状

本病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慢性劳损、既往损伤后遗等而出现的一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肌肉僵硬、重压感的症状群,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现代许多人常常处于肌肉紧绷状态下,长久的同一姿势的工作,更易发生肌筋膜疼痛。

本病症状初期较轻,随着慢性的积累,肌肉随着身体的代偿现象,逐渐的形成一种过劳状态,进一步出现局部软组织的病变,逐渐出现纤维结节,条索状改变,最终发生肌肉的纤维化改变。

气候改变或受寒后症状会加重,活动后可减轻,本病易反复发作。在急性发作时,相关的肌肉痉挛、紧张,疼痛加重,甚至会出现活动受限,可伴随有上肢疼痛麻木不适等。现代医学对于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配合物理疗法为主,药物多为消炎止痛药类药物、局部药物注射、外用膏药软膏等方法。

物理治疗有TDP照射、超短波疗法和体外冲击波疗法等。这些方法即时镇痛效果明显,对于长期疗效欠佳。祖国医学主要以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为主,穴位埋线疗法可对穴位有长久的生理生物化学刺激,与一般毫针相比,具有治疗次数少、刺激时间长、疗效持久、疾病愈后巩固等优点。

目前对于穴位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因未进行系统的临床试验进行研究,缺乏对照,尚不能证实此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通过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招募志愿者,共收治肩周炎患者60例。

进行穴位埋线和电针疗法予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疼痛量表及症状体征积分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以研究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证疗效,以此为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祖国医学的研究概况

颈肩肌筋膜炎当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痹病”的范围,亦称之为“项强”、“项痛”,病因多与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和素体亏虚有关。临床上多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酸痛感和局部肌肉僵硬,有时可于局部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等。

祖国医学对痹症的病因病机有详细的阐述,多认为本病的形成与大自然中的风寒湿等外邪的入侵以及正气亏虚有关。人体一旦受外邪入侵,邪气使体内经络受阻,产生瘀滞,经络运行不畅而产生疼痛症状而形成本病。本病的阐述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中,对于本病的病因、产生的机制、辨证分型和病程的变化等各个方面均有阐述,最常引用的为风邪寒邪湿邪一起侵入人体,易产生痹症,以邪气的主次分别称为风痹、寒痹和着痹。

此篇对于本病的阐述意义重大,为中医进行治疗提供很好的思路。外邪侵入为一方面,另一方面还与人体的正气是否充足有关。“体内正气充足,邪气是不能致病的”,正气的不足是形成本病的内因。《灵枢·五变》中曾指出:“对于体表皮肤不致密,肌肉不坚固的人易产生痹症”。

此外,对于本病,长期的劳损以及损伤后遗症状亦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内经》中指出长久的坐站走,均会由于长期的过劳积累而产生筋伤。清代的王清任提出“瘀血可以形成痹证”的学说,长久的劳损易形成淤血阻滞经络而产生疼痛。《类证治裁》中提出:“多数痹证……多因营卫之气的亏虚,则腠理疏松,风邪之气易袭,正气被邪气阻滞不前,气血凝滞,长久而形成痹证”。

不仅说明了此病与营卫失和的关系,病机主要因外邪侵袭与正气不足而引起气血运行的障碍,为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据以上所述,颈肩肌筋膜炎的中医发病机制是,素体亏虚,外邪乘虚而入,外伤劳损,从而使气血经络受损,瘀滞不畅,发为本病。

痹病初期,病位多表浅在肌表,可见受损部位的肌肉紧张、痉挛、僵硬,有压痛,痹症经久不愈,伤及经筋,病情较复杂易反复。通过以上对颈肩肌筋膜炎病因病机的分析,因而本病治疗原则当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为主。

颈肩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

目前中医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方法非常广泛。不同性质的疼痛、症状体征、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原则、选用中药疗法,或推拿,或针灸、热熨、膏贴、熏洗、拔罐、小针刀疗法临床中时有两种方法配合应用,目前多选用以针灸疗法为主,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疗法。

同病而异治,中医各家对于治疗本病根据辨病辨证以及积累的经验具有不同的治法。沈氏依据老中医戴云彼的经验进行总结,侧重治疗痹证的关键为激发和顾护人体的阳气,指出本为阳虚,标为痹阻不通。强调温阳通络大法,不可乱用祛风、除湿、和散寒的方法。此通法包括有温通法、益气通络法、祛风通络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等。

指出背部属阳,督脉贯脊,膀胱经循行背部,若存在肾阳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则易侵入人体,造成气血运行障碍,经脉阻滞不通。温热之性可通经活络,选择以温阳祛风通络为法,自拟黄芪附子汤医治背肌筋膜炎75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因其简便、安全的特点,目前越来越受重视,此为经皮治疗方法。应用外敷中药、熏蒸、洗浴等方法,药物力量可以直接达到疾病之处,改善局部的血液运行,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炎症介质的稀释和转移,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达到镇痛目的。

选用传统中医熏疗法与单纯服用消炎镇痛药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采用“舒筋活络酒方”配合广西民间药材进行传统中医烫疗疗法,此法具有散寒止痛、温筋通络等作用

可祛除风寒湿邪,改善循环,消除炎症,促进新陈代谢,从而缓解疼痛。

针灸疗法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等作用。目前中医治疗颈肩肌筋膜炎以针灸疗法为主。治疗时侧重以局部阿是穴和邻近取穴为主,配合平刺、浅刺、刺络等方法。

平刺滞针弹拨法此法是一种新疗法,将针刺与按摩相结合,操作是沿肌肉长轴平刺,可快速缓解肌肉痉挛,配合弹拨法可使肌纤维粘连得到解除,最后对局部关节筋肉进行全屈全伸运动而使肌肉放松,达到活血止痛的目的。

腕踝针腕踝针理论依据为十二皮部理论,颈肩肌筋膜炎位于上5区的分部,选用此区针刺,则使所属分部经络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用芒针选择督脉进行透刺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选督脉和华佗夹脊自上而下行透刺针法。根据症状分布部位分别选取相应节段进行透刺;选用普通针刺作为对照。

艾灸具有镇痛、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补益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调节代谢和脏腑功能的作用,隔姜灸可借助姜和艾的辛温作用达到温阳痛经散寒的效果。倡导隔姜灸作用于督脉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并将丁香、肉桂等温阳之品加到艾绒中以增强疗效。

小针刀疗法近年来,小针刀疗法越来越受到关注,既可以减轻筋肉痉挛,消除粘连;又可以舒经活络,活血通络,改善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使用小针刀疗法治疗肩胛背部肌筋膜炎。

推拿疗法推拿手法作用于筋膜、肌肉,可减轻筋膜及肌肉的痉挛,改善循环,促进炎症物质的消除,以活血通络,解痉止痛,改善症状。目前临床使用推拿方法治疗肌筋膜炎多与其他方法配合,走罐法为主。推拿与走罐结合治疗肌筋膜炎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操作时,患者取合适体位,医者多用按揉法、接法、提拿法等作用于颈部对应肌肉,再点按颈肩部常用腧穴,以患者酸胀为度,最后使用颈椎的定位扳法和胸椎的对抗扳法结束治疗。治疗背肌筋膜炎倡导叠指直推法,并配合走罐法,

作用于膀胱经,操作时由上而下进行,结果提示总有效率达96.88%。此法根据医者操作时的作用方向需要局部肌纤维和筋膜的走向分布垂直,可更好地消除痉挛的筋膜和肌肉纤维,改善局部供血而止痛。探讨推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颈肩肌筋膜炎患者治疗时结合推拿治疗,可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疼痛,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刮痧及拔罐具有疏经通络、活血消瘀、扶正祛邪的作用。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刮痧走罐可激发阳气,使邪气从人体驱除,可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除湿祛寒,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使用刮痧加拔罐并配合中频电治疗肌筋膜炎患者,总有效率达到100%。此法治疗肌筋膜炎可通经活络止痛,调节脏腑功能,使气血调、经络通,达到阴阳平衡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运用走罐法治疗背肌筋膜炎93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操作是督脉从大椎到筋缩,膀胱经选取从大抒、附分至肝俞、魂门。结果表明总有效率达98.92%。为观察经络刮痧与刺络拔罐结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效果。

穴位注射操作简便、见效快,临床可以选择多种药物,治疗本病时,可选择活血止痛药物进行注射阿是穴,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选用血塞通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穴位首选阿是穴,根据病灶所在位置选用相应颈段的夹脊穴和常用穴,肩背部疼痛明显者相应选用肩背部腧穴。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

颈肩肌筋膜炎又称为颈肩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此病多指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的炎症而引起的疼痛、重着感,甚至出现活动受限的表现。肌筋膜炎要与纤维肌痛(Fibromyalagia)相鉴别,前者多为区域性疼痛,后者为全身多发性。肌膜可分成表面肌膜、深肌膜和内肌膜三层,这三层结构分别管理不同的层面。

广义上,肌膜分布于全身,具有支持、稳固、营养、分隔组织的作用,连续性的包裹器官、神经、血管、肌肉。不同的肌膜会有本体感觉受器、机械受器等不同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与相应的组织有复杂的联系,可与之互动。

这些产生的疼痛会引起相互关联的功能障碍各种损伤是本病发病最常见的因素,损伤后不能彻底治愈,出现后遗症,会遗留组织粘连而出现激痛点。感受外来邪气也会引起本病,当气候变化,温度突降,人体表面血管突然收缩,深部的血管会相应的扩张,形成压力差,液体渗出,蓄积在体内,引起肌肉痉挛而出现疼痛;出现痉挛,影响血液循环而引起极度缺血时,体内会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

颈肩肌筋膜炎在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方面,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一般都无异常。肌电图的表现方面可出现局部收缩区活动较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筋膜痛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办公室人员越来越多,本病趋向年轻化,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转位痛是指筋膜痛和压痛点之间具有关联,每块肌肉都有自身的转位痛,但是对于同一块肌肉的转位痛不会分布为不同的区域。对于压痛点和肌肉的大小,转位痛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与前者存在正相关,而与后者无关。

压痛点当受到外力按压时会引起局部的抽痛,也可出现转位痛,此点多位于人体紧绷的肌束中。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活性压痛点、潜在压痛点、附属压痛点和二度压痛点。活性者不压就会痛;潜在者要压才会痛;附属者常发生于转位痛区的肌膜;二度者常发生于压痛点位于拮抗肌上。

这些压痛点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多是经过直接刺激或间接的刺激后被活化才产生疼痛,之后会持续存在,疼痛会使人体的肌肉为减少痛楚而通过肌肉紧抗出现活动受限,也会慢慢成为迟缓性的压痛点伤;人体受到外伤时使肌肉出现痉挛,血液循环受阻而缺血,这种症状会引起肌肉张力不平衡。

人体存有很好的代偿能力,周边的肌群会保护痉挛和缺血的肌群,让受伤的肌群进行自我修复。但肌肉的修复会缩短其长度,这时需要配合相应的康复训练,如果缺乏就会因血液循环恢复受阻而出现肌群的纤维化,使不正常的张力增加,当机体失代偿时就会形成疼痛症状。

血液方面问题:主要为负血原因,多与缺乏Vitb12、B6和叶酸有关。体内维生素和叶酸的缺少会使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肌群灌注不够而出现肌肉代谢的障碍。

局部营养不良:主要与VitalC有关。维生素C可提到免疫力,消炎,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是一种抗菌氧化剂。

缺少VitC会出现局部肌群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造成附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水肿,继发更多的细胞损伤和组织溶解,严重者会出现损伤后不能恢复而出现肌群的纤维化形成肌痛点。

穴位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有效机理探讨

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增快,工作繁忙,穴位埋线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持久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多。本方法是选用羊肠线植入穴位中,因羊肠线对腧穴的长久刺激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穴位埋线的基础是以中医针灸经络和现代医学研究为基础,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验证。

祖国医学方面,穴位埋线疗法根据留针发展而来,符合《灵枢终始》篇“深纳而久留之”的原理,保证对腧穴的持续刺激效应,可以更好地发挥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疏通经络的目的。现代医学对穴位埋线进行诸多研究,治疗过程中可改变人体的一些组织结构的变化。

总结一下,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①即时刺激效应:治疗过程中,植线时产生的针刺和刺血等多种刺激,可使内脏器官的病理信息的传递得到抑制,一般皆由相应的脊髓节段所支配;对于末梢神经及神经干的冲动传导可以选择性的阻断,进而阻断病变区域出现的劣性刺激,此时神经系统拥有修复时间而慢慢恢复。

②异体蛋白效应:羊肠线为一种异体蛋白,植入穴位后可使肌肉组织的合成代谢加速,增加蛋白和糖类的合成,降低肌酸和乳酸的分解,通过一系列的变化而提高人体的营养状态。

③应激效应:植线后会引起腧穴局部微血管轻度的扩张,提高人体的应激反应性,增加病变区域的血管床,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组织供血供氧,增强局部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炎症物质的消除,使得渗出和粘连减轻。

④持续刺激效应:羊肠线埋入腧穴后,机体会对羊肠线进行慢慢的吸收,在此过程中,对腧穴有持久的刺激作用,达到疗效持久的目的。颈肩肌筋膜炎的病理过程与肌肉纤维组织慢性炎症有密切的关系,引起肌肉痉挛,形成背部肌肉僵硬、板滞和酸痛。

通过穴位埋线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合成与代谢,促进炎症吸收,达到缓解肌肉痉挛而消除疼痛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络不通的症状
提捏颈肩,舒筋通络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肩周炎的治疗方法
腾讯医典
落枕治疗方法大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