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美艺术下公众美学的反弹

最近关于诗歌的网络大讨论,很明显是一场关于诗歌艺术美学的争论。其中有一位诗人的一段评论,把这场关于诗歌的大讨论与绘画联系起来。她的一则微博说:“我真是用心良苦,喋喋不休,苦口婆心,怎么才能让大众明白,我们诗歌审美和绘画审美和科技发明等等,和西方相比都差了一百年..."参见xxx评:中国大众不懂诗歌审美,比西方差100年”

她的评论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她实际上把我国大众审美观与西方现当代艺术加以比较,认为相差100年。

实际上这个100年前,就是指20世纪初西方现当代艺术发端的时期。现在现当代主义艺术是西方的绝对主流,而她也承认了我国大众至今没有接受西方现当代主义艺术的审美。

这个联系到我们之前研究希基和丹托关于“美的回归”的争论,我们发现,人类对于艺术有不同的美学取向。以绘画为例,就分为“美术绘画取向”和“非美绘画取向”,还有就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取向。我们还从希基的文章归纳了一个”绘画公众美学“的概念,就是指公众普遍接受的美学,包含三个要素,即朴素的美学观,古代的绘画审美趣味,和美学民主。而我国的公众美学可能带有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当前的这一场关于诗歌的争论表明:现当代的非美取向的诗歌和大众的公众美学的审美尖锐对立了。

争取现代化是我国国民上上下下的目标,为什么在艺术领域的公众美学与艺术节的现当代主义这么激烈对立呢?我们认为公众美学是美术取向,而现当代主义基本上是非美取向,这是对立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我国从1920年代的五四运动开始,先进知识分子就努力地从西方引进西方美学的观念。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认识到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比如诗歌还是在白话诗歌开端而已。一直到1980年代后期绘画和诗歌等等才开始从西方正式的引进了现当代主义。公众美学在1980年代一直到2000年之后还没有真正的关注现当代主义的艺术。在绘画方面,比如对于现当代主义的艺术,公众还是抱有一种好奇和崇拜的心理,所以公众美学尽管没有接受西方非美主义艺术的观念,但是也没有公开的加以挑战。

而这一次在诗歌领域则不一样。这一次诗歌领域的争论是大众对于现代主义的诗歌掀起了一次大批判。换句话说公众对于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崇敬的心理似乎已经退潮,于是开始公开的嘲弄现代主义的艺术。我们把这个叫做公众美学的反弹。

我们认为美学取向是不能被说服的。换句话说,用非美取向的理论来去说服公众美学,去说服美术取向的人,并不能被美术取向的人所接受。那个女作家说她一直以来苦口婆心喋喋不休的试图向大众说明我们国家的诗歌审美和绘画审美比西方差了100年,但是很遗憾她没有办法说服大家。这就说明了想要说服公众美学转向也采取非美取向的艺术观是无济于事的。

五四以来大众对于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保持了一种虚心学习并且比较崇敬的态度。100年过去了,大众很可能开始对西方现当代主义艺术进行一场反思。

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是美术绘画,所以跟现当代主义的非美绘画没有交集。诗歌方面我们更不会用现代主义诗歌,我们先用唐诗宋词,还有自己创作古体诗词。

我们研究库恩的科学哲学,发现在绘画领域有类似的革命和范式转换过程。目前是现当代主义艺术热寂期,相当于库恩科学哲学提出的危机时期。反思等于是孕育新的范式。中国是绘画的大国,特别是美术绘画的大国,也是绘画交易中心之一。这一波反思如果能够产生新的艺术理论,那么中国就可能成为世界上新的一个绘画理论的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新认识周信芳
摄影美学简介
欧洲当代艺术经典作品,不一样的美学思辨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绘画名作展
是诗人的进步!还是舆论的悲哀?
从美学“互译”文学——绘画表达的起点 || 如故绘画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