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石和苏轼:为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王安石和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诗赋文章纵横天下针砭时弊,扫除了文坛浮华文风,开风气之先河,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这两位大宋王朝的风云人物,为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苏洵的一篇《辨奸论》,王安石与苏轼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要说王安石与苏轼的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翻就翻,还得从苏轼的父亲苏洵说起。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由于苏洵的缘故,王安石与苏轼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政见不合,王安石和苏轼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

  早在熙宁变法开始之初,苏轼就已表明了态度。写出《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并结合实际极论新法之不便。如:要求撤销制置三司条例司,反对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等,说新法将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他劝神宗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提出结人心、厚风俗,循循渐进的主张。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王安石还多次劝神宗贬黜东坡,还说对待东坡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由于王、苏二人政见不合,友谊的小船就这样说翻就翻了!

  苏轼奇葩策题,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在王安石提出科举新法,神宗下诏讨论时,苏轼又独持异论,公开加以反对。熙宁二年,苏轼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亡之事为问,直接影射王安石变法独断专行,这让王安石大为不悦。我们来看看当年苏轼做考官时出的两道考状元的策试题:

  第一题是写关于君王独断专任的,用白话文大意是:

  过去做君主的,忧患不能独断。然而有的独断能够兴邦,而有的却使国家衰落。晋武帝平定东吴,因独断而胜;苻坚南伐东晋,却因独断而亡。过去做君主的,忧患不能信任其大臣。然而有的信任使天下安定,有的却出现了危机。秦穆公宠信孟明,因为专任而克敌制胜;但是燕王哙却因为宠信子之,因为专任而败亡。事同而功异如此,难道不应该寻找它的原因吗?

  请举此数位君主,谈论得失之源,独断专任虽同而其效果相反的原因。

  另一题是关于两汉治乱衰亡的,题大意为:

  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请借汉而论之。

  西汉十二世,有道的君主有六位,虽然成帝、哀帝二帝失德,但祸不及于百姓,其立国之势,强固不拔。但是王莽却以斗筲穿窬之才,谈笑而取之。东汉自安、顺二帝以后,日趋于衰乱,而桓帝、灵帝的暴虐,天下共知。其国势似乎是很容易变动的。但是,董卓、吕布、二袁,皆以绝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盖天下,其才百倍王莽,尽其智力,终身莫能得。天下治乱相绝,而安危之效竟如此相反!愿考其政,察其俗,谈论一下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这样的两个策论题,你让王安石情何以堪呢?就这样,王、苏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同朝为官,互相调侃,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王安石和苏轼同朝为官,二人时常见面就掐,相互挖苦、互相调侃。比如有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见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轼当即反唇相讥道:“当初安石不正!”。二人峙才傲物,互不相让,由此可见一斑。

  又有一次,王安石考虑到以前苏轼曾写过《进策》二十五篇而力倡改革,想请他协助自己主张政见,王怀抱一线希望亲自拜访苏轼。当时,苏在书房与几名青年学者讨论王的《字说》一书,王安石高兴地说:“这是老夫为补救许许慎《说文解字》的不足而写,如‘坡’、‘笃’两字,明明是会意,许公竟解作形声。吾以为 ‘坡’者,土之皮也;‘笃’者,以竹鞭马也……”苏轼反问道:“如此‘滑’字乃水之骨也,有谁听过水有精骨呢?还有‘笑’字,岂不成了以竹鞭犬了吗?”王安石听后心中不快,只能勉强解释道:“‘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

  苏轼则说:“鸠字九鸟,君可知道有何典故?”王安石信以为真,欣然请教。苏轼得意道:“《诗经》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王安石不解而问:“分明七只鸟,怎能说是‘九鸟’呢?”苏轼不紧不慢地回答:“七只小鸟加上它们的父母,不就是‘九鸟’吗?”如此玩笑使得王安石十分尴尬,因苏轻薄自己而拂袖离去。就这样,王、苏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乌台诗案,王安石为政敌说情,友谊的小船没有翻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因苏轼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这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并对苏轼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几至于死亡。后来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最难能可贵的是,刺史已经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宋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安石在苏轼生死关头摒弃前嫌,仗义执言,救了苏轼一命成为佳话。这次,王、苏友谊的小船没有翻!

  王安石和苏轼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因为政见不合,但他们都是一心为了天下苍生,人民的福祉;在苏轼的生死关,他们友谊的小船没有翻,更显示了王安石的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同样,苏轼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度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称赞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苏东坡的逸事轶闻点滴之十一(散文连载)
细数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情仇”:政见不合,又惺惺相惜
宋朝有嘻哈:一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地上Battle
王秀杰《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与苏轼的友情》
熊鹏举选编《苏轼与王安石》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