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出现澄清了一段模糊的历史;甲骨学研究敞开了商代的大门

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殷墟甲骨上的文字,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随着甲骨文的陆续出土和数以万计几代学者的艰辛考证释读,一个模糊的历史王朝,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而提前了一千年。

文字是破解古代文明历史的钥匙,同样甲骨文也是破解商代是否存在的关键性标志。

在甲骨文没有发现之前,人们所了解的商代历史只能从现存的史书里找。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朝的历史,但在他的年代里,甲骨文早已堙没在地下,他写商史的依据,主要是从《尚书》、《诗经》等文献中参考采用而来。当时他无法从甲骨文上得到验证。

正是因为如此,上世纪20年代,若干对中国古史持怀疑态度的学者,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1917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在北大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史”,他就撇开了虞、夏、商,径直从周宣王以后讲起。疑古派代表顾颉刚在当时就认为,商朝历史是春秋时期以后的人造出来的。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字的出土和发现,证实了中国自纪年之前有一个长达600年左右的王朝存在。

如果说,传世至今的文献典籍,经过几千几百年的辗转、传抄、毁损,难免讹误错漏,增删改易,甚至纯属后人伪托,这些文献典籍的可靠性可能会打上问号。例如《尚书》,就是一部真伪参半的古书。那么,甲骨文则不是这样,它是原始形态的,它的文字也是唯一的,后人无法进行篡改。

甲骨文末发现之前,中国文字字体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金文产生时,商朝已经到了末期,西周时,金文才逐渐兴起,东周被广泛使用。所以金文文字不能成为商代存在的正解。只有甲骨文才能证明商代的存在。

甲骨学研究的形成和发展

王懿荣殉国后,刘鹗从其子女收购来的一批甲骨文,经过整理,从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于1903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使之把“秘不示人”的古董公开化而成为供人研究的史料。

1914年,罗振玉据此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墟文字考释》等著录,断定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来源,并考证出甲骨文出土地为商朝晚期都城。

王国维提出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成为将甲骨文由文字学推进到史学的第一人。他利用甲骨文材料,在1917年证明了《史记.殷本记》上所列的商王世次是可信的,并纠正了其个别世次之误。

1928年及以后,多次主持殷墟发掘甲骨文工作的董作宾,对出土的大量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在1933年系统地提出了“甲骨文断代法”,将殷商盘庚至帝辛时代的273年的商朝晚期模糊的历史,分为5个时期,从而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晚商历史提供了方向性的基础。

郭沫若集甲骨文之大成,197?年。他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收入了41956片甲骨,于1978—1982年间陆续出版。这是目前所见收集甲骨文最多的一部著作,它的出版发行,把甲骨文研究推向发展的新水平。

1949年以后,以陈梦家、唐兰、于省吾、胡厚宣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又将甲骨文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如胡厚宜不仅是《甲骨文合集》的主要编纂者之一,而且他的《甲骨文商史论丛》,成为研究商史的典范性著作。

殷商王朝最大的文化成就在于甲骨文,是商王及王室贵族占卜和记事的文字,目前共出土的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字的单字现在发现有4000余字,经过学者考释的有3000多个,但考释出来并取得共识的文字只有1000多个。没有取得共识的文字,大多为人名、地名、族名。

尽管如此,甲骨文是证实商代的第一手文字记录,也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依据史料。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史记》中记载的《殷本纪》是基本可信的、《夏本纪》也是有据可查的,并非司马迁凭空杜撰。

商王朝自成汤灭夏,到殷纣覆灭,约600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从甲骨文上读到的殷商历史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有系统文字,产生于我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它是灼刻在甲骨上占卜记事的文字。甲是龟腹甲,其中也有少量的龟背甲;骨是牛肩胛骨,其中也有极少量的虎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等。

商朝人要做什么事,是否吉利?要到哪里去,是否安全?都要占卜后才决定。殷商王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用刀契刻在甲骨之上,然后用火灼成。所以甲骨文也叫“契文”、“卜辞”。

在出土的甲骨文上,反复出现了“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等记录,直接证明了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晚商的国都遗址。同时,也澄清了《史记》中的一个错误:商王盘庚迁都的最后地点,不是殷“亳”(商丘)而是“北蒙”殷墟(安阳)。

另一个证明商朝存在的重要依据,是从甲骨文上考证出的,司马迁《史记.殷本记》里记载的殷商的历史与甲骨文上描述的文字信息是基本一致的。《史记》记载的商王世系,除个别有误外,可以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内容得到印证。

盘庚迁殷后,标志着晚商时期的开始。商王都从此固定下来,为商朝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稳定作用。商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疆域辽阔的大国,从已经发现的500多处商文化遗址中,它的有效统治地区东至大海,北至内蒙古,西南至四州广汉,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甘肃、南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商朝晚期,最有作为的国王有武丁和祖甲。

武丁为小乙之子,名昭。武丁是个很有才能的国王。他继位之初,三年不发表自己的政见,而重视访贫问苦,并在各地寻求理国之才。在其以德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同时,对不服从商朝统治的附属国(方国)进行讨伐,使众多附属国臣服。武丁在位59年,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祖甲是祖庚之弟,名载。他也是商朝名王之一。商代周祭制度便是他创立的。所谓周祭,是一种系统地祭祀全体祖先的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严格按列祖列宗次序排列,一个世系接着一个世系持续不断地进行,周而复始,并在甲骨卜辞中记刻下来。

最倒霉的国王是武乙。他是康丁之子,名瞿。武乙酷爱打猎,不理政事,还蔑视神权,甘于“射天”。后来他在田野打猎的时候,遇到响雷被震死了。

最残暴的国王是帝辛。他是帝乙之子,名受。他为商朝末代国王,虽天资聪慧,才力过人,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连年的征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他却又是大兴土木,加重税赋,又是沉湎于酒色,还无端打击王室贵族利益,迫害贵族重臣微子、箕子、比干等重臣,使帝辛众叛亲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给了周以可趁之机。

商朝最后被周武王灭掉,帝辛自焚身亡。他的谥号叫“纣”,意思帝辛是一个“残义损善的人”。

甲骨文上体现的文化信息,涉及了商朝农业、畜牧业、渔猎、军队、战争、监狱、天文历法、气象、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结合甲骨文举几个例子。

商朝的刑罚制度已经很成熟。有徒刑、肉刑和死刑三大类。其中肉刑分为面部上剌字着墨的墨刑;割掉鼻子的劓刑;锯断腿脚的刖刑、幽闭女子、割去男子生殖器的宫刑、砍断手的断手刑等。

上图右一是'辛'字,是黥刑(墨刑)的会意字,像用某种利器在一个人的面部或额头上刺字;上图右二是“刖”字,像用锯器锯断人足的形状,表示刖刑;上图右三的象形字是'劓'字,从'自'从'刀','自'是鼻的象形初字。以刀割鼻,就是劓刑;上图右二是“刖”字,像用锯器锯断人足的形状,表现刖刑;上图左一分别表现对女子和男子实行宫刑的象形字。

商朝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甲骨文上有“右学”的卜辞,“右学,大学也'。说明商代已有了贵族子弟受教育的高等学校。小学叫“左学”。

殷代农业的高度发展,《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纣王“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商代粮食的富足和酿酒业的发达。甲骨卜辞中记录祭祀用酒的数量众多。如: 佑五十卣? 卣为一种酒器,此句大意为: 佑祭用五十卣酒吗?

农业生产在甲骨文中也多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如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有辰 、力 、用 、斤( 析 ) 、耒( 耤 ) 等。

辰,是以蚌壳、石头磨制成的除草器或收割器,上图右的象形字表现以手持辰除草。

力 ,是一种翻土农具。字形像前端有尖刃耜头,柄前曲渐次弯曲,前端靠近头部处有一段供踩踏的短木突出之形(上图左二)。甲骨文上的三个力排在一起(劦) ,表现众多人会聚,指的是大批奴隶协同耕地的场景。卜辞常有“众人劦田”的记录。

上图左三的“用”字 ,是桶的最初文字,主要用于盛水。如果是“用田”两字连在一起,指的是用桶搬运泥土。

甲骨文是一部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殷商史诗。甲骨文的科学价值弥足珍贵。它是商朝人将文明镌刻在甲骨上的第一手文字记录,成为再现商朝历史和发掘古代优秀文明的宝库。我们感谢悠久的中华历史给予我们的文明传承,也感谢几代甲骨文研究学者让我们分享了文明成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解析
尽管努力了一百多年,我们对甲骨文还是知道得太少太少
甲骨文
甲骨文书法发展概述
浅谈甲骨文及相关古文字书法的临摹与创作,少走歪路!
朱歧祥:用“两颗心”治甲骨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