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我这些年追求的 ⌈自由感⌋

大家好,我是Tessie,很多人都和我说过这句话,

“Tessie,我可太羡慕你了,自由自在,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能穿喜欢的衣服,不能戴喜欢的项链和手环,趁休息日做快干可撕的美甲,朋友圈说话都要考虑再三……

这就是大部分现代社会人的生活常态。

好不容易长大,能够逃离爸妈的掌控,奔向自己独立做主的成人世界。但没想到,又迈入了一个更多条条框框的社会。

所以,我们总是想要拼尽全力,在工作压力的缝隙里,挣扎出一点点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或者,干脆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大胆辞职,摆脱现状。

几年前,我在Knowyourself的公众号里,看到介绍《逃避自由》这本书。

弗洛姆说,真正的自由其实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负向自由。也就是大众所想到的,能够摆脱束缚而获得的自由。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其实就是这种自由。

为了摆脱工作压力,义无反顾辞了职,但是却会因为这种社会关系的断裂,而带来巨大的焦虑和不安。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去寻找新的束缚,想要回到原来的环境中。

另一方面,是正向自由。指的是通过拥有自我力量,而获得的自由。

这种自由,并不是逃避或者切断某种束缚,而是从过去的连接中走出来,去寻找新的连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获取自我的内在力量。

这个新的概念,让我豁然开朗。

可能我自己一直追求的,或者一直在自我实践的,就是第二种自由。

但人生并不会那么容易,并不是一瞬间的醍醐灌顶,就可以让自己实现自由。离开医院的这么多年,在我真的“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才慢慢体会到了这些。

我的第一个阶段,

认为自由就是摆脱束缚。

我一直觉得是我的青春叛逆期,来得太晚了。

大学毕业,刚工作那会儿,我特别努力。

不是努力成为一个勤劳肯干的好员工,而是努力离开那里。

当时的我,为了能够考过雅思,出国读书,晚上经常看书准备到凌晨两三点。上下班的路上,吃午饭的时间,也都要拿出单词书背一会儿。

那个时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国的我,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憧憬和想象,我最大的动力和毅力,大概都源自于摆脱和逃离。

第二个阶段,自由就是做自己,

以及包容别人做自己

在英国读书那会儿,有件事情特别有意思。

老师上课提问时,常会问“What do you think…”(你认为…?)

有趣的是,这里的重音在you,而不是what。

有次上全球健康这门课,和本科生在一起讨论烟酒对于人类健康的危害。

当时,和我搭档的本科生,问我如何才能减少人们吸烟喝酒的行为。

我想都没想,马上就说,“提高烟酒的税收”。

对方问了一个问题,把我问愣住了,“Do you think it really works?”(你觉得这个政策真的有效吗?)

同样的,重音在you,而不是work。

我发现我脱口而出的答案,是我从小接受的信息告诉我的,是这个“社会”或者是“我所接受的教育”告诉我的,我以为这是我的想法。

但是,这是我的想法吗?我是怎么认为的呢?

原来,我是重要的,成为自己是重要的。

我开始学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试着去穿一直想要尝试但不敢穿的衣服,试着去做以前被小心翼翼的自己否定过的其他事情。

我开始探索更远处的边界,当然,我发现自己也更有了包容心。

可以对穿着夸张的人,不投以异样的眼光。

可以对提出和我相反观点的人,不报以偏见。

我发现我的世界开始慢慢变大了。这种感觉是舒服的,不小气的,谦逊但广阔的。

那个时候的我,隐隐觉得,可能这就是自由。

(爱丁堡城区)

第三个阶段,自由就是用自我力量,

去拓展可能性

我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也可以一边在斯德哥尔摩看雪一边上课;可以坐在九曲盘旋的山路后民宿的咖啡馆,打开电脑处理工作;可以在毛里求斯潜水过后,在沙滩上看着夕阳敲着公众号文章。

当然,这也有缺点。比如,躺在医院的产床上生孩子的时候,还在回复各种工作信息。

只是,我可能比大多数人,多了一些可能性。

这里说一点题外话。很多人说护理研究生和本科生没差别,“你看,读了个研究生,不还是回到医院了吗?读了博士,也得回医院。”

虽然身处同样的地点,但有人是无可奈何没有选择,有的人是在千百条路中选择了这一条。未来通向的,自然是不一样的终点。

这些可能性,当然不是凭空而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搞清楚很多问题,并且把它们付诸实践。

我理想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什么?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看重的是什么?

什么是我的优势?我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来达到目的?

我的风险是什么?如何帮自己规避风险?

真正思考这些问题后,并把它们赋予行动,慢慢就走出了自己的路。

(斯德哥尔摩公寓窗外的雪)

第四个阶段,不丧失热情和好奇心,

也不丧失勇气

和我老公结婚的时候,我背着书包,拉着行李箱,就去了成都。那个时候,我什么也没有,选择在任何一座城市生活,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

城市,只是一个选择。

不管这个选择是好是坏,我要做的,是努力把它变成好的选择。

可是后来,从成都搬到上海,就纠结了很多。

因为有了能够装满整个房子的行李,有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的鲁莽,还有不知道哪里来的保守心态。

但好在有了之前的经验,“那就走吧,现在就去。”

于是打包了六大箱子的行李,寄了好几百块钱的德邦快递。

逐年增长的年龄,给我的不应该是保守和小心翼翼,而应该是能够抵御风险的能力,和面对不确定的勇气。

(亚瑟王座山俯瞰爱丁堡)

回看这几年,我可能一直都在“自私的”追求自由。

但也特别庆幸,我周围的家人和朋友都一直特别支持我。当我天马行空的时候,当我想要去很远地方的时候,当我想要做任何他们觉得不靠谱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的,站在我身旁。

所以,我可以不顾外界批判的眼光,不用瞻前顾后,可以自由快乐,活得舒服。

当然,幸运的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蓄自己,有能力为那些后果和不确定买单

我始终明白,自由不是舒适,更不是摆烂。

自由是自我力量的积蓄,是有选择的勇气和底气。

想到自己三年前发的微博,刚好可以作为结尾:

“不赶什么浪潮,也不搭什么船。”

“我自己有海。”

祝我,和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你,都义无反顾,无所畏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培养好交易最重要的素质,你需要读读这本书!(上篇)
资金曲线是交易生命线
职业股民:你愿不愿用十年磨砺,换取一生财富自由? 从30到40岁的十年,是人生中可能性最多的阶段。因...
夫妻俩70岁积蓄70万元,俩人退休金8000元,还需要理财吗?
相信爱与勇气,也相信自由和幸福
还是有话想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