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村故事】双水村,潘天寿外婆家

作者:聪丛 

摄影:山水尤

YUELONG  NINGHAI

西出宁海第一村,双水村即将换新颜了,却不知这简朴庙宇、烟雨古宅将安身何处?

双水村古风颇具,小小村落,清代四沿檐四合院一时建起九座之多。儿时最亲外婆家,七座周宅中,宁海籍最具影响力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山水画大师应野平的母亲均来自此间周氏家族,如今却鲜少有人知晓。

村内转角处,有一座门楼,精美绝伦,如一位瘦高个书生儒雅地守在小巷尽头。这座周氏百年老宅非比寻常,其血脉后代名人辈出,书香不绝。

周宅门楼 潘天寿外婆家

 一:周飞熊 武举人

 

清康熙年间,周氏家族的大海太公从桑洲下洋周至两水拱,初来时拾溪中卵石垒起平房,以制作豆腐为业。相传在暗岩路廊设摊营生时,善心留住落拓书生王道人,得其点拨,于干溪之侧开垦荒地,家业日盛,之后于落塘道地造屋定居,至今已繁衍十四代。

寒门入仕,始自第四世士望公,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监生;至第五世宗讬公,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监生,诰封武德骑尉,乃正五品武官。

经数代浸润,传到第七世秀岳公,篆飞熊,号黼堂,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岁失父,由母胡氏及祖父宗讬公抚养,幼承庭训,识文断字,天资聪颖。一是受祖父从武影响,二是值时局动荡,外来侵华,国家积弱,待其初长,遂弃文就武,为同治武生。

当年练功所用石墩、石锁仍安放在水门口,非常人可举起。

武举人遗存的练功石墩

清代的武举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朝廷方面大力提倡,民间习武者人数众,对武举考试也是趋之若鹜。

光绪元年(1875),光绪帝即位。新皇登基是一件大事,按例开设恩科考试。这一年的武举恩科,宁海有周飞熊、张肄三、邬绍云等三人考中武举人。周飞熊丙子科会试,中了武举人,恩科第八名亚魁,钦点兵部差官。

举人碑

 二:武状元 通家之好

周飞熊相貌堂堂,膂力过人,与君子相交,品行端方,其后人至今口口相传与天台籍武状元陈桂芬交好的往事。陈桂芬小周飞熊两岁,但是出道很早,20岁就中了武状元,是一位传奇人物。

据传,陈桂芬武功了得,周飞熊曾经多次慕名登门请教,陈桂芬亦不吝倾囊相授,并引见他结识一些同道中人,双方交往甚深。之后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武举人的母亲胡氏收陈桂芬为义子,结下通家之好。周飞熊在世时,经常向子孙提及此事,念念不忘天台陈状元当年的提携之恩。陈桂芬路过双水,得到周家的盛情款待,状元体能超人,一餐能轻松吃下一筷之高的麦饼,此类趣事仍为周家后人津津乐道。

到双水村走访,在这幢经历了百年风雨的“举人第”,陈桂芬的后人陈以明和周飞熊的后人周衍星如久别故友,再续百年情谊。

周家书院

 三:潘天寿 外婆家

周飞熊膝下一子五女。武举人文武兼修,虽由武入仕,却不同于山野莽夫,他以武立身,以文修家,重视子女教育。家规挂于中堂,让儿孙戒赌远毒,以诗书礼学传家,后人秉承此道,经久不衰。

举人子女所配婚嫁皆书香门第。除次女适斑竹园胡家,死于难产,其长女适冠庄秀才潘秉璋;三女适黄坛上宅监生严钦时;四女适下张庠生陈锡九之子陈品模;五女适城内邑庠生金民青。其血脉所传,除出了潘天寿国画大师外,三女所生二子严雅惠与严雅懋在民国时也颇负盛名。

嫁到冠庄潘家的周大姑不但长得修长端正,而且天资聪颖,自绘自描,裁衣剪纸,样样在行,给年少的长子潘天寿耐心地传授着朴素的美学知识。

1903年,潘秉璋支持王锡桐起义,其时周大姑刚生下次子,尚在产房中,或是受惊之故,不幸离世。王锡桐的得力助手周秀贵正是举人的同辈族人,周飞熊同情并支持王锡同起义而受牵连,《宁海教案议约》中与董一兆、胡怀智等人士被列入缉拿讯办对象,遭牢狱之灾达半年之久。 

小时候的潘天寿随着母亲常来的外婆家,仍然是他常到的地方。外公、外婆对这位失恃的外孙特别宽爱。

外公这位老举人未进屋就唠叨开了。“唷!原来是一幅画。谁画的?”他惊诧之余,立即明白谁是作者了,摸着胡须嘿嘿地笑。

“天授画的,这幅画我看画得蛮好。”外婆应声道。

“不是说画得不好,而是方才老夫从门外走来,远远望去,画面上一个人正蹲着用破扇生火炉。那烟气弥漫四周十分逼真,还以为是你又在用湿柴禾发炉子,弄得满屋子的烟呢!”

这是一幅《炼丹》图,老举人看花了眼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四:举人府 存之不易

百年周宅

周宅前后三进。原住在落塘道地左侧,几间平房,一方小小的墨池。虽不宽畅,却也清雅,之后这所旧院成了周家酿酒之所。

周举人之子亡故得早,隔代悉心抚养孙子芳春与芳晨成人,晚年又会同两个孙子兴土木、筑新宅,在老屋前首着手建造四合院,历经数年,终于1911年落成。

四合院前面还建有个书院,如今青草萋萋,已是荒芜,那半月门却依然雅致有韵,潘天寿、严雅惠,这些少年才子想必曾于此聆听外公的教诲。其时宾客往来造访,车辆与马匹皆系在最前面的大园子里。

周宅有长廊通往小巷,筑有精美门楼,落成之时,由举人的五女婿金民青于门楼之上写联题额。两侧原有楹联已毁,隐约可见芝兰当户字样。唯有匾额“清泉洗心”高居其上,未被凿毁殆尽。细观“清泉洗心”四字清腴朗润,笔意圆融,隐见东坡飘逸书风。所题四字不仅写“双水村”眼前景,更蕴含宅主清心忘俗、修身养德之心中愿。

这座百年老宅其实存之不易。有一年时逢天灾,大车门外来了一群土匪,手持火把,前来砸门。其时周家是有几把钢枪用于防卫的,见土匪叫嚣甚狠,家丁提议用枪从狗洞里射击自卫,举人长孙芳春予以制止,让家丁朝天放枪示威,土匪闻听枪声,反受其吓,一时四散而去。 

到了1970年夏天,周宅差一点毁于火中。其时潘萱妹已届晚年,独自在家。萱妹的孙媳潘安土正抱着年幼的周格平,在溪边洗衣,那一日孩子哭闹异常,待母亲抱还归家,发现邻里失火,已殃及周宅,急急扔下儿子,一边冲进去背出老人,一边高喊救火,幸得族人周方归第一个赶到,与乡邻们一起控制了火势的蔓延,使得百年老宅得以幸存至今。

如今周宅几近腾空,屋顶还有几处塌陷。走进曾经当作酿酒间的后院,唯有周衍星老先生还坚守在这里。兰香满院,石锁默然,我数度走进周宅,见他追述往事,达观开朗,然则言及周宅保护事宜,笑意中略含无奈。

古韵难得,不可复制,希冀双水村在旧村改造时,能给这座精美门楼留一方安置之地。

 五:周宅后人 书香绵延

周瑞来 有武举人风范

周瑞来是举人长孙周芳春的独子。乍一相见,老人虽因早年有微恙而行动不便,但英武端方,大有武举人遗风。据周格平介绍,瑞来还天生有大力,而且颖悟过人,只可惜当年时代原因,未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他摸索着拿出一个精心留存的道光十五年(1835年)永泰周记果盘一个,盘底墨迹如新,算来应是第五世宗讬公手迹。

 周芳晨与潘萱妹 红妆依旧

所谓“表妹嫁表兄,糖霜蘸冷粽”。旧时盛行近亲为姻,周举人长女嫁冠庄潘家,若干年后,举人次孙周芳晨又迎娶了表妹潘萱妹(即潘天寿之姐)。为留个念想,当年娘的嫁妆,一对三门大橱,又相赠女儿回到了周宅。周家后人周衍星爽朗地说,待拆迁之日,或可相赠十里红妆展览馆。

潘萱妹之夫芳晨,谱载其性和厚,幼读经书,知古识今,矩步绳趋,家业丰盈,举任莘凤而为乡长,公事预悉为调停,夫妻齐眉而儿孙绕膝,一生优游通达,宁西称其为完人,解放后被评为开明士绅。

 周瑞启与黄霞英 

八十四载素心兰枝叶仍秀

芳晨的长子瑞启,乃一届文秀书生,从遗存的旧照看,其儒雅之态神似乃舅潘天寿。瑞启娶得城东柏屏黄名绅黄子常家孙女,黄家有二子,长子黄振东,字仲威,自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陈诚麾下任十八军副参谋长,次子黄正铭系民国政府外交部亚东司司长。黄霞英乃仲威之爱女,1935年黄家大喜之日,登门庆贺者络绎不绝,时任县长的李涵夫以素心兰相赠,寓意黄家有女素心似兰,高洁清雅。

初冬之时,寒意渐浓。冷水孔周宅小院水池之上,虬枝斜伸,一兰傍依,枝叶秀健。如今赠兰者已成故人,养兰者亦已更替数代,素心兰在这个老宅里枕池而眠,遇春则醒,一晃已是八十四载。

已相传八十四载的素心兰

周瑞发 革命工作者“毛秃”

1947年秋,观澜小学在其校长邬逸民影响下,成为宁北地下党活动中心,其时芳晨的次子周瑞发也在此任教,在进步思想的熏陶下,走上革命之路。投身革命期间,化名“毛秃”,解放初期在宁海县政府工作,之后调任西安专攻水电工程设计,自西北电力设计院组织部长兼第一设计院主任副厅长岗位上离休,其子周晓波子承父业,现为西北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思及举人一子五女的后人分布各地,音闻久疏。现已是九十三高龄的周瑞发老先生,虽远在西安,仍心系家乡。他于2004年仲夏返乡,与侄孙周格平,反复查找宗谱,先后至木坑胡、冠庄、黄坛、下张等地调查核实,终将周举人后人脉络整理成册。这本家谱看似简朴,深入捧看,却蕴含一脉书香,亲情之线昭然在册。

周格平在西安就学时与周瑞发合影

周衍文及长子周格平 书香延绵

曾经会同周瑞发老先生整理家史的格平夫妻俩均从事医药行业,是双水周氏第十二代。说起自家的过往,其父周衍文1937年出生,是周家第一个大学生,195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为当时政治环境所逼,在家务农二十载,之后重返教育界,成为生物学科名师,曾五次参加国家教委组织的生物模型定标会、鉴定会。

生物学科名师周衍文

而今周格平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儿子周易2012年从镇海中学毕业,以当年自主招生省理科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提前录取,攻读古生物专业,研究生在读。周家一脉书香得以延绵不绝。

应野平

周宅

就在采风结束时,有一位叫阿呆的作者发来一稿,文中提到山水画大师应野平的母亲也来自双水周家。周氏后人周增延指着这所老宅为我们讲述着应野平年少时在双水外婆家的历历趣事。

 

双水村全景(航拍:赵安炉)

挽留双水村的古韵

无人机在上空久久盘旋,双水村的一草一木,一屋一巷,一览无余。双水村即将换新颜了,却不知这简朴庙宇、烟雨古宅将安身何处?而这些隐于乡间的百年故事,是否还会有后人记得?

一村故事 3

加微信:zcf106zcf

3

编辑:聪丛

照片:山水尤 赵安炉

审核:浩海紫烟

聚焦文化工作室出品

大地当书卷,山水为吾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格平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双水举人府的故事
吉林作家||【我们村的石桅杆】◆尹善普
【黄炳贵-乡村访古系列】走访朱集镇殷河村旗杆院
【兰溪祠堂】西姜祠堂
五经富惊现“亚元匾”
梦里水乡,是《故乡》的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