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我们思想的地理,历史,文化根源

一,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我们思想的地理,历史,文化根源

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地球的东方。中国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被割断。在人类社会世界史上独一无二。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有自己的地理,历史,文化根源。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首先无疑和中华民族所生存、繁衍的这片独特的地理空间有关。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上古时代,特定的地理空间,无疑深刻影响着生存于这个空间中的先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认知世界的观念;而生产方式与认知观又深刻影响着这一空间的政权运作形式以及交往规则。费孝通先生大气磅礴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说的开篇,即从地理因素开始讲起,“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在这个一面邻海、三面为陆上高山或戈壁阻隔的整体性的半封闭的地理空间中,其内部草原、农田、沙漠、高山、海洋的不同地理、气候特点,使得各地形成了农耕、牧业、渔猎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也进而在中华历史上的上古时代产生了大大小小的采取不同生产方式的方国。中国上古史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等所领导的部落联盟,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由不同民族、部族集团所组成的政治联盟。中国早期国家中的夏、商两代,虽然对王朝内部所属方国的控制力相比于部落联盟时代在不断增强,但各方国仍然享有高度的政治自主性,各方国不同的族裔构成也使得夏、商的统治者很大意义上不过是这样具备一定王权色彩的多民族政治联盟的共主。因此很难像欧洲一样大规模地与外部其他地区进行交流,而是更多的在自己内部环境中自我调节,独立发展,进而也日益增强了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依赖与融合,中华文化也由此“既能始终呈现各个地区的地方性特色,同时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由于处于这片半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空间中,古老的中华先民们的宇宙观就把整个宇宙想象成为一个“天圆地方”的构造,即所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被笼罩在这个同一性、唯一性的天的下方。王朝的统治者之所以能统治世界,即“天的下方”(天下),其最终依据是“天命”。而因为只有一个“天”,所以世界上也只能有一个“天下”。在天下观的开放体系中,诸夏与夷狄虽然位置不同,但均是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既然诸夏与夷狄的区别在于文化而非人种,那么夷狄与诸夏的区分并非不可通约,实际上,也正是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断交融成就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绵延不息;而且,这种交融并非是一种强制的同化,而是边疆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自觉认同与接受,“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本身即可视为中原文明对于边疆的一种向心力和吸引力。正是因为这种天下体系式民族观的开放性,中国境内的不同民族可以构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同样,由于同处于天下体系之中,所以统一是常态,割据是非常态,无论是哪个民族出身的政治精英,都以认同中华、统一天下为己任,即“大一统”。周代商之后形成的以德配天说,其要旨是“天下之大,以有德者居之”;所以商的统治者虽自认为是天帝之子但失德之后照样不再享有天命而被起于西垂的蛮夷小邦周取而代之;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礼崩乐坏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失德,而秦以边陲蛮夷小国的身份最终统一六国也代表了天命、人心所向;中国古代以德配天的政治思想,将统治的合法性系于天下子民的人心,进而要求其必须励精图治、关注民生,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心从之”这也为被认为是夷狄的少数民族取得政权并获得统治合法性提供了可能。实际上,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朝代,元与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建立的中央王朝。

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炎黄到尧舜禹时期,是以炎黄部族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阶段,也是华夏农耕文明中心内核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与西方的区别是我们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文明中心,在地理空间上逐渐形成了向心的吸引力,并且在改造自然(如治理水患)的斗争中加强了各部落之间联系,强化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第二个阶段是夏禹建立奴隶制国家以后的夏商周的历史时期,是农耕文明由中心逐渐向外围拓展的发展时期,部落联盟转变为国家形态,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治理模式,并产生了周礼这样早期成熟的文化形态;第三个阶段是从秦统一中国到满清灭亡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央集权下郡县制治理模式,成为我国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和政策还有很多变革,但其基本制度特征没有质的改变,正如毛泽东所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如果说西周的分封制到春秋战国时代走向礼崩乐坏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那么,汉初的部分分封制最后闹出尾大不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分封闹出“八王之乱”,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闹出“安史之乱”,这些都是开中央集权郡县制历史倒车必然失败的铁证。就是曾经征服半个欧洲的成吉思汗帝国,不是也由于分封而最后只剩下一个元帝国了吗!

先进的古代农耕生产方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政治制度,是大一统格局存在和巩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原因。历史上中原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外围扩展,同时外围游牧民族又能够不断融入中原文明,根本原因是中原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外围游牧民族,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外围民族,结果形成一种熔炼效应,使更多的游牧民族进入这个大熔炉,结果不但没有中断华夏文明,反而使这一文明发展越来越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个由多民族构成而又不可分裂的大一统的中华民族。

产生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起源于祭祀jisi活动,它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活劳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它以象形,会意为主,形成系统的笔画文字符号体系,它是人类思维,语言产生后最伟大的智慧结晶。它与人语言自然属性匹配,汉语的单音节与抑扬顿挫声调与汉字的个体方块形匹配吻合,它不只是记录语言,它更重要的特点是记录,传达人的思维,即重在“看”和“想”。看到就心领神会。它解决了人们时间空间隔离不能交流的人类社会文明起步的大难题。它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维持大一统格局最大功臣。它记录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结绳记事“巫”文化,《神农本草经》和《周易》流传几千年,使我们现在除了考古,还能从文字记载看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本真来源。秦帝国形成后,车同轨,书同文政策举措更是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筑牢。(历史上汉字朝着减少笔画,规范形体,减少流通个体演变,没有动摇汉字创造时的根本,是历史进步。不能恢复繁体字体系。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全球化时代。我更主张加快拼音汉字与笔画汉字并行试验研究工作。汉字永远不会消亡。中国语文现代化必然要经历笔画汉字夹汉语拼音,拼音汉字夹笔画汉字历史过程。另一话题,别论)

充分重视和研究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大一统格局的意义在于:从历史上看,恰恰是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才保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绵延不绝,没有像其他古文明那样被域外势力所灭亡。从现实来看,大一统格局的巩固和发展,仍然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全球化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和新时代复兴的根本条件。这个问题甚至比主义的问题还要基本。还要重要。我国必须坚持按中华文明的轨迹发展,因为我们无论怎么做,美国也仍然要将中国视为重大威胁。因为在金融寡头们看来,大一统的中国块头太大,又和西方文明相对,不听他们的。终究是个威胁。美国和西方在前苏联解体后对俄罗斯的态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请读者看央视网《中华文明》十集电视纪录片,在电脑搜索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看,可以更深理解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本真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和”思想的内涵及各方面应用
我眼中的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国为什么能够维持大一统?实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是历史必然吗?
【文化时评】为什么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从地理因素看罗马帝国后欧洲为什么未能实现新的大一统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呢?原因竟然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