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札梳理】《语文课读解学》

2011-2-16 读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五十多页。虽然作者解释使用“读解”是为了更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但既然冠名为“XX学”,总不有试图立名的嫌疑。第一章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了文本的接受过程。这种分析以前从金克木先生的文章看到过,所以感觉并不陌生。对于一些公开课的弊病剖析比较准确。而在分析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2011-2-18读完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前两章。在这两章中,关于读解的理论方面很值得重视,如果认真研读,应该可以矫正一些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的偏差。感觉第一章的第三节“网络教学和cai课件”有些偏离读解的主要内容。而第二章的第一节“辨体,读解的门户”也用大篇幅介绍了文体的流变,这样一来就成了知识介绍了。以这种介绍方式而言,我担心,在读解过程中,直接呈现“文体”为门径,只能训练学生接受课本中的文体,而不能训练学生学会真正的辨别文体。在后面的关于结构和语言方面的两节中,作者介绍了若干种结构的样式和现代语言学方面对语言的界定与研究,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依然是建立在已有的结论上,而缺乏对该结论的分析过程,这些结论是否是可以确信不疑、完全接受的呢?另外,在验证这些内容时,作者的选择的例据依然名篇中的典型事例,这样蜻蜓点水式的论证方式,只能体现相关知识的正确性,却无法保证学生在阅读时所获得的知识的准确性——这是否意味着这个读解学依然是建立在静态知识层面的学问呢?

查了一下蒋先生的另一本《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1991)发现两本书基本脉络上一致的,只是“网络教学和cai课件”是新增的(因为是补充,所以存在前后的脉络上不合),而第二章的章节次序上有些变动,在事例上也有所变动和补充。

2011-2-19 读毕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在最后的第三章中,蒋先生详细论述了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的哲学、阐释学和美学基础。可以说把目前比较成熟的各种观点进行了一下综述,而且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各种观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和影响。不过,依然缺乏具体的案例——完整的读解的活动。因为,读解活动并不起源读解理论,也并不仅存在于文本中已有的固定形式和内容。读解活动产生于读者接触到文本的那一刻,而这一刻与形成恰当读解的那一刻之间有着无限的瞬间。

突发奇想,作者意图、文本、读者理解,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其实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文本是外圆,圆中的一半是作者的意图,另一半是读者的参与空间,当读者接触文本(圆)时,才能在参与空间中注入关注,而如何注入、注入多少则关系到最终这个圆的调配面貌(理解程度)。而语文教学就是研究“注入”的态度、手段、方法和尺度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如何把握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度
语文课这样上(10)| 语文教学必须将学生由读者转化为作者
“个性化阅读”的误读
【赵希斌听语文课:济南实验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