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力坚:英文的迷思


 本号原创文章超过三百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王力坚:英文的迷思

             作者:王力坚

    或云:迷思”,乃英文myth之音译,而myth的主要语义即是虚拟、神话,因此迷思”之译文本身,也似乎可推衍出隐含着迷误”、迷惘”、迷失”等引申义。

在当今以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为流行语、关键词的社会,英文(英语)无疑是君临天下”、傲视群雄”的超级语种。即使我辈专业为中文,为中国古代文学,仍难免不纠缠于剪不断理还乱”的英文迷思。

事实上,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早在四十年前我就遭遇了英文迷思之苦。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期间,我小学毕业后失学在家,百无聊赖,忽生发自学英文的奇想。于是,绕着弯子向刚上初中的大妹套出英文二十六个字母的写法及读音,便雄心勃勃展开了自学英文的计划。

此计划的开始也简单:一日,上街买菜途中,捡到一盒子,上有Shanghai”字样,大喜,揣入怀中,至无人处,对照二十六字母逐一拼读。经不懈努力,终于将Shanghai”拼读出来;却总觉得这单词”的读音似曾相识,待明白过来,Shanghai”即上海”的汉语拼音,顿时崩溃。从此视英文为寇雠。

网络照片

文革后,参加高考,那时候英文分数不计入总分,随意划拉半小时即退出考场,得分个位数。进大学后,上英文课永远是水深火热苦大仇深,无论是平日作业还是考试的分数,多在六十至七十分间徘徊,到三年级过关试,意外得了个七十九分;遂乘胜追击,从试卷中死抠出老师错判一题,漏算一分,凑够八十分,跃上了一个档次。这就是本人大学英文考试史上最高分。

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自觉专业尚可,弱项为英文与政治,便全力死考试成绩出来,总分第二名,然两门单科第一,居然就是政治与英文。英文六十多分,为二十多位考生唯一过六十分者,第二名为五十多分。

研究生入学后,首次英文摸底考试便被打回原形——不及格,日后一年的英文学习,也总在磕磕碰碰中过关,尤其是听力口语,整一傻蒙。最后过关试,笔试却考了个出乎意外的高分,听力口语,则是老师给了友情分”过关。聋哑英文”就是这样炼成的。

网络照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尚未有版权意识,某日,在深圳图书馆查阅资料时,看到美国一比较文学研究期刊,有一关于将英文metaphor(隐喻)与中文比”进行比较研究的英文论文,遂拿来进行翻译(未经作者同意),权作英文练习交付本单位学报编辑部。译文太长,发表时删去一部分。当然注明原作者及详细出处。译文发表后不久,我便出国到新加坡留学了。

二十多年后,我已来台湾任教大学,无意间发现上述译文被中国大陆一名牌大学英文系教授(权称某君”)盗用为其原创论文。某君看过原文,因为我译文删节部分他补上了不过,或许某君对我的译文过于厚爱”,居然几乎全部搬用,连其中的误译也照搬不误。某君可真是双重盗用了——不仅盗用我的译文(不说明出处),还盗用原文(亦不说明出处)。某君以此为其原创”,发表在《外国语》——中国大陆翻译界堪称top级别的期刊。我与该刊编辑部取得联络,传去所有证据,获认同某君确实是盗用(抄袭)。编辑部表示会严肃处理。恰好我一好友与某君同校,电话告知,某君正在国外游学。谁知次年,某君的名字从原校消失了。东窗事发,还是与国际接轨”了?怪谁呢?某君可真是迷思”到家了。

话说回来,那年我初次出国,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大学的工作语言无疑是英文,托新加坡华人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福气,中文系的工作语言得以为中文。尽管如此,中文系以外便都是英文天下(日文系马来文系的工作语言仍是英文),在中文系以外的任何部门办事,全得英文英语。眼见一办事员正在跟同僚用华语聊天,急冲上前,用华语搭腔,伊人转身一串流利英语。会说华语啊刚听说来着。对不起工作语言是英语。急你没商量。

申请奖学金,面试。审查委员会组成:校长为主席,诸学院院长为委员。全程英语。出得来说了什么?答: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云山雾罩的惟记得,最后问毕业后打算?抓紧机会,大谈为新加坡华文事业奋斗终身云云。众乐。结果:全额奖学金。

英文教学讨论课最练英语了,可同学均为中国同胞,急起来中文就出来,再急广东话更出来了(好友均为老广)。至于一对一英文口语教学,老师为非华人(洋人或印度人)竟可畅所欲言,实为胡天胡地瞎侃;回头面对华人,却仍然瞠目结舌。倒是趁此机会,写了好些英文文章及学术论文,由洋人印度人老师修改——只能从文字语法上改,对内容几乎无法置喙。成果是一英文散文在中国一大型文学网站英文版刊出,多得转载;若干英文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美国,意大利及台湾的学术刊物。可谓国际曝光(international exposure)不过自己从不看——隔靴毕竟难搔痒(写如此读亦然)。

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来自英文系的院长主持,得用英语对论文进行总体介绍;问题答辩阶段,院长退席,终于可用华语──老祖宗们能听得懂的语言──我研究的毕竟是中国古典诗学。

入职面试,审查委员会组成:院长为主席,各系主任为委员,华人、洋人、马来人、印度人均有,全程英语。虽然通过,但整个过程肯定不少是我不清楚人家问什么,人家也不清楚我说什么。

回到现实,中文系依旧中文天下,谁跟你说英语啊,你也不会没事到外系拽人侃英语吧。于是,聋哑英文,依旧不屈不挠相安无事。

后,虽然偶尔兴致来了会看看英文资料,但毕竟有了从此老子不英文”的解脱感与放纵感。令人诧异的是,中央大学文学院的洋人老师,大多均能以国语沟通,尤其是前任文学院院长,还有现任英文系系主任,更都是一口倍儿溜的国语,不打照面光听其言,还真不敢相信是道地的老外。不觉感触:中文,在此间俨然有扬眉吐气的范儿。

【作者简介】王力坚,原籍广西博白,国籍新加坡,文革中有多年知青经历。广州暨南大学学士与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逾10年,现为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暨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台湾元智大学中语系兼任教授,以及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广西大学访问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英文/英语谚语大全(含中文翻译/译文)(2)
王力坚:古典文学中“女性”符号的两大指涉:艳情与政治
对话金雯教授:谈谈英语思维、英语写作和英语教学
《地道译文养成计》第一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经典必读
中文系何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