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文手册:吉普赛人

一提到“吉普赛人”很多人都会想到电影《叶塞尼亚》中那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叶塞尼亚,美丽多情的主人公,曲折动人的故事,曾经打动过多少观众的心哪!

而看过印度电影《大篷车》的观众也很难对影片中吉普赛流浪艺人的热情奔放、正直侠义,不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一、名称源流:

吉普赛人最初住在印度北部,大约十三世纪移往伊朗、亚美尼亚、叙利亚、埃及、北非等地,十四世纪移居欧洲。在俄国他们被称为 “茨冈人”,在英国被称为 “吉普赛人”(汉语又译为“吉卜赛人”),在法国被称为 “波希米人”,在北欧被称为 “鞑靼人”,在荷兰则被称为“异教徒”。

二、生活方式:

吉普赛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热爱自由。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们饱受欺凌,养成了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正直坦率、宁死不屈的性格,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行为富有浪漫色彩。他们迁徙不定,常以乞食、占卜、游牧、卖艺、补锅为生,一些人过着放浪不羁、不拘形骸的生活。

【法国】亨利·勒尼奥(1843~1871)《莎乐美》

莎乐美》属于圣经故事中一幅肖像性质的油画,实际上画家在这里已无意于传统宗教故事,而是借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吉普赛女郎来表达一种有神秘风格的女性肖像。这些长期过着流浪生活的吉普赛女郎一种神秘的魅力。在画家看来,她也象圣经中的莎乐美一样,美艳而不可接近。这个风流的吉普赛女郎畅开着丰满的胸部,坐在一间画室里,正充当画家的模特儿。她穿着薄薄的花绸裙,膝间放着一只大铜盘,盘内有一把匕首。这些道具以象征她是莎乐美,准备割下施洗约翰的头颅。女郎光着脚,穿着一双拖鞋,豹皮的地毯和坐垫上的羊毛织毯具有一种强烈的东方气息。背景以密黄色的帷帘来衬托。浓密的黑发反衬出女郎那张娇美淫荡的脸,整个形象真实而又做作,她俨然莎乐美然又不是传说中的神秘女性,她是一个特殊民族中的浪漫女性的写照。

【荷兰】弗朗斯·哈尔斯(1580~1666年)《吉普赛女郎》

画家以半身特写,描绘了一位吉普赛姑娘,她具有典型的荷兰民族形象特征,带着单纯开朗的微笑,袒露着丰满的胸襟,秀发蓬松,身姿微倾,似乎在与画外人会心地交流,透现出青春少女活泼奔放、充满生命活力、无忧无虑、不好华饰的自然美。这是一个从中世纪禁锢中走出来的青春少女,是自由开放气息和时代精神在这位少女形象上的反映。画家使用细腻多情的笔触,描绘了少女的面孔和胸部,而以流动的小笔触描

绘富有动感的秀发,又用饱含激情奔放的大笔触表现衣裙,形成笔触语言的对比

与和谐。画面色彩以暖色排列形成热情豪放美感。红色的裙子和发辫上的红色发

带上下呼应,使整个画面充溢着永恒的生命气息和乐观自尊自信的精神气质

三、文学主题:

古往今来,吉普赛人的性格和遭遇,不知激起了多少作家、诗人的创作激情!他们写了卷帙浩繁的文艺作品,描写吉普赛人的生活,揭示吉普赛人的心灵。

1、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那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以她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舞姿、善良的心灵征服多少读者!

2、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中篇小说《卡门》(傅雷先生译为《嘉尔曼》)故事发生在 1820年左右的西班牙,讲的是一个西班牙龙骑兵伍长唐 ·霍塞同烟草工厂女工、吉卜赛人卡门之间的爱情经历。故事的情节相当简单:为了讨得卡门的欢心,霍塞离开兵营,与走私贩和强盗为伍,当他发现卡门不再爱他时,便把卡门杀死然后到警务所自首。歌剧脚本在情节上同小说大致相同,但人物的形象却不一样,特梅里美笔下的霍塞是一个很活泼的年轻人,目光阴沉而傲慢,面貌既高贵而又凶悍,容易使人联想到弥尔顿(1608—1674)的《失乐园》中的那个魔鬼:“巨雷在他面上留下深刻的痕迹,忧愁笼罩着他暗淡的双颊。”他幻想过一种安宁、舒适的幸福生活,是一个坦率、诚实的普通人。只是由于他对生活固有的理解同卡门对自由的要求发生冲突,他的内心矛盾无法同宗法制观念相调和,才陷入悲惨的结局。至于卡门,在小说中她是一个娇小、年轻、身材苗条的女子,作者写道:“这是一个一见就使你惊异、使你永远忘不了的脸蛋。她的眼睛特别有一种肉欲的、炽热的表情;如果你没有时间到动植物园去观察一条狼的眼光的话,你可以去看看正在埋伏着准备要抓一只麻雀的猫儿的眼睛。”卡门是典型的吉卜赛人,对她这个种族的人说来,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卡门同霍塞在一起,就像卡门所说 “狗和狼是不能一起住久的”,出于对爱情和生活的热望,明知道结果是毁灭,她宁愿用死来确保自己的自由。这部作品着重表现不受资产阶级文明所毒害的那些人们的感情的纯洁性,说明抱真实的感情不能见容于伪善的资产阶级社会,作品在暴露资产阶级市侩道德方面是非常有力的。

3、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叙事诗《茨冈》:“ 一大群热闹的茨冈人,沿着柏莎腊比游荡。他们每天夜晚,就在那河上搭起破烂的篷帐。一天晚上,在其中的一个篷帐里,有一个老头坐在炭堆前,等着自己的女儿真妃儿回来。一会儿,真妃儿来了,尾随着一个青年人。他是一个贵族青年,叫阿乐哥。为了逃避衙门的捕捉,他离开了舒适的城市,流落荒野,与茨冈少女真妃儿相逢并产生了爱情,决定加入茨冈人的队伍,自由自在地生活。一晃两年过去了,他们又走过了许多地方。这时候,阿乐哥开始感到真妃儿对他有些冷淡。她常唱一首《我的老丈夫》的歌含沙射影地骂他;她还十分讨厌阿乐哥的梦呓与睡态。阿乐哥为此内心烦闷,但真妃儿的父亲劝慰他:这里的人都是自由的,谁也没法阻止一个年轻姑娘说:爱着一个不准变心!老头儿又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爱情,说自己的老婆只爱了自己一年,就丢下幼小的真妃儿跟别的男人私奔了,所以,还是宽心些吧!而阿乐哥却不宽容。他认为,对那种女人,应该一刀刺进她的心里。老头儿则叹息地摇着头说:青年比鸟还自由,谁能拦得住爱情呢?欢乐也让大家去轮流,过去了的东西是找不回来的。一个雾蒙蒙的晚上,阿乐哥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一伸手臂,发现旁边是一个冰凉的空被窝。真妃儿到哪里去了?这个嫉妒汉子立即警觉起来。他战抖着,顺着露水上隐约可辨的足迹,来到了小路边上的白色坟墓旁。一种凶兆在他心头侵扰。他发现墓边上有两个人影,他听见一男一女的窃窃私语声。一切都证实了,一切都发生了。真妃儿与一个茨冈青年亲昵地偎抱在一起,她已不爱自己的丈夫了。阿乐哥一怒之下,举刀杀死了那个茨冈青年,随即又杀死了诅咒他的行为的真妃儿。初升的太阳照亮了东方。在坟头,阿乐哥满身是血,手握着刀,坐在墓石上。凶手的面容狰狞可怖,两具尸体旁,围着一群。惊惶的茨冈人。真妃儿的父亲,那老头儿呆呆地望着大伙儿把这对年轻人的尸体埋进冰冷的土里。最后,他让阿乐哥这个“骄横的男子”离开他们。他说:虽然茨冈人没有法律,也没有刑罚,但我们不愿与杀人者一起过活。你只晓得自己的自由,而我们却善良并害怕凶暴残忍的人。老头儿带着那一群茨冈人急急忙忙地上路了,他们急于离开这个不祥的宿地,也把阿乐哥远远地甩在那里。

4、哥伦比亚的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在他的《百年孤独》描写了一个为神奇的 “马孔多”带去欧洲文明的、神秘的吉普赛人麦尔吉阿得(一译为“墨尔基阿德斯”)。

四、音乐主题:

1、法国音乐家比才( 1838-1875)曾经根据梅里美的小说改编过一部歌剧《卡门》剧中有一首声乐曲《吉普赛之歌》(又名《吉普赛舞曲》、《吉菩萨女郎之歌》)。这首乐曲后来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及其他器乐独奏曲。

2、西班牙作曲家、小提琴家 (1844-1908)曾创作了一首《流浪者之歌》(《吉普赛之歌》、《茨冈》)。曲子由四部分组成。开始是序曲,中庸速度。先由乐队主奏一段伤感的旋律。紧接着,独奏小提琴在 G弦上也奏出同样的乐句。从提琴有力的拉奏里,体现出一种悲愤的情感。第二部分是柔和的慢板,速度比较自由。它把吉普赛人对生活感到忧郁、痛苦的一面,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一段,小提琴继续发挥了各种技巧。第三部分由曲调优美、略带一些哀怨气氛的旋律 ——一首吉普赛民歌曲调构成,描写吉普赛人到处流浪卖艺的贫苦生活。旋律优美动人,但却蕴含着深切的痛苦和辛酸。最后一部分是有生气的活泼的快板。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演奏速度非常之快。发挥了小提琴的一些难度较大的技巧。乐曲在情绪上越来越高涨,最后在极为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此张盘中有《流浪者之歌》和萨拉萨蒂根据比才的《卡门组曲》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 3、其他: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1810-1856)《吉普赛之歌》(Op.79-7)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 1825-1899)一部轻歌剧《吉普赛男爵》其中的序曲尤为著名。奥地利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吉普赛之歌》(Op.103)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875-1937)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写过一首音乐会狂想曲《茨冈》。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克莱斯勒( 1875-1963)写过两首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女郎》和《吉普赛随想曲》。

4、一张原汁原味的吉普赛人的小提琴专集。

五、词语衍生:

“吉普赛(茨冈)式的生活” 是个流传极广的成语。意即:放荡不羁的生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过这个成语。他这样写道:“虽然帮头(在某些地区被称为 '赶牲口的人’)备有一根长棍子,但是他很少用它打人,极少听到有谁抱怨他虐待人。……他需要在自己的臣民中树立威望,他用那种在他的庇护下风行一时的茨冈式的生活把他的臣民笼络住。”(《资本论》第 1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 762页)

此外,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 1858-1924)写过一部歌剧《波希米亚人》(《绣花女》、《艺术家的生涯》)也是用此词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普赛 , 流浪在大地上的最美情人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长诗《茨冈》
刘雅文普希金:十二月党人的回声
歌剧《卡门》“吉普赛女郎之歌”
李传韵:《流浪者之歌》
音乐知识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