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棍法细讲[韩湘子十三萧.翰林院五虎棍(对打).詠春槍龍棍示範刺.岳麓鞭.雷仁生飞虎棍法]
棍法答问节录自明代武术家程冲斗先生所著的《棍法图说》。程先生生于嘉靖四十六年,即1561年,对实战武技造诣精深,理论功夫独步一时。
程先生的棍法可以说确实讲出了棍法的真谛,和轨迹拳学的理论异曲同工。相隔四百多年的两家学术相互印证,足可证明真理唯一,大道不二。程先生原习少林,但他的棍法不同于少林原传棍法,在他之后他的棍法事实上也未被少林重视。这是学术的悲剧。假如少林在拳上独尊心意系列,在冷兵上强调程氏武技,它就不会在“内家拳”面前屡屡蒙羞了。
或问曰:语云,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又谓棍为艺中魁首者,此何说乎
余曰: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枪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势也。剑之骑马分鬃,拳之探马,即棍之跨剑势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跃步,即棍之骑马势也。拳之右一撒步,长倭刀之看刀,即棍之顺步劈山势也。关刀勒马登峰,拳之单边,即棍之凤展翅势也。叉之埋头献纂,即棍之潜龙势也。枪之扎枪,拳之撺拳,长倭刀之刺刀,即棍之单手扎枪势也。拳之进步横拳,倭刀之单手撩刀,即棍之旋风跨剑势也。凡此类,难尽述,惟同志者,引伸触类,则魁首之说不虚矣!
或问曰:棍既包罗众艺,则他艺可尽废乎?
余曰:古人制艺,必立一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正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
.  或问曰:我固不必旁求众艺矣,彼艺不同器,器不同用,其设众器之意,与夫相持之法,皆可得闻乎?
余曰:器必有头有柄,头之轻重不同,柄之长短各异。长者头轻,便用阴阳手。短者头重,便用阴手。又有柄后,安一小月铲者,盖欲铲沙泥,以扑人面目,乘隙易入。此叉钯铲镰之不一器,而一用也。不特此也,犹有瓜锤、月斧同一类;关刀、斩马刀同一类;虎尾梢、软铁鞭同一类;长倭刀、竹节鞭同一类;双刀、双剑、双练同一类;均非异器同用者乎。至于刀之利,利在砍。枪戟之利,利在扎。月牙铲、峨嵋铲、钩镰之利,利在钩推。而长刀之飞刀,藤牌之标枪,此又短技长用,尤不可忽诸。惟藤牌则势低气固,劈扎难加,必诱其刀前牌后,乃可破的。凡诸此类,名号各殊,取胜不一。倘与棍遇,惟随其器,而审其所恃,以为利者何在,则乘其利之隙处,用穿提以入之,盘旋出入,得势得机,因敌制胜,用棍之善者也。余难悉具当,以类推之。
或问曰:人动称棍,今观图诀,俱是枪法何也?
余曰:谚云,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故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为棍中白眉也!
或问曰:棍以中四平为诸势之王,以其机变难测也。然使彼我皆四平,何以胜之?
余曰:彼持四平,我则以他势惊之。待彼舍四平而变他势,我则舍他势而变四平,取巧而入,乘空而发。故法曰,四平还有用四平破,此之谓也!
或问曰:尝闻单手扎入,名为孤注,又名弃枪。果尔否乎?中国实战武技网!
余曰:此棍之所以妙也。如单手扎入圈里,彼拿开,我失前手,则顺势用法中倒拉鞭而走,随用风卷残云胜之。如单手扎入圈外,披拦开,我失前手,则顺势用孤雁出群而走,随用鹞子扑鹌鹑胜之。此无中生有,死里逢生,又何孤注弃枪之有。
或问曰:倒拉鞭救圈里败枪,孤雁出群,救圈外败枪,固宜矣。然亦有利于人,而不利于己,有利于己,而不利于人者乎?
余曰:人己胜败,总在圈外。如单手扎圈里,彼易拿捉,以败我枪于左。我虽顺势用倒拉鞭走出,再转身有风卷残云可救,然其步多体拗,且其棍撩上打下,犹未必能比并中平枪,而概可撩可打也。若我单手扎圈外,固难拿捉,纵能败我枪于右,用孤雁出群走出势,力顺手足快,而前手接棍,又便再用扑鹌鹑单手斜劈,则随其枪之高下,无有不中。较之圈里之利于人,而不利己者,功相反也。故临敌时,惟圈外为破的。
余曰:圈内有拿,圈外有拦,遮下有提,护上有捉,惟劈则上与左右可兼用也。用法虽难形容,大要不外拳之阳仰阴覆而已。一阴一阳一仰一覆,时仰时覆,如龙之翔,如凤之舞,如珠之走盘,活泼圆转。而前手之伸缩不常,后手之开合无迹,尤当究心也!
或问曰:诀中有劈、有扎、有打,可混用乎?
余曰:不能。不能受扎者,目、鼻、喉、心、肋、腹、虎口、膝、臁。不能受打劈者,太阳脑头耳手指。究其用,扎打其手者,使难持棍扎打。扎其臁膝者,使推出入。扎其心肋者,使难遮拦,大抵上下易遮,而心手难架也。
或问曰:吾闻法云,去如箭,来如线,言其疾也。用中虽有拿、拦、劈、捉、勾、提等法,而架格之。然其棍体微小,如恐两平相敌,亦有格不中而著空者乎?
余曰:今以一字X字喻之,则可明矣。彼扎我面,是此斜字。吾以后手稍低使棍头略高,是此斜/字,二一字交加成一X字。如彼扎我中平,是此正一字。吾亦以后手稍低,是此斜吾/字,二一字交加,亦成一X字。如彼扎我脚,是此斜/字。吾以后手稍高,棍头低下,是彼斜/字。二一字交加,亦成一X字。不拘拿、拦、劈、捉、勾、提等法势,势之中著,著之内,彼来我去,尽成一X字。岂有著空,而不中者乎?
或问曰:吾闻千金难买一声响,果棍响,即可进乎?
余曰:不然。如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者,何曾响乎?如所谓犯了招架,就有七八下者,何止一声乎?甚不可执一而论也。
或问曰:吾闻棍打起手,可常恃乎?
余曰:艺中有后人发先人至,旧力略过,新力未生之法。此等玄机,真千古不发之秘。能于此中解悟,权巧制敌,使彼进之不可,退之不能,束手畏伏,方为无敌。若未成列而袭人,此不过偷袭取胜而已,何以伏人哉!
或问曰:后发先制固宜矣。如我待彼发,彼待我发,将遂己乎?
余曰:法中有云,彼枪发,我枪拿。彼枪不动,我枪扎。此一扎也,不浅不深,非真非伪,明此机者,进乎技矣。故法有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此取胜之妙用。学者,当体认也。
或问曰:吾闻器长一寸强一寸,如彼持长枪,而我棍,仅半之,何以敌乎?
余曰:此特不能先发耳。如对敌,我则以花法诱之。待彼枪近我身,或拿或提,连步速进,身入彼枪中,虽长何用,此所谓守法也。
或问曰:吾持小棍,虽冠以刃,亦无几也,如遇彼长刀大剑,不将为彼截其锐乎?
余曰:棍中有穿提闪赚之法,如活龙生虎,难撄其锋,彼安能伤?此所谓柔能制刚也。若枪之身长体重进退不捷,而伤于刀剑者,又不可一例论也。
或问曰:诀中有穿、提、闪、赚之法,可得闻欤?
余曰:斯法也、其机玄,其旨奥。非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闪赚者,手固步小,推棍入彼怀申,左拿闪右,右拿闪左。莫可测度,不至犯硬,此是赚法。若穿提,即非如闪赚者之小可也。局势阔大,运用圆活。如彼立势,便于左拦,我则从左上,以凑其拦,及彼拦下,我已先机而穿乎右矣。如彼立势便于右拿,我即从右上,以凑其拿,及彼拿下,我己先机而穿乎左矣。循环无端,进退无迹,知电飞雷奔,目不暇视,手不暇指。无论图中诸势,皆以此为胜算,即破诸家利器,亦恃此而奏功。诀中所谓静中用乱者,此也,所谓旧力略过,新力未士者,亦此也。所谓彼枪不动,我枪扎者,亦此也。岂非一了百了之说乎。
或问曰:图中之势,有持其棍根至尽者,有握其中而留其半者,果何见乎?
余曰:此各有时。知我身入彼棍中,收棍而用阴手,则我棍紧密,彼棍在我身外,非弃物乎。若我身未入彼棍中,用兼枪带棒。苟不持根,则拿捉不圆活。且棍根自击肋腹矣!
余曰:左右换手,盖欲惑乱敌人耳目,使不可测。然须换在未交锋之先,令人狃而不觉。故载之者,欲人平时习熟,则临期可无掣肘之患矣。或问曰:立守一势可应敌乎?余曰:兵贵神变,必才立一势,又立一势,复换一势,使彼应接不暇,则胜势在我。若徒恃一势,则人悉其虚实,何能全胜哉?
或问曰:临阵则各有定次,毫不容越,何立一势,又换一势乎?
余曰:换势为平日习演,场中比试言茸。若遇大敌,惟以逸待劳。或未发而先入,戏待发而后应,随时审势见可而进,其要以胆大为上。
或问曰:观图中之势,手足开阔,身体耸伏,彼不几于乘空而易入乎
余曰:此非空也。所谓诱敌也,若收拾紧密,门户不开,彼安入吾彀中耶。
或问曰:如遇十余人,四面围合,何以出乎?
余曰:艺中有指东击西,视南攻北之法,如我见某人弱,可出,必先张威贾勇,佯敌乎强,忽然击弱,攻其无备,围斯解矣。此所谓寡可敌众也。
或问曰:既得出围,人或排一字,或排雁翅,欲复围我,何以御之?
余曰:凡敌只怕背面两受其敌。如彼人多,我则抽身,只对右首一人,则彼众人皆在我面前,而背后可无患矣,此所谓一面受敌者也!
或问曰:虽一面受敌,群然同进,何以应之?
余曰:艺中有佯输诈败之法。故我抽身而走,则彼必追。然追者虽众,不能无先后,吾取其最先者,而用奇以击之,此所谓以弱胜强者也。
或问曰:均一人也,始未学艺,或能胜人。及既学,反不能胜,何也?
余曰:此非学不学之故。人当未学时,一旦遇敌,无可思索。突然而进,气奋手快,故偶而胜。及既学后,一心欲求胜,一心要全名。一心恐不能胜,思虑迟疑,反为人所胜矣。所谓相打,忘记跌法者,此也。惟练习精熟,心手相应,来快去速,则万全矣!
或问曰:人当临敌之时,每每失其故步,何也?
余曰:艺高人胆大。苟平日识见未广,工夫未纯,若一遇敌,则心志乱,手足忙,不能自主矣。故弓马赖娴熟,良有以也。
或问曰:人身之高,不过五尺,侧身对敌,不满尺余,何用图势种种乎?
余曰:见之真者,守斯固易。故绘图书诀,曲折详言,使学者于平时,较量练习,孰为生门,孰为死门,孰为正著,孰为哄著,了然胸中,至当机决胜之曰,见在人先,随发随应,迎刃而解矣。故吃紧处,只是不听人哄。
或问曰:今攻棍者不乏其人。然多不同者,岂人有异师,师有异教乎?
余曰:教本一源,但世远人乖,授者尚奇好异,或以此路头,而混彼路尾,或以彼路尾而杂于此路中,甚至一路分为二路,惑世诬人,博名射利,予深扼腕,特为标真。
或问曰:闻棍长一寸强一寸,今棍只用八尺,或八尺五寸者,何不再加长乎?
余曰:虽然,如不精熟,反被长误矣。
或问曰:棍为艺中魁首,固矣。而所用之棍,以何木色为佳?铁棍可能用乎?
余曰:疆界不同,名色不一,惟质坚而实,性刚而和,自根至梢渐细如鼠尾,生成梃直无疤节者为上。劈成锯成者,文斜易断;如梢过大,则头重难用。如腰软则无力,如太硬不便拿捉。然棍之重轻,则随人力之大小而用之。若常用惟三斤二斤半者为的。如铁棍,则长七尺五寸,约重计十五六斤,其制与木棍等。然非巨力者不能用,两头细于腰者,但便于阴手耳,要之轻者,便捷也。
或问曰:论中云;棍当冠之以刃,刃式前具三图矣。而所以轻重之宜可得闻乎?
余曰:前刃制似菠菜叶,中起剑脊,取其坚也。两刃要薄,取其利也。枪库亦要薄,取其轻也。库口围围一寸八分,过大则杆大而难用。中用一铜箍如算盘子大,库口亦用一铜箍,只一分余阔,头式状观,二式轻利,三式透坚,总之以轻为最也。其安杆之法,以杆之性不免有弯者,将刃顺其性,对杆弯侧安其上,庶拿劈至地,不使枪头插入土申,而失误也。杆后不宜安纂,恐自击腹肋,惟用一铜箍,箍底用平鼓钉一个钉杆内为妙。不可漆,如漆刚涩手不活矣!
或问曰:图中持棍,有左手在前者,又有右手在前者,歌诀但就势论耳,其意再可得闻乎?
余曰:左手在前,扎拿等法,人人便之。右手在前者,劈打须易,而单手扎枪难也。今以左手在前喻之,孤雁出群势,鹞子扑鹌鹑势,此是右转身劈打法也。又以右手在前喻之,敬德倒拉鞭势,可化与孤雁出群同用法,庄稼乱劈柴势,可化与鹞子扑鹌鹑同用法,此是左转身劈打法也。又可化与左手在前边拦势同用法,如顺步劈山势,可化与左手在前铁牛耕地同样法,又可化与左手在前群拦同用法,剪子股势,可化与左手在前穿袖同用法,此数势,即是左右二手同用法势也。惟不便于单手扎枪耳。如人习演左右二手用法精熟,可称绝技矣。引此类推,观者详也。
或问曰:吾观图势,有转身回打者,似乎迟滞不快疾,可得闻其妙乎?
余曰:转身之法,其机在头,头乃人一身之主。如身欲右转,必以头先转右视敌人,身则随之。如若身欲左转,亦以头先转左视敌人,则身随之,此左右转身之秘法,快如风旋,何迟滞之有!
或问曰:图势歌诀,已见其妙。有云庄稼六棍者,又何谓也?
余曰:庄稼者,不识棍法之称。六棍者,谓左右之上中下也。如彼持棍右手在前,则右脚亦在前,方能用力打我左边头顶。吾以阴手持棍,立势左脚在前,如四平势样。候彼打下,我用棍梢圈外一勾,进右脚入彼圈里,用棍根翻打彼太阳,彼苦躲闪,我即当心一捣。彼横打我左边腰,我移左脚进于右,将棍梢插在地上,直搪格彼棍,进右脚彼圈里,用棍根当心一捣。彼横打我左边脚,我进右脚将棍梢插在地上,直搪格彼棍,进左脚,用棍梢番打彼头。此三著圈里犯硬打也。彼持棍打法如前,我持棍立法亦如前。彼照我左边头顶打下,我将头一低,往左一闪,移左脚于左,入彼圈处,进右脚用棍梢顺拿,则彼棍从我头上过于右矣。用棍根打彼膝头,彼打我左边腰,我移左脚于右。将棍梢插在地上,直搪格彼棍。进右脚入彼圈里,用棍根当心一捣,此著亦是犯硬,不能顺其势力,入圈外打也。彼打我左边脚,我脚并齐高跳起,则彼棍从我脚下过于右矣。我进右脚入彼圈外,用棍根番打彼太阳。此上下二著,圈外顺势力打也。如彼持棍左手在前,打我右边头、腰、脚,我进步架格,亦如前法破之,此阴手棍法也。若少林棍法则不然。彼我之棍长短皆同。我用阳阳手持棍,立四平,则我棍半截在前,彼欲打我头、腰、脚,我棍已抵彼心前,彼焉能打得我乎?必是劈格我棍,我即用穿、提、赚、内等法胜之矣。且阴手前法圈里犯硬。次法圈外顺势力,二法虽善,恐入怀内躲闪,稍不如法,难保全胜。大抵长棍打人力弱,短棍虽力雄,与长棍敌又难进身。凡遇打者,用躲闪架格,钻入彼怀内,或有不及之处,必不能重伤我也。何也?凡打人,棍头有力,棍腰无力,钻入怀者,彼棍己半截在我身后矣,稍有不及,故云不能重伤我也。
或问曰:读棍论,阅图形,诵歌诀,即可称绝技乎?
余曰:图诀虽详,其中变通活泼之妙,非口传心受,何以曲尽。
故曰:非遇明师不通圣,得诀回来好看书,此之谓也
韩湘子十三萧[棍术] 王培东
翰林院五虎棍[对打]
詠春槍龍棍示範[刺法]
棍法——岳麓鞭 [短棍]
雷仁生棍法----飞虎棍法
“飞龙虎门”系统是由中国广州的雷仁生带来美国的。雷仁生是台山人,来美后住在纽约,是一位中医药专家。除此之外,雷仁生也将他的特殊系统——飞龙虎门,传授给一些纽约的顶尖武术家。雷仁生的功夫并没有广泛传播,而是只传给行过“拜师”礼的入门弟子。其中包括:陈邦(音译)、李国聪(音译)、陈沾(音译)、王大卫(音译),我和其他一些人。
当我遇到雷仁生的时候,他已经80岁了。尽管他在西方名不经传,但雷仁生在整个中国却是非常出名的。这是因为他在80年代曾经于《武林》杂志上发表过长篇连载文章介绍他的功夫。他太出名了,甚至被封为“南方棍王”。
在菲律宾武术中,武器是非常普遍的。中国武术中的器械同样名闻遐尔,但与其他武术体系不同,飞龙虎门主要是由器械技术组成的。器械最先教,然后才教徒手技术。雷仁生年轻时师从梁天柱。梁天柱当时是一个55岁的搏击冠军,20年代参曾加南京国术大赛擂台赛,并勇获二甲。梁天柱精通多个门派,包括咏春、洪拳、蔡李佛以及其他少林拳。后来梁天柱创立了自己的门派,名叫“佛家拳”;其他支派也称“蛇形刁手”,并因成龙的同名电影而为大众所知。这是雷仁生系统搏击方面的源流。雷仁生也师从一位叫江世龙的满洲人。江世龙以基于杨家的枪棍法而闻名。这套棍叫“飞龙虎棍”,这个奇怪的名字总结了江世龙对该棍的总体感觉:像飞龙一样优雅,又像虎一样充满威力!
飞龙虎门的第一种武器是棍。我们将它归类于“双夹单棍”(基本上是单头棍,但有时两头都可以用)。棍长因人的身高而异,正确的长度是使用者立正、平展双臂的距离。棍材是典型的山东白蜡木,在武术圈子里非常普遍。我们将白蜡棍浸泡在桐油里半年,这样的特殊处理可以使棍身灵活却不易断裂。一根上好的白蜡棍是应该是服从使用者的使唤的。
第一次听说雷仁生是遇见我的一位师兄弟,帕特里克·徐(音译)。我们在唐人街碰到,他告诉我他正在向一位师傅学习南棍,并说我该去看看他。我已经学习咏春拳达10年之久,我对自己的六点半棍技术十分自信;而且,我也曾向余志伟师傅学过洪家的五郎八卦棍;从陈泰山(音译)处,学习过喇嘛派的五郎八卦棍,和多种白眉派的棍套。帕特里克大赞这个来自中国的老者,我听起来觉得有趣。当我问雷仁生所教门派的名字时,帕特里克回答“飞龙虎棍”!我暗想,一个多么俗的名字啊!我不想向一个疯狂的老头子学习这么俗气的棍法。我心里对自己所学非常自信。我不但学过棍套路,也从多个系统学习过棍法的应用和功力训练。我告诉帕特里克,我改天会去参观一下,不过看看就算。
后来,我咨询过陈泰山和余志伟。陈泰山告诉我雷仁生在广州非常出名,我应该去看看。余志伟则告诉我听说过这个老头,不过只听到好的一面。我也跟我的阮奇山和古劳咏春师傅,同样来自广州的关仲元(音译)谈过,阿关说他在中国看过雷仁生棍法表演,非常好,或许值得一看......
一个星期六,我和李国聪来到陈沾的药店,雷仁生在那里做兼职。他刚刚喝完早茶回来并跟我们寒暄。开始他说广东话,后来发现我的师兄也懂他的家乡话台山话,也就开始说起台山话来。我开始打量起这个老头。他是武术师傅吗?他很矮,大约都5尺左右高。他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我怎么跟他学?李国聪正告诉雷仁生他来自哪里,在美国多久,和一些我跟他一起在余志伟门下学习洪拳邓芳系统的背景资料。雷师傅建议,如果我们是真心想跟他学艺的话,请于下星期六跟他一起去喝早茶。他提到,他只教入门弟子以及非常认真的学生。这老头在试我们!他想看看我们是否回头。
在与雷仁生见面后,我和李国聪谈了一会。我抱怨说,如果那老头只说台山话,我就没有兴趣跟他学艺。过去,纽约的唐人街主要是由台山人组成,他们建铁路,开洗衣店,也带来了南拳。因为我来自香港,我的家庭祖籍江苏,我在家里一般说普通话和江苏镇江方言,我也从朋友那里学会广东话。有时,由于我的高度和苍白的肤色,台山人会用奇异的眼光盯我。有时,我和台山人之间也有语言障碍,台山人容易对我产生偏见,因为我讲跟他们不一样的方言(中国人之间因地域和方言而产生的偏见,已经声名狼藉)。这些都使我难以向雷仁生学习。我叫李国聪跟他学,我再向李国聪学。
接下来的星期天,李国聪来到我位于昆斯的公寓吃午饭。李国聪说他与雷仁生的会面非常有趣。雷仁生正在教一些知名的武术家,例如形意拳名家陈邦。我记得我在向龚笃宽(音译)学习形意拳的时候见过陈邦,前者是纽约地区第一位形意拳师傅。陈邦是一个非常资深的学员,并擅长推手。他的劈拳在唐人街是出了名的,你知道唐人街是一个微缩世界!我叫李国聪表演他所学棍法的前六个动作,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雷仁生精通棍法的应用。我便跟李国聪比试起来,发现他学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使我失去还击之力!我安排下个星期六再与李国聪见面,以便了解更多,并决定是否去跟雷仁生学习。
我在喝早茶的点心馆遇到李国聪,雷仁生和他的徒弟们。雷师傅坐在首席,正在给老邓(音译)、阿友(音译)、阿聪(音译)和陈邦讲故事。他们在说台山话,但曾经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陈邦普通话相当流利。我们重新认识,我提到我现在练习的功夫,以及对雷师傅的武艺有兴趣。他告诉我雷师傅在中国非常有名,是“南方棍王”。飞龙虎棍的技术可以在持棍自由搏击中非常实用。陈邦继续说,我必定拜读过雷师傅在《武林》杂志上的系列文章。我的确读过。我向陈邦解释,除了李国聪的演示外,我从来没有看过飞龙虎棍,但在纽约,从多种渠道听过雷师傅的大名。我告诉陈邦,当我第一次听说这套棍法的时候,我心里纳闷为什么叫做“飞龙虎棍”呢?陈邦解释道,“师傅说,棍法的命名来自于飞龙的优雅和虎的力量”。我顿时兴味昂然,心想虽然名字俗了点,教的内容应该不俗吧......我们吃完午饭,就到他们的私人练习地方去了。
雷师傅叫我表演一套棍法给他看。我就全速全力量地表演了咏春的六点半棍。雷师傅说,我的力量是够了,但出乎意料地批评我的步法和身法。雷仁生叫我攻击他,我使出标龙枪势,但我动作还没完成,我已经捱了五下:手、腹股沟、头顶、脚背和颈!手的一下把我的棍打掉了。我想起“拳怕少壮,棍怕老郎”的谚语。我想我找到一位真正的棍术师傅了。
行拜师礼之后,我成为飞龙虎门的入室弟子。一个入室弟子必须向师傅下跪并叩三个响头,奉茶和红包。红包里面除了若干钱,还有一个纸写着:“师傅百拜。本人名叫朱寿礼,祖籍江苏镇江。父亲名叫朱禄延(音译),祖父(原文作“父亲”,疑为作者笔误)叫朱福源(音译)。师傅接过我的茶,喝了,并扶我起身。他握着我的手用广东话说:“我80岁了,我会将所学倾囊相授,当年我向江世龙拜师的时候,他也正好80岁。既然你来向我学艺,尽管你带艺在身,我也必须教你。”我很惊讶雷师傅用广东话跟我说话。此前,雷师傅忽略我;现在,他把我看成家庭的一份子。“阿‘Gee’(台山话里面的“朱”),我们系统有六大原则,你必须好好掌握。第一原则是‘生死门’的概念。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我摇摇头。师傅解释:“生门是指你可以攻击对手,对手也可以攻击你。在格斗中你必须调整到对手的死门。”我们拿棍比划,他移到我的死门。这个原则跟咏春的中线、追面朝形理论非常相似。
第二原则是“生死棍”的概念。“当你的棍被阻,如果你不能移动,这就是死棍。如果你可以自由移动,你的棍就是生棍。”我点头表示同意,最好是生棍。
雷师傅继续:“你必须明白对手的力点。在棍法中,你只使用棍最后六寸,或者说是‘点’,这就像你用枪或剑。懂得这一点,是为了明白力点的来源。你不必用力去对抗力。”明白力点在所有武术中非常普遍,人必须懂得它去发力和吸收对方的力。
“第四点是明白‘圈’和‘点’的概念。”雷仁生用棍划了一道弧。“你意识到这个距离。”为了演示‘点’的概念,他用棍做了一系列刺的动作。“我们有八个基本的枪势,你必须知道对方的力点从哪里,怎么样过来,才能够有效制止它。”
雷师傅继续:“掌握第五点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入圈,什么时候出圈。”雷师傅接着演示了一系列“五行八卦步”。“用这样的步法,就可以正确的入圈和出圈。”所有这些步法都是很细微的,并且都可以联系上我以前学习过的系统。雷师傅画了一个图解给我:“这些方向代表金、水、木、火和土,所以叫五行。这八个方向是以乾、兑、坤、离、巽、震、艮和坎命名,代表八卦。”雷仁生是一位学者,擅长《易经》、中医等等。
“最后一个概念是要明白老嫩棍。老棍还可以移动,但移动起来非常难。嫩棍是你的棍可以自由地、敏捷地、快速地移动起来。你可能不能马上明白所有东西,但迟点在套路和应用的训练中你会做到。”
所有的概念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与对手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雷仁生写下一些文字给我。“这十六字诀是学习本门的关键。必须学好。第一个字是‘变’。你明白吗?”“是的,师傅”,我回答道,“基本上,如有你要格斗,就是变化,如果一个策略失效,不能呆板,必须灵活变化。”
他继续,“第二个字是‘迫’-接近和压迫对手。在使用棍的时候,你可以用身体压力和将你的力量通过杠杆原理施加到对手身上。”这个诀跟我学习的咏春和洪拳非常接近。
“下一个字是‘招’。你必须有棍招和步法。”这个很容易理解,招式是所有格斗的基础。
“‘收’字是下一个。有时如果你处于劣势,你必须放弃进攻。守住你的棍,保护你的手或者身体。用棍防守就是用棍覆盖身体。”
“‘沾’字是下一个。‘沾’是粘着对手的棍。据我所知你的咏春练得不错,所以我不必解释太多。”沾字诀使我想起咏春得黐棍训练。
“在你能沾之前,你必须能‘粘’,与对手的棍交接。这是第六诀。”这也容易理解,要粘住对方的棍,当然先要与其连接。
“接下来两个字是联系起来的”,雷仁生解释道,“‘跟’和‘随’,几乎一样。‘跟’是你已经粘住对方的棍了;‘随’是随着对方的移动,不过是跟对手失去接触以后,去追寻他。”雷仁生用手中的棍演示两诀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两个字顾名思义,‘阴’和‘阳’,你应该明白。”
“师傅,我明白阴阳,不过在棍术搏击中,他们表示什么呢?”
“在搏击中有负有正。有时你攻击,有时你防守,有时你远,有时你近,有时你要用高桩,有时你却要用低桩。这就是阴阳。”雷仁生似乎是在考验徒弟的智慧。
“接下来两个字密不可分,它们是‘顺’和‘逆’。(原文“顺”是走对方来向的反方向,“逆”是走对方的来向,疑为笔误)‘逆’是逆着对方的来力。‘顺’是顺着对方的来力,并再施加力在上面。雷仁生跟我演示起来,“刺向我。”我照做,逆势截住我的力,顺势顺着我的力,但使我失去控制。
“最后四字是南拳里非常普遍的。因为你学过洪拳,你明白吗?‘浮’、‘沉’、‘吞’和‘吐’。”我的确知道。他们指身体的动作,在南螳螂、白眉和龙形里面非常普遍,咏春也是,当然也包括洪拳。“师傅,你指的是身体的动作,还是指棍的动作?”我问。师傅的答案是“都是!”。
通过十六字诀,我开始明白雷师傅的教学了。
传统武术习惯用关键字和哲学来作术语。由于我有较好的武术背景,所以较容易理解雷师傅的教学。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雷仁生亲自传授我七十六式飞龙虎棍法。但是除了教我动作以外,还演示了很多用法。每一个招式都用非常诗意成语命名(原文为Cheng Wu,不可解,疑为Cheng Yu笔误)。一些名字极具描述性,一些则非常有趣!一些名字例如“盲公探路”、“二郎担山”和“金鸡独立”等既突出了招式的艺术性,又表现了使用性。我曾经学习过多种棍法,老实说,飞龙虎棍无论在步法,高、中、低棍法,多方移动和长短配合等方面都是最完整的体系。最特别的是棍的握法,极少超过棍尾12寸。在其他棍法中,两手握棍的跨度长达36寸!在我们的系统中,为了保护前锋手,只跨一个很短的距离。实际上,许多棍的用法都是攻击对方的前锋手。雷仁生解释,“攻击前锋手是致使对手失去战斗力。他不能再拿起棍跟你搏斗。”
本门有大量对练的单式棍招,要与同伴配对练习。这些包括搪拦棍、提拦棍、千字棍、缠丝和摇旗。也有大量对练套路。第一路叫“飞龙虎对棍第一”,它使用了主要的对练单式棍招。第二路叫“飞龙虎棍第二”,基于棍的双头应用和左右前锋手的切换。学生必须熟习对练棍招的左右两边。我们也要用不同长度、重量和材料的棍来练习。
雷仁生也教一套八式的枪法叫“中平枪法”。这个套路是基于杨家八卦枪的八个主要枪势。八个枪势包括:中平枪,锁喉枪,下马锁喉枪,标龙枪,插花枪,潜底枪,回马枪和抛弹开门枪。这八枪也可以在明代吴修龄的《手臂录》里面找到。雷仁生的功夫保留了古老的、经典的战场武术。我的师兄陈邦专门练习并擅长使用此枪法。在自由搏击当中,无论是棍对棍还是枪对枪,他总是能用他优秀的枪术胜我。
另外,我也学习雷仁生的散手,这是梁天柱传授给他的。包括双人对练的“飞剑手”和“擒拿十八打”。雷仁生是学者,他不喜欢硬碰硬。所有这些招式,都是将对手摔出门外或者从背后袭击对手,显得省力便捷。比较独特的是他的“贴桥”,像是两个咏春摊手的组合,雷仁生用它来阻挡对手的攻击。
1985-1988我花了三年的时候向雷仁生学习。他传授了整个飞龙虎门的武技,包括大量笔记,点脉图,药方和历史。雷师傅后来健康欠佳,记忆力下降,也就回到广州跟家庭团聚,不再教拳。他在1991年去世。我将会永远记住雷师傅对我的亲切态度以及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所学。自从雷仁生去世,我在广州和纽约的师兄开始教授飞龙虎门,我也传授给纽约的James Ng和Steven Eng,泰国曼谷的Anant Tinaphong。最近我开始教新加坡的Ng Yew Mun飞龙虎门初阶,并将它纳入我在洛杉矶的学生的课程当中。我跟随雷仁生的训练,影响了我对武器及其应用的看法。他的教导,使我重新研究咏春和洪拳棍法,意识到这些棍法里面的格斗精华。同时,他的教导也影响了我的徒手搏击技术。如果我没有成为雷仁生的入门弟子,我将不能窥探他留给我的宝藏。
飞虎棍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幻小说中功法招式名称大全
[武术]飞龙虎棍·雷仁生棍法(生徒)
喜得《紀效新書》
少林武术歌诀
答篇
形意拳师傅的进退连环拳和五行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