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以修身”:洗尽铅华 方见身心之大美
“静以修身”:洗尽铅华
方见身心之大美
宋立林2017-05-04 09:41
(本文转自:腾讯网)
文/宋立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寥寥数语,道出了静心对于修身的意义,确是高明之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静是修身的法门,也是礼的内在要求。在中国文化中,一提到“静”字,人们总会联想到和平宁静的至美境界,浮现出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
“静”是和平宁静的至美境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是动物,“动”是自然而然的。然而东方哲学对于“动”有很多负面评价,进而提出“静”的理念作为修行和养生的方式。如《老子》说:“静为躁君。”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以至后来道教还出现了一本《清静经》,阐述静的妙理与益处。佛教更是自始就将静修、禅定作为一种获取智慧的修行方式。儒家也不例外。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为儒家修身“六要”。尤其到了宋明时代,儒家更是从佛教、道教学来静坐方法,提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修养方式,由静坐而静心。当然,静坐不过是达到静心的一种手段,静心才是目的。
“静”是修行和养生的方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元学案》记载,有人曾向大儒程颢求教学问之道,他的答案居然是“且静坐”。南宋大儒陆九渊教导学生:“学者能常闭目亦佳。”其弟子“遂学静坐,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乃自吟道:“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岂不快哉!”其实,不仅程颢和陆九渊重视静坐,南宋朱熹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熹说:“入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已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这实际与孟子“求其放心”的主张有前后呼应之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正出自朱熹之口。当学生郭得元向他请教学问之道时,他便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之所以需要静坐,是因为“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这又与荀子所提出的“虚壹而静”有相通之处。
在朱熹看来,静坐不仅是初学入道的法门,而且对于身心健康有益,是养生的好方法。他曾自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著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有力。”又说:“某今年顿觉衰惫,异于常时,百病交攻,支吾不暇。服药更不见效,只得一两日静坐不读书,则便觉差胜。”朱熹从自身经验说明了静坐对养生的作用。
由静坐而静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静坐自然只是静心的一条途径。除此之外,训练专注力也是一种方法。比如,今人动辄著作等身,而曹雪芹耗费半生心血只为一部《红楼梦》,他仅凭一部小说便足以确立其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令今天的作家才子汗颜。当我们沉浸于中国古代手工艺时,也能感受古代匠人精神的可佩可敬。所谓匠人精神,不仅指匠人具有高超的技艺,更关键的在于其认真、严谨、敬业、耐心、精益求精的态度。要做到这些,需要内心的贞静,而内心贞静也要通过潜心专注日常工作逐渐训练才能获得。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大儒朱子是如何养生的?
◆ 始学工夫,须是静坐——论朱子涵养工夫之一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8)——宋代儒家调息静坐的倡导 朱熹
【儒道释家】儒家的静坐文化考
内圣境界与深造自得:孙奇逢思想之旨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