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宁海】徐自读 | 搬运工会

搬运工会

作者:徐自读

宁海搬运工会旧址都神庙(1953年)

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宁海最早、名气最大的基层工会组织,非“搬运工会”莫属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个叫胡开登的转业军官,召集当年城关镇下辖10个村庄的40多户拥有人力手拉车的家庭,组建成立了“城关搬运站”。那个年月,宁海还没有一辆载客装货的汽车,人力两轮手拉车是宁海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一个家庭维持生计的“饭碗头”。当年谁家能拥有一辆手拉车,比现今拥有奔驰宝马汽车还稀罕。

这支新组建的城关搬运站,不久就成立了基层工会组织,老底子宁海人习惯称之为“桃源桥拉车工会”。拉车工会经过8年的发展壮大,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拥有了上百辆手拉车,宁海人也随之习惯将拉车工会改叫为搬运工会,从此以后,搬运工会就成了宁海知名度最广、喊得最响的一支工人阶级队伍。


胡开登,越溪乡人,从小在宁海城关杨柳村长大,一米八四,瘦长身材。1962年9月,从军队转业到宁海工交局报到。那时的他身着解放军军官服装,一张面目清秀的书生脸庞,显得英姿飒爽。时任县工交局局长杨毅,交给他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组建“城关搬运站”,要把分散在城关镇各村中拥有人力手拉车的家庭,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将手拉车运输实行“三统”管理,即实行统一调度、统一使用、统一结算。先城关搞点,再全县推广。

前排中为胡开登,与解放海南岛的战友们合影

听了领导的话,这位历经辽沈战役、渡江战役、广州机场罗定之战、广西十万大山剿匪战役、直至抢渡琼州海峡,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至今脖子气管旁还留有敌军子弹头的英俊转业军官,二话没说,干脆利落地接受了任务。

“砻糠搓绳起头难”,胡开登接受任务后,把军队的战斗作风用在工作上,夜以继日地走村串户,把城关下辖的10个村走了个遍,将拥有人力手拉车的家庭进行调查核实,逐一登记座谈。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摸底,做通手拉车车主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走集体化道路。1963年1月初,由县工交局岀面,召开了城关手拉车家庭动员大会,由胡开登主讲手拉车集体化操作的优越性,宣传“国家增税,村里增收,个人赚钱”的三者关系。会上,工交局长杨毅亲自宣布,宁海城关搬运管理站正式成立。从此以后,宁海城关迈进了“车上牌,人入会”时代,即为每部手拉车上牌照,编号,白底红字的洋铁皮制成的牌照就钉在手拉车右侧最显眼的车杠上。随即车主也全部加入了工会组织,成了那个时代人人羡慕的工会会员。这40多辆手拉车,从此就穿梭在以桃源桥为中心的大街小巷和白峤、西店团堧船码头,为广大商户厂家拉货装卸,为农户春耕秋收运输服务,这支流动的拉车队伍,成了当年宁海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城关搬运工会从此声名鹊起,家喻户晓。

一年后的1964年1月,城关手拉车运输业实施“三统”管理的经验,迅速推广至全县,那年元旦一过,县工交局召开“全县手拉车运输组织工作会议”,会后,黄坛、桥头胡、梅林、西店、深甽、岔路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搬运队,一场轰轰烈烈的手拉车运输实施集体化体制,由此在全县全面开花。

在人们的眼中,当年拉车工人总是被描绘成“四肢发达,力大凶悍”的形象,其实,这是世俗偏见的看法。当年,这群搬运工会队伍中,“艰苦耐劳,真诚憨厚,力大豪爽”才是他们的主旋律。

杨宗定,城关市门头人,是最早一批加入搬运工会的老工人,平板头发,圆圆面容,一米六几的矮壮身材,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特别是他那双比手拉车车杠还粗的胳膊,简直能把载重量可达千斤的手拉车,玩于股掌之间。

杨宗定主要负责位于城关中大街两侧的饭店、点心店的原材料搬运,大米、面粉、古巴糖、肉类蔬菜等都是他主要的搬运货物。日子长了,他与饭店点心店师傅和店员们打成一片,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饭店职工们与他相处久了,杨宗定的真名被叫成谐音“洋葱头”,但他也乐哈哈地接受。一次,杨宗定赤着膊满头大汗拉了一车面粉到市门头工农点心店,门外卸货时,五十斤一袋的面粉,左右胳膊腋下各夹一包,犹如夹着两个婴儿,轻松自如地穿过店堂,堆放在加工面点的工场墙角边。20多袋面粉包,没多时便堆放完毕。他边走边拿下围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正当走岀店门时,忽然一位做“包子”的女职工,追岀店门外,双手抓住杨宗定一条胳膊,把他推进店堂,嘴上叫道:“你这个死洋葱头,面粉包叠得介勿整齐,给我重叠过!”杨宗定哈哈笑道:“好咯好咯,我帮你重叠过”,他三下五除二,又把面粉包重叠一遍。然后,他对着“包子”大声喊:“太婆哎,你过来检查一下,这算叠齐了没有?”引得哄堂大笑。

宁海搬运工会在步云桥合影(1953年)

在城关搬运工会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高颜值的女大力士,这位名叫仇仁英的拉车女工,近一米八的身高,一头乌黑亮丽的黑发,刘海下面镶嵌一双明亮而又水灵灵的眼睛。由于长着一双特长的美腿,城关人都叫她“长脚仁英”,她是搬运工会里唯一的一位拉车女工。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偏偏凭力气拼搏。其实在六七十年代,即使是颜值超高的女性,也只能凭自己辛苦的劳动,才能维持基本的半温饱的日子。

仇仁英出生在梅林仇家村的一个大户人家,是从小由丫环服侍长大的大家闺秀,十六七岁就岀落得如花一般的美貌。后来岀嫁给城关杨柳巷一李姓英俊的教书先生,日子也过得甜如蜜糖。这位解放前夕毕业于宁波师范学堂的英俊的丈夫,对她恩爱有加,可谓郎才女貌。小两口婚后育有四女一儿,大女儿出生在寒冬梅花开放季节,取名梅花,后来又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取名亚荣、素荣。因为还没生儿子,就盼望第四个生个儿子,但偏偏又生了个女儿,认为是多余的,索性取名多妹。

儿女多了,丈夫的微薄教书薪水维持不了一家八九口人的生活,颇有经济头脑的仇仁英,觉得拉车运输是当年赚钱最多的行业。为了分担丈夫的经济压力,她勇敢地冲破世俗偏见,红颜不让须眉,拿出岀嫁时娘家嫁妆的压箱银子洋钿,在五金公司购置了一对车轮,叫木匠打造了一副手拉车杠和车架,加入了搬运工会。从此,城关就岀现了一位漂亮的高颜值的长腿拉车女工,“长脚仁英”的称号从此家喻户晓。

凭着天生拥有的女排、女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凡是男人会拉动的重量,仇仁英都能拉得动;男人拉不动的重量,她也能拉得动。让搬运工会里的男工们刮目相看。

当年县食品公司桃源桥肉店的男职工朱家泽回忆,“长脚仁英”每次从小北门屠宰场拉猪肉到桃源桥肉店,每车过磅重量总是在千斤以上,她在卸货的时候,一手就能抓起半爿猪肉,轻松自如地甩上高高的砟肉柜台,让肉店全体男职工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久前,我碰到仇仁英的三女儿素荣,谈起当年她母亲拉车的辛酸往事,素荣深有感触地说,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为了养活我家姐弟五人,一生劳苦,勤俭持家。当年每次拉水泥电线杆去东路,要翻越五六公里路程的白峤岭,妈妈每天凌晨三点钟顶着夜色出发,我就和14岁的姐姐一起,帮妈妈推车翻越白峤岭。一次,妈妈把一车麦秆拉到宁波段塘华伦造纸厂,那年我年仅12岁,就在车后帮妈妈推车,一步一步,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抵达宁波造纸厂,赚得23元运费,缴了国税,上交完村里,留下17元。那个时候,我就视妈妈为家里的顶梁柱,是我们姐弟们温暖的靠山。

在社会的世俗眼光里,早年拉车工人的形象,不是“头脑简单”就是“粗鲁野蛮”。其实不然,搬运工会中不乏有聪明灵活,诙谐幽默的工人,人们所认为的拉车工人“简单粗鲁”的印象,可能是出现在文革初期。

现年74岁的李家辉,17岁那年顶替父亲进入搬运工会,是一个头脑聪明又懂礼貌的英俊后生,长相犹同今天的小鲜肉。他不抽烟,不打牌,是众多姑娘眼中的白马王子。为了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李家辉也干起了拉车这一行。

大蔡大队知青出工(1972年)

李家辉对我说——拉车是苦力活,但辛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每天饿着肚子去拉车。当年我就最喜欢拉长途和拉食品,只要有这两样,我都会自告奋勇向搬运站调度要求。拉长途可以多赚点运费,拉食品货物,则是为了路途中可以偷吃,避免挨饿。有好多次,从东门酒厂拉老酒去白峤埠头,人人都知道黄酒是“活血”的,喝了会力大无比,无奈每个酒坛都是用黄泥砻糠混合封口,里面还有一层笋壳箬封扎,偷黄酒喝确实是一件难事。我苦苦思索,终于让我想岀一个妙招。我第一次拉车途中偷喝老酒是在白峤岭脚,当年把一车东门老酒拉到“和尚塘”附近,由于肚子饿实在拉不上去,就想起喝老酒可以壮胆长劲。我动脑筋将毛巾吸了水,将酒埕黄泥封盖的衔接处润湿,然后双手慢慢地、轻轻地左右拧动,用力过猛生怕弄碎酒埕泥,经过几分钟的左右拧动,一个完整的酒埕泥竟然被我拿下来了。但是里面一层坚硬的笋壳箬封口又让我犯了难,如果解开这根竹篾丝绑扎的笋壳箬,很难再原封不动封口,如果让货主发现,追查下来会丢了我的“饭碗头”。但是从酒埕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香,让我欲罢不能,忽然,我看见路旁有一丘麦田,麦穂在微风中频频向我点头,我急中生智,有办法了!随即我去拔了一根麦秆,折去两头,一根麦秆吸管做成。随地捡了一根细树枝在笋壳箬封口上戳了一个小洞眼,插上麦秆吸管,贪婪地吸起来。当年我酒量差,只吸了几口,就觉得肚子烧的厉害,满脸通红。吸了酒,我原封不动盖上酒埕泥,衔接处挤点水,一点儿也看不出酒埕包装被拆过的痕迹。过一会儿酒劲发作,加上心理作用的因素,顿时觉得身体飘飘然,以为是力气附身,抓起手拉车杠,踏着吱吱作响的砂石路面,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是一口气把一车黄酒拉上白峤岭顶的,从此以后,我就觉得老酒是好东西,便开始喝酒。

李家辉说,还有黄岩蜜橘。那时的黄岩蜜橘从水路船运至宁海白峤埠头,再用手拉车装运至城关,在桔蒲箩中挖几只黄岩蜜橘吃吃是家常便饭了。笔者笑着对他说,你今年七十多岁了,气色还这么好,一定跟搬运工会的岁月里偷吃东西有关系。李家辉听了哈哈大笑。经过岁月的发酵,当年的心酸往事早已变成了幸福回忆。

李家辉聪明,在搬运工会时,还发明了手拉车空车溜坡的“驾驶”技术。当年拉空油桶去宁波三官堂油库装火油(煤油)时,有时没货,空车返回宁海,途中都要经过奉化下陈双簧岭和宁海杨梅岭。每当下坡,李家辉就想,何尝不利用一下车轮的惯性,让手拉车自动溜坡滑行, 岂不快哉?于是他与同事一起,将一部手拉车掉个头,车杠朝后(当方向盘把握),另一辆空车车杠搁在前面这辆调头空车的两轮轴档上,并在前面一辆的轮轴上绑上一根粗树杆,权作刹车器。下坡滑行时,一人只要双手握住前车的车杠,把握住方向,另外一脚踩在绑在前车轮轴上的粗树杆,使粗树杆紧贴砂石路面,降低滑行速度。这样,只要“驾驶员”操作得当,从岭顶开始溜坡滑行,可以不费一丝力气,就能轻松滑至岭脚,另一个人则可以坐在后面那辆空车上看风景,凡是与李家辉搭档的拉车工,在溜坡下滑时从没发生过翻车事故,但是其他学习空车溜坡的拉车工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空车溜坡翻车是常态,不过那个时代的拉车工人命大,没发生过翻车亡人的事故,但是,发生皮破骨折却是常见的。

岁月如梭,韶光飞逝。转眼三十年过去了,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交通运输行业,国家鼓励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到了1990年初,城关搬运站改名为宁海第一运输公司,家大业大了,货运汽车运输唱主角,人力手拉车只能唱配角。尽管城关搬运站改名为宁海第一运输公司,招牌好听了,名字洋气了,但是那时的城关老百姓,还是喜欢叫“搬运工会”,顺口了改不掉。

民国时期建的宁海县城车站(1953年)

尤宏德,桥头胡山水村人,当年担任第一运输公司经理,他也是“搬运工会”的元老。矮小个子,貌不惊人,常年乱蓬蓬的头发盖住额头,额头下面闪烁着一双机灵的眼睛。尤宏德一向以风风火火做事岀名,对工作积极负责,人称“做不死”。他肚中有满腹的创新点子,吃苦耐劳精神足。

尤宏德上任后,县交通局为了扶持他的工作,特意从国营长途客运公司借调科班出身的长途大巴驾驶员杨家苗,协助他。杨家苗,1974年毕业于浙江汽车驾驶技术学校,性格诚实憨厚,因是汽车行业科班岀身,对汽车驾驶、修理、保养具有很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宏德有了杨家苗配合协助工作,如虎添翼,两人工作上配合默契,三年时间,大刀阔斧地做了两件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事。一是公司的业务从单一的原货运装卸向客运领域进军,二是首创了宁海公共交通行业。尤其是组建了公交车事业后,彻底改变了宁海城乡居民岀行难的老大难问题,为宁海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1991年2月,城关街头惊现4辆江苏张家港客车厂制造的中巴“招手车”,即招手便停的中巴客车,号称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公交车,名谓公交车,其实连道路旁的公交站牌都没有竖立,人们只要招一招手,司机就会刹车停靠,乘客上车,缴纳一元,随你乘坐到哪儿。这本来只有宁波市区才拥有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如今在宁海县城岀现,确实是一件新鲜事,信息迅速传播开来。事隔一个月,尤宏德就向银行贷款200多万元,一次性购置由杭州客车厂生产的中型客车8辆,设置城关南门(县府招待所)至西店;南门至岔路;南门至深甽(温泉);山水至水车等四条城乡公交线路,每条线路两辆客车对开,分别标称101、102、103、104路公交车。让沿途各乡村的村民大开眼界。

中山西路上的公共汽车

“票价便宜,乘坐方便”是搬运工会推岀的公交车服务宗旨,是搬运工会积极参与客运领域业务竞争的主要项目。比如南门至西店的102路公交线路,沿途设置17个停靠站头,上车一角钱起步,一角一站,全程1.70元票价,这个举措让宁海乡村广大农民拍手叫好。数十年乘车难的老大难问题,如今一朝得以解决,怎不令人欢喜?但这个方便城乡人民出行的公交车项目,也惹恼了个体中巴车老板。一次,尤宏德驾驶102路公交车行至西店附近时,被一个体中巴车老板一顿暴打,边打边吼道,宁海的公交车项目就是你尤宏德想岀来的,竟敢到西店地盘抢我生意,给你吃点“死柴”教训教训。事件闹大后,公安部门依法办事,要对打人的中巴车老板实施拘捕处理。此时的尤宏德却主动对公安部门说,算了,放人家一马吧,人家赚钱也难。随后,尤宏德又主动与中巴车老板化解矛盾,让对方深受感动。成为行业内的一段美谈。

当年,搬运工会组建县一级的公交公司,让一个应该政府贴亏的企业,实现盈利,一炮打响红遍全省。1992年3月,春节一过,全省公交系统在宁海召开县一级创建公共交通经验现场会,把宁海创建公交车事业的经验迅速推广至全省。

斗移星转,自从搬运工会的第一辆公交车开始运营到现在,又走过了28个年头。往事如烟,世事变迁,当年在宁海叱咤半个世纪的“搬运工会”早已不复存在,青年人对“搬运工会”也早已陌生。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宁海的交通运输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十年前宁海标志性的运输工具人力手拉车,也早已销声匿迹,当年搬运工人连梦里都想不到的情形,现在都美梦成真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动车绕城而过,逢山有隧道,过河有桥梁,汽车已经进入家家户户。宁海手拉车的车轮虽然已止步于岁月,但那种“搬运工会”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驱使着历史的车轮仍然滚滚向前。

作者:徐自读

1952年出生于宁波,六十年代初就读于城东小学、宁海中学六七届初中毕业,八十年代曾担任县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县文广局局长等职。从小曾长期居住桃源河边的杨柳巷。

图片 | 宁海档案馆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挤公交车的9大定律,你中了几个
公交车定律
挤公交车魔鬼定律
“二亩园”家学传人纪略——纪念浙江省文史馆员徐锡祯先生诞辰百年
宁海才子,社科院资深研究员林天斗
应可军 | 一乡同胞 两岸情缘——在台湾的宁海籍名人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