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何意?为何父亲不能进儿子房间?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长幼有序,尊卑明显,也就产生了很多的禁忌。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哪怕在亲人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规矩。这实际上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礼仪文化,直到今天,这种礼仪文化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句农村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什么叫官不入民宅呢?古代官和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等级,老百姓见了官,吓得腿都会发软。一般情况下,官是不会轻易入民宅的,到了你家,那肯定是你家出大事情了。

甚至极端的情况是,官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进入民宅,这家的主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吓得心脏病突发,就那么去了。其实就是官想来访贫问苦,没有别的意思,结果把人吓死了。

所以后来官场上就流行了这么一句话,叫官不入民宅。如果官一定要去,首先要由村里的地保去先打个招呼,说明白什么事情,让人家心里有个准备。官绝对不会贸然前往,一来怕吓着人家,二来也丢了自己的身份。

这种情况现在也还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常年也不下来走动,偶而下来一次,把居民还真的吓得不轻。赶上如果这家人有孩子在军队服役,主人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在军队服役的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所以中央还是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下来走一走,体察一下民情,不要老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说到“父不进子房”,那就更加明确了,在农村是这样的,儿子成年结婚后,一般不会离开大家,就在大家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这套房子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哪怕就是父亲,未经允许,也不能轻入。

为什么呢?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儿子出去了,儿媳妇还在睡觉,衣衫不整。这个时候父亲不打招呼闯进来,于礼不和。又或者有了孩子,儿媳妇正在喂奶,父亲跑进来,更是让人尴尬。

所以后来就有了“父不进子房”这种说法,如果实在有事,可以让母亲代劳,母亲不在,先打好招呼,让儿子屋里有了准备,再进去。这就是长幼有序,这种礼仪文化使中国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外国人随性自由,但是他们来到中国后,也会被中国人的这种礼仪文化所折服。

“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表面上好像写的是不允许某人怎么怎么样,其实背后是深厚的礼仪文化基础。在这种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文明习惯,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稳定的状态。

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和平共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信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是否强大起来,不仅仅是依靠武力,更是能够团结所有人的文化信仰。如果社会长幼失序,尊卑不分,社会就会发生动荡。小家不稳,何谈大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语“父不进子房”,为什么不能进呢?听听下半句就知道了
古人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啥意思?为何父不能入子房?
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有何深意
俗话说:“父不进子房,官不进民宅”,是什么讲究?有道理吗?
古人讲“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有何来由?尽显老祖宗的智慧
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啥意思?为何父亲不能进儿子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