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孩子「听话」,真没这么难?



本文作者:李小青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与涤耕同行

转载须取得作者授权

 


 全文约5000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帅爸辣妈请放心,

本公众号旨在分享“科学育儿干货”和真实案例。

同时欢迎添加微信theserioussnow加入「涤耕」育儿交流群,

或咨询家庭教育相关问题。

公众号:与涤耕同行





01

 

听朋友常常抱怨说:

“我们家孩子太烦人了,说什么都不听。怎么办?”

“我们跟孩子讲话,他总像没听见一样。怎么办?”

“昨晚到家,一进门就发现孩子胳膊上一片青。我问发生了什么,他居然不肯说。气死人了!”

“……”

 

相信很多父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焦急万分,孩子却闭口不谈。

确实伤脑筋啊。

毕竟“沟通”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传递正确价值观,并给予他们支援的重要方式。可熊孩子们总是一脸漠然,叫我们这独角戏怎么唱下去呀。

有办法解决吗?

有。

 

但正式探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或者“如何做孩子才会说”之前,我们能否先深思一下,孩子不愿沟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也许,钥匙就在那里。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朋友都有谁?喜欢他们的原因有哪些?

优秀?

开朗?

豁达?

真诚?

……

没错!具备这些特质着实招人喜欢啊。

但是,请再想想:你会不会还忽略了另外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呢?

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魅力值,因为它总能使你潜移默化地喜欢上一个人。当然,它也极其容易被人忽视。

 

它就是——「同理心」

 

 


02

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通常表现在双方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同理心沟通」。

而同理心沟通的前提是“移情聆听”。引用美国“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的原话: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感受

 

移情聆听也常常被人们称为“共情”。不管用怎样的措辞,它们都是在说:沟通不是单纯地各抒己见,而是需要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前,仔细聆听对方讲话的真实含义,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充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维与感受,而不能自以为是的妄下定论。

移情聆听需要我们不断刻意练习,方能习得。能够真正做到移情聆听的人,也会因此收获巨大。

 

我们喜欢约朋友喝喝咖啡、聊聊天。

绝大多数情况下,发邀约的人会报有一个目的 ——“找个人听我说说话”。所以,擅长同理心沟通的朋友,会是你的首选。因为他们通常会认真倾听你的心事,不会急于打断你转而诉说自己的心事,更不会在没搞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揣测。他们往往是最理解和最懂你的人,他们也最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陪伴你。

如此看来,懂得同理心沟通的人更容易获得我们的信赖。因此,我们也更愿意听取他们的建议。

 

相信以下反馈,没有谁会喜欢:

“别说了,我懂你了!”

“行了,你不就是xxx意思吗?”

“我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事,当时是这样的xxx”

“嗯,我明白了。我告诉你这样做xxx”

“……”

如此这些话令你不爽,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说话的人,在没能理解你的真实意图时便“自以为是”的打断你,然后滔滔不绝。

你只好用一句“好吧,我没事了……”草草了事。

 

 

同理心沟通不仅适用于朋友、同事、夫妻间,它同样适用于处理亲子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有没有对孩子讲过:

“有这么疼吗,别哭了!”

“有这么累吗,你快点!”

“怎么这么不听话,让我说你什么好!”

“你有完没完,闭嘴!”

“……”

之后,我们收获了——孩子的“沉默”。

 

由于成人与孩子的世界完全不同,更需要彼此进行同理心沟通。不要指望孩子能够主动登高望远理解我们,因为我们也常常忘记弯下腰去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谁会愿意同一个不懂自己的人聊天呢?谁又会愿意同一个误会自己的人交心呢?所以,更不要谈服从了。

 

 


03

 

怎样进行「同理心沟通」来说服孩子呢?

小青的个人建议是以下四步,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为:

「理解」、「表达」、「征询」、「共识」。

 



先聊聊什么是「理解」?

「理解」是建立在父母了解一定的儿童心理学,以及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特点基础上的。要求父母能够对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及心理需求,做出有效的判断。

 

比如: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会经历不同的敏感期,同时,在不同的敏感期又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你就无法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感受。而你所有的判断,都只是基于自我假想或自导自演罢了。

 

举几个例子:

婴儿时期的孩子会将手及任何可以拿到的东西送进嘴里,因为他们受口腔敏感期驱使,用口来探索这个世界。但这个行为常常被父母所制止,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不卫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写道:口不仅仅用来进食,在最早,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2岁左右的孩子处在自我意识敏感期,最常见的表现是咬人、打人、说“不”或抱着玩具说“这是我的”等等。如果这些行为被你误解成“孩子不懂礼貌”,进而采取批评和说教,那就显得不够明智了。

 

 

再比如:如果不了解孩子会因缺乏情绪排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而变得焦燥不安,你会极易视孩子的 “哭闹”、“发脾气”和“打人”为理无取闹,从而采取说教、责罚,甚至是体罚的方式企图改造孩子,而不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帮助。

 

所以说,父母只有抛开“成人偏见”,「理解」孩子童年时期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才能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想法,这是迈出同理心沟通的第一步。

 


 

同理心沟通的第二步是「表达」。

这一步能有效安抚孩子的不良情绪,前提是你真的「理解」孩子。

它不是要你发泄心中的不满,也不是请你在孩子面前指指点点。而是将你在第一步「理解」到的有关孩子的各种感受和想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能使你轻而易举地获得孩子的信任,达到平复孩子心情的目的,还能让你在恰当的时机教会孩子如何使用情感词汇。

 

比如:

“爸爸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很委屈,对不对?”

“爸爸知道你现在有多想看这部动画片。”

“这么大一条狗,真的很吓人!”

“妈妈知道被老师批评让你感觉到难堪。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会觉得没面子。”

 

现在,就请你把自己想像成孩子。如果有人对你说这些,你也许会突然哭出来,也许会继续保持沉默,但不管怎样,你此刻都应该感觉到安全和欣慰。这就是「被理解」的力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慢慢积累了更多的情感词汇。这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宣泄不良情绪,用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哭和闹。

 

 


第三步是「征询」。

第二步顺利结束后,孩子的焦虑情绪会渐渐消失,此时才是父母给予支援的最佳时机。

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做到在情绪波动时,欣然接受截然不同的观点。

 

但我们引导孩子的方式,绝不是:

“你需要……”

“你必须……”

“你应该……”

“你不能……”

 

而是「坚定与温和」并存。

什么意思呢?

这是说,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我们绝不会采取过硬的态度,而是温柔地征询,让孩子充分感到自己「被尊重」。

 

我们会用这样的口吻,去引导并征询孩子的想法:

“你看……行不行?”

“如果……好不好?”

“你觉得……还是……呢?”

 

我们可以给出方案,但要向孩子征询意见;我们也可以出一道优质的选择题,然后让孩子进行选择。只有这样,孩子才更有意愿进行下一步。

 

 


最后一步是「达成」。

所谓达成,是指依据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的结果,协商制定行动方案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听起来,这很像公司同员工协商制定公司章程或绩效考核方案。没错,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有让孩子拥有发声的权利并积极参与进来,才能赋予他们更多的使命感。这不仅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还能让孩子自愿配合我们。

 

以上,就是同理心沟通的四个步骤,即「理解」、「表达」、「征询」、「达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实战下吧!

 

04

案例一:生病了

 

入夏以来,小豆丁偶尔会在半夜产生呕吐感。这种感觉,不仅会让小豆丁惊恐不已,哭声连连,还会让一家人心急如焚,不知所措。(通常只持续半个小时左右,所以无需就医。)

 

这时,我会抱起小豆丁给他充分的安全感。

但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一蹴而就。因此,我也常常和小豆丁一起陷入紧张与焦虑中。情绪脑一旦被激活,就会遮天蔽日,让理智脑消失地无影无踪。于是,我冲动地脱口而出:

“小儿子,不哭,没事,没事啊!“

“小儿子不怕,一会儿就好了。“

“小儿子,要是想吐,就勇敢地吐出来吧,吐完就没事了。“

很可惜,这些劝慰没能起到任何安抚作用,反倒让小豆丁变本加厉地哭起来。也就是说,这是一堆“废话”。

 

 

当你能够深刻认识到「忽视他人的感受」,是阻碍有效沟通的最大障碍时,就能对小豆丁的心情感同深受了。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不妨再举例:

也许,我们会对刚刚从秋千上掉下来的孩子说:“儿子不哭,男子汉要坚强。”

也许,我们会对刚刚摔倒的孩子说:“有这么疼吗,别哭了。”

但我们绝对无法容忍,在自己伤心落泪时,听到他人这样的劝慰:

“哭什么哭,就知道哭!”

“有什么好哭的,女人真是麻烦!”

想必,这很可能会引发一场“战乱”。

 

 

回过来看:

强烈的呕吐感和胃部不适,给小豆丁带来了巨大恐惧。而我的一句句“不哭”和“没事”,就是典型的缺乏同理心的表现。这会让他觉得:妈妈根本不理解他的痛苦,甚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加之,我没能以身作则控制好自己的不安与焦虑,才导致小豆丁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恐惧感」与「无助感」,使他的安全屏障彻底崩塌。也许他会想:看,我病得实在是太严重了,连妈妈都惊慌失措了。

 

 

想清楚这些后,我彻底改变了策略。

 

我通过深呼吸和心理暗示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轻轻地抱起他,用非常温和,且带有同理心的沟通方式说:“亲爱的小儿子,你现在是不是很想吐而且特别难受?”——「说出他的感受」

 

小豆丁吸着鼻泣说:“呜……是!”

 

“哦,真可怜,小儿子。妈妈理解你,任何人想吐的时候都会很难受,而且很害怕。妈妈小时候也是。”——「继续说出他的感受」

 

小豆丁开始认真听我讲话,哭声也小了许多。

 

“不过小儿子请放心,妈妈保证,过一会你一定会没事儿的!如果过一会儿还是不舒服,我们就去找医生阿姨帮忙,好吗?”——「给予安全感、征询意见并达成」

(注:小豆丁从不拒怕医生,并且在生病时会主动申请去医院。如果你的小宝贝害怕就医,可以换种说法)

 

小豆丁听完,放心地点点头。

 

我亲亲他说:“小儿子,妈妈爱你!你放心,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保护你,好吗?”——「给予安全感,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小豆丁重重的点着头,已经停止了哭泣。

 

看到他恢复了平静,我也长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我会和他聊聊天,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生病时有多滑稽。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也顺便转移他的注意力。慢慢地,他睡着了,然后一觉到天亮。

 


案例2. 吃烤肠

 

中午,一时兴起的小豆丁喊着要吃烤肠,不想回家。

奶奶引导他说:“今天烤肠店没有营业,我们改天来买好吗?奶奶回家做你最爱的xxx好不好?”

大概是烤肠的影像在他大脑里不停地闪现,他执意要去店里看看。

奶奶还是很耐心地陪他来到店门前看了看——大门紧锁。

馋孩子没道理可讲——小豆丁依旧喊着要吃烤肠。

 

奶奶也算是半个育儿专家,她灵机一动,想到了「同理心沟通」。

她抱起小豆丁说:“小豆丁,奶奶爱你。奶奶知道你现在很饿,很想吃美味的烤肠。对不对?“——「表达对方的感受」

小豆丁默不作声,也没有反抗。

 

奶奶亲亲他的小额头,夸张地说:“奶奶和你一样,也很饿呢。你快来听,奶奶的肚子正饿得叽里咕噜叫呢‘小豆丁,我好饿呀,我好饿呀,快来帮帮我!’“——「表示理解」

小豆丁觉得很好玩儿,微笑起来。

 

“可惜人家没开门……我们该怎么办呢?“见小豆丁没有回应,奶奶继续说:“我们可以在它营业的时候再来买。那现在怎么办?咦?我们回家吃你最爱的xxx好不好?”——「征询意见并达成」

 

说完,小豆丁居然默默地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奶奶瞬间被战果惊到了。

 

 


05

 

我想,当父母学会用同理心与孩子进行沟通,就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同时用更多的精力来觉察自己,而不会一味地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常常四处寻问: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其实提高孩子情商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我相信,被同理心对待的孩子,也必然能够用同理心对待他人。

 

希望有一天,当有人被问道:“你最喜欢的朋友都有谁,为什么喜欢他?“时,我们的孩子会出现在名单里。而被喜欢的理由是——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因为他具有同理心,他最懂我!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加入到「同理心沟通」的队列吧!让我们一起实践「理解」、「表达」、「征询」、「达成」的过程,与孩子重新建立亲密联结吧。

文章的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理心 到底有多重要?
孩子回头,全世界都是光: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培养孩子这3种能力
情绪管理故事 | 把坏脾气收起来
给豆丁的第73封信:妈妈不在家的这几天
教给孩子一生珍贵的同理心,很值得!
你自己失去了同理心,却怪孩子不懂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