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医有何治疗思路?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torthris.KOA)是以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其早期临床表现以膝关节红肿或刺痛为主,病变后期可见关节屈伸不利甚至活动障碍,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多见。

中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优势

有研究表明,全球65岁以上人群中,近25%老年人存在与骨关节相关的疼痛和功能丧失'。

而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放射学上膝骨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已达34.19%之多,患有症状性KOA的终生风险为459%247。随着KOA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如何安全有效地对其进行治疗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现代医学治疗KOA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服用非出体抗炎药为主,只在短期内服用缓解疼痛',而大多数持续性疼痛并不能被抗炎药物所缓解”。

手术治疗对于身体机能减退之老年人群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较大,又存在费用高、康复进展缓慢,易患井发症等诸多不足'。自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强调了对于KOA治疗以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以“绿色疗法“著称的非药物治疗代表——针灸广泛应用于KOA的治疗。

《灵枢官针》日:“关刺法,直刺左右经筋上,以取筋痹”。此法多在骨关节旁之筋肉交界处直刺进针,通过调整针刺方向、深度形成对筋结病灶点及其周围组织的不同刺激。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足六经经筋遍及滕关节前,后内、外侧,经筋功能异常会导致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挛急,痹痛。

古典医籍中虽没有关于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明确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携病',“筋痹”、滕痹范畴',故可从筋论治。

疼痛为KOA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关刺法“以痛为输'是治疗经筋痹症的基本取穴原则,通过直刺筋之尽端对筋结病灶点以疏筋解结,可有效缓解滕关节周围经筋的病理状态,针刺较深,刺激量大,治疗痛症具有立竿见影之效叫。

膝痹之病因病机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外邪侵 袭、劳逸不当、跌打损伤为本病发生的外在因素中,《素问 上古天 真论》日: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筋骨互充,骨正筋柔啊,气血以流。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筋与骨的荣损关系奠定了KOA的解剖学发病基础,若经筋受损加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外邪凝结伤及经脉成瘀进而造成气血不调使经筋不得其养,日久则易影响其“主束骨而利关节'功能,势必会导致滕关节的活动障碍”。

KOA临床表现虽痛在关节,实则病在经筋,故'筋病为先,骨病为果”是KOA筋骨发病之病机,宜治膝先治筋,筋顺膝自健。

从筋论治膝痹,膝痹的常见经筋病灶点有四,由此提出以“膝四针“作用于“膝眼、梁丘、伏兔、阴陵泉“四穴用于临床数例KOA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

关刺治疗膝痹之针刺原理

经筋刺法中针至病所的治疗理念在(内经》占有相当的篇幅与内 容,《灵枢 官针》篇的形成则是针至病所“临床应用之巅峰,以五刺之关刺法和十二剩之恢刺为代表的针刺法均属此类。

正所谓'皮肉筋脉,病各有所宜”(《灵枢九针十二原》),皮肉筋骨皆有其对应的针刺之理”。滕痹病在筋,调之筋”,由此产生的以“针至病所为治疗理念的关刺法突出了针灸治疗的核心问题,即计刺深浅与疾病取效的关系。

对此,《素问.刺齐论》 早已给予明示:“刺骨时无伤筋,刺筋则不伤肉',否则,病筋针至骨,则误伤良肉,疾在骨却针至筋,则病气不泻。

《内经》 编纂惜字如金,《灵枢 经筋》篇却反复多次强调“以痛为输'”四字,其作为筋痹治疗原则,即以患者疼痛最明显部位作为针刺之腧穴叫针刺时多在骨关节旁之筋肉交界处直刺进针,通过针刺运动调整角度、方向、深度形成对筋结病灶点及其周围组织的不同刺激,如此意在迫“横络”去,促气血流,使经脉通。

现代研究发现,若膝关节长期承受超负荷运动或机械性损伤,易导致经筋发生代偿性增生肥厚而出现筋结病灶点。

筋膜的表面张力随筋膜腔内压力增高而增高,此时针刺结筋病灶点相当于给筋膜以物理性减压减张明,由此可使筋骨功能随张应力的改变而逐渐恢复正常。

也有学者'认为,针刺结筋病灶点可有效松解包绕肌肉、骨骼的相关筋膜链,恢复筋膜系统的应力平衡,减轻非菌性炎症。

西方国家以针刺激痛点(MTrP)的方式来治疗肌肉与筋膜相关的疼痛证候,与中医学“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疾病有异曲同工之意,且从分布上看,激痛点的分布部位与经筋点亦有重合之象。

有研究表明,90%的激痛点位于骨骼肌的肌腹中央',故经筋点存在于肌肉与肌腱结合处、肌肉肌腹外或肌腱附着于骨骼等多处部位。

其次,激痛点与结筋病灶点的产生原理和症状表现极为相似,激痛点的本质是骨骼肌内可触及的退变挛缩的肌纤维结节,按压时以整块肌肉组织的疼痛并伴有远端的牵扯痛为特点。

这些小结节会影响滕盖周團肌肉、关节的血流状态进而出现不通则痛'以及关节功能受限的症状。“经筋点“是生理状态下关节部附着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筋病灶点”则由经筋点处于磨损或牵拉等病化状态下所产生。

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认为, 激痛点即为结筋病灶点'。但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针刺激痛点具有明显的即时疗效,其远期疗效远不如针刺结筋病灶点。

经筋辨证分析

正所谓“膝者筋之府”,“骨为筋所附,筋为骨所动”是维系膝关节动态平衡之根本。之所以选取足三阴经筋痹证型的患者,不仅在于临床调查发现足三阴经筋痹证患者居多,更因足三阴经筋在膝内侧循行分布呈交织状态,故亦可相互牵连为病。

KOA最显著临床表现即为疼痛,而其中之“痛”可具体分为痛点、痛线及痛面。

痛点,即患者膝部周围具有疼痛反应的某一局部点状反应部位,当疾病发展至中后期,痛点逐渐增多并在膝部痛敏区呈片状分布,此即为痛点及痛线交织错杂而成痛面。

这种现象在本课题临床试验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被多次验证,很多患者发病前多有局部的疼痛与肿胀,但多数患者均未予重视或系统诊治,后因长年累月劳作而疼痛加重,痛点则由起初的某一局部扩 散到整个膝盖部位均出现痛敏区。

《灵枢经筋》对足三阴经筋在膝关节周围的循行分布及发病症状之记载如下 :足太阴经筋直行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的腓骨,沿股内侧上行。发病可见膝内辅骨疼,以及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

足厥阴之筋沿胫骨内侧,结于胫内内踝之下,其病则膝内侧部痛。其中足少阴之筋在循行过程中与多条经筋结聚并行,足之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当其斜行向上至内踝结聚于足跟时,向下又与足太阳经筋相合;

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而后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若足少阴经筋发病,则经筋所过所结之部位,皆有疼痛和转筋之证候出现。

故选取足三阴经筋痹证型的患者进行关刺治疗,通过其临床疗效进一步证明膝骨性关节炎从筋论治疗效确切。

穴位分析

现代生物力学研究洲认为,KOA是膝关节动力学和静力学失衡的结果,中医学则精炼的将这种状态概括为“筋骨失衡”。

基于经筋辨证为指导的关刺法以传统经筋理论为纲,以现代解剖学为干,将传统针法的特色优势与膝关节解剖结构相结合。

既弥补了单纯经络取穴的局限性,又丰富了现代医学中的激痛点理论与肌筋膜链理论',正所谓“善用针者取其疾'必辨证有理,取穴精当,针刺得法故现将所选穴位分而论之。

血海次:分布于足三阴经筋与足阳明经筋之交会处,所属经筋为足厥阴经筋,局部分布有股筋膜、缝匠肌、股内侧肌、大收肌等肌肉组织,并有股神经前皮支与肌支等神经分布。

以其临近血海穴而得名,浅层结筋点位于大腿筋膜层,深层结筋点位于收肌结节腱止点处,因经筋中无有空,不运行气血,邪气恶血结聚其中而不能转移,导致局部气血壅滞不通进而引发“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

针刺本穴可有效解除结聚“横络”对经脉造成的卡压以促膝关节周围气血通达、筋柔络和。

曲泉次:所属经筋为足少阴经筋,亦为足三阴经筋之交会穴,其周围分布有膝筋膜、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肌腱、腱鞘,结筋点位于股薄肌于股骨内踝止端处。

其下布有隐神经,故针刺本穴之“坚紧处”不仅能有效缓解足少阴经筋之“反折筋急”的痉挛,达到“以松止痛'、“以通缓急',还可重塑足三阴经筋的正常应力,因其与曲泉穴临近又可触及痛性条索,故其疗效亦可参考曲泉穴特性辨穴之长,以穴 尽其用。

对其主治,《千金》 有记:“胫膝疼痛....膝不可屈伸',《外台》有载:“四肢不举...筋挛”。临床治疗KOA取本穴可有效缓解膝关节功能。

膝关次:所属经筋为足厥阴经筋,膝关次位于足兰阴经筋之交会部位,膝外侧副韧带与膝外侧副韧带下滑液囊分布其周围。

当KOA发病时,结筋点多出现在膝内侧副韧带滑液囊处,这一小的筋结痛点可引起膝外侧副韧带或膝关次附近的小腿筋膜以“痛线”甚至韧带与筋膜交织为病进而产生'痛面'等大范围疼痛。

故针刺本穴位时沿膝内侧副韧带方向进针,此处'结筋病灶点'之解除便有以点治线甚至以点治面之功。

阴陵上:所属经筋为足少阴经筋,阴陵上作为足三阴经筋与足阳明经筋之交会部位,对于平衡KOA患者膝部周围肌群的肌力具有重要作用,此处结筋点的解除,既可缓足三阴经筋之挛急,又可促足阳明经筋系统周围之气血流通。

局部解剖分布有小腿筋膜、鹅掌滑液囊、鹅掌等软组织,结筋点有浅层与深层之分,前者位于小腿筋膜与鹅掌浅面层,后者分布于鹅掌下鹅掌滑液囊处明。

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与发病部位确定其结筋点,通过针刺阴陵上可有效予小腿筋膜物理性减压从而促进筋骨平衡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

针刺量效关系是针刺之物理刺激量如针刺深浅、针刺数量、针刺频次等因素与针刺疗效之间存在的关系。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已有针刺量效关系的记载,其虽未直接具体阐述何为针刺之“量”,但诸多篇章在针刺深浅、针刺次数、补泻之过与不及等针刺细节的论述中均指出了“刺激量”的思辨色彩,亦在进针时机、针刺间隔、针刺疗程、留针时间等方面体现了针刺量随时间的累积或减少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也可称为针刺的时效关系。

时间因素是影响针刺量效关系的重要参数,针刺效果的发挥与针刺的累积量直接相关,其具体机制表达多类似于药物在机体内随时间变化而呈现的血药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方能显效,故择时、定期针刺可促进针刺刺激量维持在稳定水平而巩固针刺疗效网。现就《内经》中所探讨的“因时施量'对于针刺之量效关系的影响进行论述。

针刺时机

良医诊病之道,必先辨明疾病阴阳盛衰之先后顺序,择时适时进行针刺补泻调节逆乱之气机促'阴平阳秘”,正如《灵枢卫气行》所言:“谨候其时,疾病方可如期而愈”。

若过时反候,则百病不治。《素问阴阳印象大论》亦记载了对于治疗周期性发作的疾病的针刺时机:“病起始之时,可用针刺方法治愈,若病邪较盛,须待其邪气稍衰时再行针刺”。

关于补泻时机,《素问离合真邪》提示:不要在邪气最旺之时使用泻法,要等邪气刚到来时发针。正所谓“理不明则法不清,法不清则理失之晦”,医者诊病,必先辨针刺时机,方可方可遵循'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的原则进行施治。

留针时间

留针时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步骤。,作为针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亦是针灸取效与否的重要因素。

《内经》首次提出了留针时间的概念,如《灵枢逆顺肥瘦》以深而留之“和“浅而疾之”分别对应年质壮大、皮肤粗厚之人与皮薄色少,肉廉廉然之人。亦规范了治疗病位在里之脏病、气血不足者或病势轻缓者,宜久留针。

治疗实证、热症或病势急重者应短时留针,除此之外,人体气机之升降浮沉受四季节律影响,故留针时间亦应季而变:“春刺散俞于分理,冬取井荥深以留之”。

现今临床针刺留针时间大多为30分钟,溯源经典,《灵枢五十营》已给出精确的时间量化标准:营卫二气——昼夜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而会合,换算成现代时间即为24小时运行五十周,由此可知营卫二气运行一周所需时间为28分48秒,约为30分钟,由此推算现代临床留针时间大多为半小时依据充分。

时间因素对于针刺量效关系的影响体现在:(1)进针时机:辨证选择疾病的发病周期择时针刺可发挥最佳疗效。

(2)留针时间:留针时间需根据不同病种的临床表现分析患者的耐受情况,使之控制在合理范围。

(3)时间间隔:不同针刺间隔对针刺后效应具有加强和促进作用,对于针刺疗程的规划与治疗方案的设定有直接影响,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已然十分重视时间因素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古人“因时制宜“和“天人合一”等观点对于现代医学的应用与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膝骨性关节炎从筋论治疗效确切,关刺法可有效缓解KOA患者膝部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且隔日针刺与隔两日针刺均有理想的临床效果。

但隔日针刺累积的刺激量对于总体疗效的影响优于隔两日针刺,故针刺频次为影响针刺量效关系的重要因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内针治疗产后膝麻木一例
放血疗法结合火针治疗膝关节炎
一根针治膝关节疼痛的方法 .......
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中医综合疗法--刘长信
膝关节损伤:qi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