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机关算尽算不透人生的结局——武三思

天下文宗陈子昂究竟死于何人之手,有的学者将矛头指向了武三思,武三思究竟有没有迫害过陈子昂,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以武三思的劣迹斑斑,把陈子昂的死记在他的名下也不为过,反正想感谢他八辈祖宗的人多了,多一个陈子昂不多,少一个陈子昂不少。

武三思之所以会青史留名,这得感谢他的姑妈——武则天。

武则天这个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给世间留下了太多传奇,她革唐命建立唐朝时已经66岁,按照孔子的算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武则天六十六岁,以太后身份革了前朝的命,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无疑,这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传奇老太太。

由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开创新的朝代,因此她的子侄们也就随着这位神奇的姑妈一起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也是武则天的无奈,她能倚仗的要么是夫家的子侄,要么是娘家子侄,而她偏偏革的是唐命,李唐一脉的子侄就指望不上了,能指望的只有娘家的子侄,在众多子侄中,最得力的便是武承嗣与武三思。

其实,从心底,武则天连娘家子侄也不愿意用,因为即便最亲的子侄也是她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而那两个同父异母兄弟,恰恰是武则天一生的痛。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矱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娶相里氏,生下了武元庆、武元爽。在相里氏去世后,武士矱娶了杨氏,杨氏为武士矱生的是女儿,而且连续生了仨,老二便是武则天。

在武士矱去世之后,武元爽以及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对继母杨氏非常不敬,举止失礼,这一切都被武则天看在了眼里,忍而不发。

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后,武元庆兄弟的苦日子来了,武元庆从宗正少卿被贬为龙州刺史,龙州即今天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县,与越南高平省毗邻,清朝冯子材抵抗法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便是以龙州为军事基地,而武元庆就是被发配到这里当刺史。不堪折腾的武元庆生命是脆弱的,刚到了龙州,即告病逝,不再跟武则天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武元爽随后被贬往濠州,濠州位于今天安徽凤阳东,明朝时曾经出过一个皇帝叫朱元璋。武元爽本来还庆幸自己的结局比哥哥武元庆好,没想到新的命令来了,着他前往振州出任振州刺史。振州在哪里?今天的海南岛。终其一生武元爽没能返回中原,把他的遗骸扔在了海南岛上。

武承嗣便是武元爽之子,武三思则是武元庆之子,如果没有武则天革唐命开创周朝,哥俩可能一个在广西,一个在海南岛。

新的朝代意味着新的机遇,武承嗣、武三思借助武则天的风力扶摇直上九万里,终于从父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李唐一脉不受待见的背景下,他们可是当朝皇帝的嫡亲侄子,除此之外,别无分号。

本来武承嗣和武三思还能走的更远,他们甚至想成为武则天所创周朝的太子,从血统论,武承嗣第一顺位,武三思为第二顺位,因为武承嗣袭祖爵周国公,直接继承的是武士矱的衣钵,从宗法上论,他是大宗,武三思是小宗。

然而“立子还是立侄”,这是个问题,武则天一直举棋不定。

挺武一派的人主张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而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挺李一派则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狄仁杰的话很到位,句句都递到了武则天的心里,武则天信佛,她相信佛教中所说人死之后灵魂不散,如果阳间有人供奉,那么在阴间的人就会过的好一些,姑侄与母子,是儿子会供奉母亲,还是侄子会供奉姑妈,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久,武则天又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只大鹦鹉,羽毛丰满,两翼却折断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武则天把这个梦说给了狄仁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

狄仁杰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由此,武则天不再在“立子立侄”的问题上摇摆,侄子没戏了,百年之后,江山还是儿子的。

心理素质不过硬的武承嗣从此郁郁寡欢,几个月后就把自己憋屈死了,留下自己的堂弟武三思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其实以武则天的心理,即便她准备在百年之后将江山交给自己的儿子,但她同时也希望儿子能与自己的武姓子侄和平共处,而不是相互残杀。为此,她还曾经做了一个试验,她试图用一只猫和一只鹦鹉和平共处的例子来做说明。



《资治通鉴》有过如是记载:

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也就是说,武则天曾经做过努力,让猫和鹦鹉和平共处,而且一度还做到了,只可惜展览到最后,猫烦了,也饿了,因此猫和鹦鹉和平共处的美梦也就破灭了。

武则天是一个识文断字的人,她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有一定的目的,据我推测,她养的猫或许是狸猫,这样狸猫和鹦鹉就有了符号意义,“狸猫”代表李氏,“鹦鹉”代表武氏,狸猫与鹦鹉,李氏与武氏,而和平共处,终究是黄粱一梦。

不过武则天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公元699年,在她决定自己百年之后江山依然姓李之后,她又做出了一个举动。



《资治通鉴》记载: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只可惜,江山面前,李氏与武氏注定无法和平共处。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麟台监(皇家图书院院长)张易之、春官侍郎(礼部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反武势力迎来了难得的机会。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病重,行使权力需要假手张易之、张昌宗,而张易之、张昌宗毕竟只是男宠出身,并无根基,只是靠着武则天的声望狐假虎威。

这时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长)张柬之、天官侍郎(文官部副部长)崔玄暐站了出来,联合中台右丞(国务院右秘书长)敬晖、司刑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军事参谋长)袁恕己密谋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同时以兵锋威逼武则天还政于太子李显。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抵达玄武门,同时派人迎接太子李显一同前往晋见武则天,此行的目的便是逼宫。李显在来人的软硬兼施下终于硬着头皮加入了逼宫的行列,而张柬之等人则一路斩杀守门士兵,冲破玄武门,将红极一时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斩于迎仙宫的屋檐下,顺势将正在长生殿休息的武则天团团包围,这就是唐朝的第二次玄武门事变。

至此反武势力已经控制了局势,病重的武则天无奈只好同意将政权交还给太子,而她则在囚禁中度过自己的余下时光,尽管李显从此之后每十天探望一次,但母子之间的境遇已然是天上地下,即使李显能够接受地下天上的巨变,那么武则天呢?

从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被囚,到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逝世,武则天在软禁中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史家把这一时期的重点放在李唐复国上,没有人注意到软禁中的武则天到底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见过旧人哭,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这样在重重监禁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盛极一时,都在人生最后十个月中被无边的落寞吞噬。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武则天倒台了,武三思的末日也就来临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武三思不是一般人。

在武三思的背后不只站着武则天一个女人,同时还站着另外三个女人,一位是上官婉儿,一位则是中宗李显的皇后韦后,一位是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

此时的上官婉儿正是中宗李显面前的红人,李显将她拜为婕妤(小老婆之一)。而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眉来眼去许久了,早已是武三思一党,后来上官婉儿又把武三思引荐给韦后,结果韦后与武三思也传出了绯闻。至于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跟武三思走的也很近,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见了武三思还得喊一声“阿爹”。有了这三个女人保驾护航,在姑妈武则天这座大山倒掉之后,丧家狗武三思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迎来春天的武三思是春风得意的,经过他的运作,曾经制造第二次玄武门事变对李唐复国有大功的张柬之等人开始走下坡路。张柬之等人曾经试图将武三思除掉,只可惜中宗李显迟迟不点头,反而数次圣驾光临武三思的宅邸。

世上最不靠谱的便是皇帝的恩宠,曾经有功于李显、有功于李唐复国的张柬之等人在武三思的打压下走入万劫不复的死局。他们先是被封王,在封王的同时被剥夺了权力,不久便被贬往陕西、湖北等地,接着又被贬往广西、广东、海南一带,最后武三思收网,对张柬之等五人痛下杀手。

武三思委派的杀手官员到达五位功臣流放地时,张柬之和崔玄暐已经病逝了,他们躲过了武三思欲加之身的羞辱。

桓彦范没有躲过,他在受尽折磨后被乱棍打死;

袁恕己也没有躲过,他也在受尽折磨后被乱棍打死;

敬晖也没有躲过,他被抓起来然后一刀一刀被活活剐死。

此时距离他们对武则天发动兵谏还政李显不过一年零六个月!



挥挥手,曾经的功臣五王灰飞湮灭,武三思的心情好到了极点,于是就说出了那句狂妄之极的话:“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狂,无以复加!

然而狂是没有好处的。

一年之后,不受皇后待见的太子李重俊起兵发动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三次玄武门之变。

李重俊并非韦后亲生,因此不受待见;武三思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也非常不喜欢李重俊;安乐公主心比太高,她梦想着废黜李重俊,改由自己做“皇太女”;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仗势欺人,与安乐公主动仄侮辱李重俊,甚至称之为“家奴”。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公元706年七月六日,饱受屈辱的李重俊终于爆发,他率领禁军羽林兵三百余人冲进了红极一时的武三思家,手起刀落,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活活砍死。

武三思,没有死于大风大浪,没有死于武则天被兵谏之时,却在不经意中死在了血气方刚的李重俊刀下。

让你狂!

在武三思死后,李重俊集合兵马冲击玄武门,可惜经验不足,功败垂成,唐朝的第三次玄武门兵变宣告失败,唯一的收获就是让狂到极点的武三思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武三思死后,武氏的残余势力依旧在唐朝的政坛活跃,后来他的一位远房侄女嫁给了李隆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武惠妃。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如同苍蝇一样萦绕在武三思身边的文人依然在活跃,其中一个就是在诗坛留下声名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宋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