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隶总督署 大门外的廉政建筑

直隶总督署  大门外的廉政建筑

转自微信公众号  保定文化旅游

直隶总督署是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一座蕴含古代廉政、官德文化的建筑群,建筑整体传达廉政、官德思想,其中的廉政建筑符号,更是对为官者起到警示、劝诫作用。
昔日总督署大门外,清朝时存有相当规模的一组建筑,即照壁、东西辕门、旗杆、石狮、乐亭鼓亭、两面八字墙、东西班房等,乐亭鼓亭已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拆毁。在辕门外西南侧当年还建有炮台,为平日报时用。这构成了一重半封闭的方形院落,其东西宽度基本等同于大门以内中路的宽度。在视觉效果上,使衙署大门的出现,不会显得突兀、生硬。现在班房、辕门、旗杆等均已修复。
总督衙署门前建筑,体现出特定的倡廉官德意义。

  廉政建筑话照壁

保定文化旅游 2021年1月4日

直隶总督署有一个重要的建筑,只因现已不存,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就是大门口前的照壁。直隶总督部院大门前方建有照壁一座,与昔日东、西辕门相连,官衙门前自然形成东、西走向的官道,不仅有了东辕门、西辕门的设置,衙署照壁更是廉政建筑的符号,官德、官威在衙署迎门的体现。

照壁中的廉政文化

照壁,最早称为“树、屏、萧蔷、罘罳”等,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就有照壁的形象。最初是天子、帝王门前的礼制设置,后来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宫廷到民间均有设置,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历史久远,久传不衰。

民间俗称“影壁”,“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在宅门内为“隐(影)”,在府、衙门、大宅门外为“避(壁)”,是受中国传统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古代,风水讲究“导气”、“聚气”,气不能直冲厅堂,也不能轻易消散,避免的方法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因此形成“影壁”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反映出古时人们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同时,从建筑学上来说,影壁起到一种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使建筑增加层次感,增加宅院气势。宫廷、民间“影壁”装饰多为祈福求祥等寓意。

古代宫廷、衙署的门外则有“照壁”。建筑都是坐北朝南,最南部是“凵”字形照壁,却是坐南向北,面向大门, 隔街而设, 衙署建筑照壁作用为阻挡从外向内的视线,目的是将北边的衙署建筑遮挡在该墙里面,故称为“照壁”。这种在大门前隔横街设广场照壁的做法,早在宋金时已经多见于中原,明、清各级官式衙署普遍沿用。照壁北为东西向的街道,此街道北即是衙署大门,是古代衙署的第一道门,而连接衙署辕门的照壁,因其形似燕翅“凵”,又叫做“燕翅照壁”。

明、清衙署照壁在发挥屏蔽门户,增加私密性等实用功能之外,也蕴含着许多礼制寓意,一般通过体量、雕饰来体现。壁上须雕或绘廉政文化图案,以诫官吏不得贪馁。

古代典籍中的照壁

我们来看看古籍、方志中对于古代各级衙署建筑门前照壁的记载。

乾隆《天津县志·卷七·公署》中记载的直隶河道总督公署照壁:“总督河道都察院公署……照墙一座,两旁鹿角木”……“鹿角木”是用来连接衙署东、西辕门之用。

乾隆《天津县志》卷七.公署

中记载的直隶河道总督公署照壁

光绪二年(1876)《肇庆府志·卷五·建置署廨》对两广总督衙署建筑描述文字,提到了照壁:“两广总督部院署……前为照壁,两傍为东、西辕门”……这说明在总督级别的衙署建筑门前,有照壁的存在。

光绪二年(1876)肇庆府志卷五建置署廨(22页)

对两广总督署建筑描述文字,提到了照壁

衙署门前的照壁,在清代用什么材料建筑而成?我们来看光绪《伊阳县志》中,关于“照墙”(照壁)的记载:“……如隐门、照墙、厅堂面墙,皆可用磨或方砖吊角,或方砖裁成八角嵌小方,或小砖一块,间半块破花砌如锦样,封顶用磨挂方飞簷砖几层,雕镂花鸟僊兽,不可用人画意者少”……这段文字详细说明了衙署照壁的材质和做法。

光绪《伊阳县志》中,关于“照墙”(照壁)的记载

至于衙署建筑照壁的具体尺寸,来看光绪《恒春县志》关于县典史署照壁建筑记载:“……署前照墙一堵,高一丈二尺,阔三丈四尺。底厚三尺四寸,顶厚一尺五寸”……。但是,总督级别的衙署,或者说直隶总督衙署门前照壁的具体尺寸,应与衙署建筑正门建筑尺寸相对应,可惜史书无载。

光绪《恒春县志》关于县典史署照壁建筑尺寸的记载

方志古图中的照壁

在清代留存的各种地方志古地图中,可以一窥古代衙署建筑照壁的端倪:

清光緒4年[1878]临榆县志

卷一图 山海关副都统衙署全图

山海关副都统衙署门前照壁

光绪七年(1881年)《保定府志》保定府城图

直隶总督部院门外照壁

光绪十年淮安府志

卷一图说漕运总督署图

漕运总督署照壁

清光緒十至十二年[1884-1886]顺天府志卷一附

顺天府署图

顺天府署门前照壁

点石斋画报  南围放榜,江南乡试在照壁前放榜

口述史中的督署照壁

在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筹建时,研究人员走访了“老保定”阮焕章先生(已故),阮焕章先生口述有《绝处逢生——保定民间故事集》,生动描摹了清末民初的古城百态。根据阮焕章老人口述回忆如下:

“我老家是浙江的,在保定有几代了,前辈们都在衙门里供职,父亲在南司(直隶按察使司简称'臬司’,因地处城区南侧,保定人称其为'南司’)当过典史,因此我小时常进出南司衙门。也常跟着大人到北司(指直隶布政使司,因在城区北侧称'北司’)和部院衙门(指总督署)来过,对当年的建筑还记得一点。”……“小时候来过也没多注意,记得大门外两侧是八字墙,不是现在的房子(1980年代当时保定市委改做的车库)。两侧还各有一排班房,大门前两边各有一方形亭子,有两层房高,亭子上有五脊六兽,是钟鼓楼,左钟右鼓。记得我12岁那年(1918年)拆掉啦。大门外左右有辕门,辕门里有旗杆。旗杆原来是木质的,后来曹锟任督军时换成洋灰水泥的了,也增高了。正对大门有'凵’形(用手比划)砖砌照壁,照壁的北侧面画的是海水江崖,旭日东升。照壁正中雕有一个像是怪兽的图形,后来知道叫'饕餮’,说这个怪兽贪婪无厌,把它雕在照壁中央,正对大门、大堂,警告执政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的南侧面,有八个楷书大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民国年间写的”。

督署大门外照壁、辕门等附属建筑组成的院落,一般百姓不能随意入内。更由于当时督署所在的东西大街(今裕华路)官衙林立,严禁普通百姓通行。直隶总督衙署照壁清代各有木栅栏与东、西辕门相接,直到民国初年仍然留存。总督署照壁具体拆除年代,没有记载。

老照片中的照壁

据直隶总督署博物馆首任馆长衡志义《直隶总督署建筑考源》一文记载:清代直隶总督衙署,两侧辕门南面用木栏杆与东西向的照壁相连接,照壁呈凵状,须弥座,灰砖压缝,主壁高约5米。督署照壁面北的主题图案画有一幅“海水江崖、旭日东升”图,一只名为“饕餮”的贪食恶兽在其间张牙舞爪面对太阳。饕餮是有名无实一种恶兽的名字,《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十八年》则记载了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儿子,因“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而被老百姓称作“饕餮”。传说中的饕餮不仅吃金银财宝还不满足,还时时想吞下太阳,可谓贪得无厌。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饕餮便是“贪婪”的代名词。凡旧时衙署门外照壁上均雕有此饕餮图案。照壁两端各嵌有两块虎头图案的告示牌,以供张贴告示之用,现照壁已拆毁无存。

清末法国明信片中的衙署照壁,饕餮纹清晰可见

在保定发行的法文明信片

清末直隶总督署照壁在两旗杆中间

1990年代直隶总督署博物馆筹建时

画家马金声(已故)绘制的

《直隶总督部院辕门及照壁极想图》

▻▻▻

昔日直隶总督衙署门前照壁,传达、体现出特定的倡廉官德寓义,是廉政文化的反面教材。借此告诫执政者,切勿贪赃枉法。照壁遂成为清廷劝诫官员倡廉的一种生动形象、雅俗共赏的廉政文化符号。




    廉政建筑话辕门

保定文化旅游 2021年7月29日


廉政建筑话辕门

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是古城旅游的重要窗口,每日游客络绎不绝。每每经过总督署门前,首先会看到总督署门口外的东、西辕门。现有东、西辕门是2000年重新修建,那么,昔日直隶总督署辕门是什么样子?

辕门之源

辕门,是指中国古代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查考《辞源》,可见“辕”古代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如辕马、车辕、驾辕。“辕门”,最初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入处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的门,称作“辕门”。《周礼·天官·掌舍》:“设车宫辕门”。后也指军营营门,上古时期,军队的数量是按车乘数来表示,车的乘数越多表示军队的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军队外出行营、打仗,皇帝外出狩猎等,都是由车围起形成行营或帅帐,再用车辕搭起进出行营、帅帐的门,称之为“辕门”。《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中辕门为军营门之意。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甘总督署辕门市场的照片(图片来自《马达汉照片探秘:清末兰州辕门》,《档案》2003年第一期,作者邓明)

后来建立封建地方各级衙门时,都延续建辕门的习俗,并出现东、西辕门之设。明清以来,地方高级官署,两旁作木栅围护,亦称辕门,进而特指官署的外门,也借指衙署第一道门。

史书中的“行辕”是明清地方高级官署的别称。至于为何会有东、西辕门,俗话说“衙门口儿朝南开”,其封建衙署正门方位朝南向,为了避讳百姓直观其内部,在大门前方建有照壁一座,与东、西辕门相连,官衙门前自然形成东、西走向的官道,就有了东辕门、西辕门的设置。

清代衙署建筑中,镇、道、府以及总督衙署均建有辕门,而州县衙门则因级别较低,大门外不允许有辕门之设。康熙五十四年(1715),施世纶出任漕运总督,他真正做到了分文不取,仅靠俸禄过日子,可谓清官。他对犯案者毫不留情,“立杖辕门,耳箭示众”,以充分发挥警示作用,严肃整顿风气。不过三四年,原先一团糟的漕运政务便被肃清,船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按期往返,官员安分守己。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两广总督衙署辕门外发布《关防告示》。正人正己,这位钦差大臣的官德与正气,在这个辕门告示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晚清两江总督署辕门,东辕门东侧还有一道门上书“两江保障”。1864年6月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攻入南京城,另建两江总督署,新建大门样式与太平天国前的清政府两江总督署基本相同,为木结构。在督署大门东西两侧建两座辕门。辕门横匾仍为当年乾隆皇帝题字,东辕门为“三省均衡”,西辕门为“两江保障”,意为清廷镇守东南各省的中枢所在。

督署辕门

清代时期,直隶总督位列九大总督之首,等级制度森严,直隶总督署的辕门,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辕门在整座直隶总督署这组方形院落的中路建筑南部两侧,是直隶总督署最前面的第一道门。

天津直隶总督府辕门清代老明信片

直隶总督署辕门原为木质坊式门楼,东、西班房南侧清代各有木栅栏与东西辕门相接。东辕门上书“都南屏翰”,西辕门上书“冀北干城”,这组建筑在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纪宏谟所修《保定府志》中即有记载。“都南屏翰”、“冀北干城”已经成为几百年间直隶保定府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

总督署辕门原为木质坊式门楼。东辕门上书“都南屏翰”,西辕门上书“冀北干城”,这组建筑在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纪宏谟所修《保定府志》中即有记载

外地官员来直隶拜见总督,都会在辕门外下马下轿。清代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的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条令或政治情报,经官署的辕门抄出,送至辕门外,由驿传人员发送各地,故称督署的发文为“辕门抄”。辕门抄最初是抄写的,后来由报房刻成木版印刷发行。

晚清吴友如《点石斋画报(光绪十七年  石集)·南闱放榜图》描绘的是两江总督署辕门前,应试举子看榜的情形

清朝时直隶总督署的辕门,平时军卒严密把守,凸显出衙门的威严气势。督署大门外照壁、辕门等附属建筑组成的院落,一般百姓不能随意入内。更由于当时督署所在的东西大街官衙林立,严禁普通百姓通行。直隶总督署辕门直到光绪年间仍然留存。东、西班房南侧清代各有木栅栏与东、西辕门相接。

1990年代马金声绘制的直隶总督部院辕门及照壁极想图

辕门新貌

2000年,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复建了东、西辕门,使这一衙署建筑旧观得以再现。

如今的直隶总督署两座辕门,“都南屏翰”、“冀北干城”题字均在辕门外侧,而内侧题字均为“辕门”,这与清末相比存在差异。并且门头雕花的结构和位置与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也不尽相同。

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如今的直隶总督署辕门,通体漆红色,顶灰瓦,门体镂空龙形雕花,门前有瑞兽门墩,造型精致美观。与周边总督署大门和大旗杆,构成一副古朴的古代衙署建筑画卷,期待着游客的到来。

 如今的直隶总督署门口的西辕门

    廉政建筑话旗杆

保定文化旅游 2021年8月3日

官宦家祠门前旗杆

在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书香门第,受到统治者的尊崇。明清官宦家族祠堂门前,也通过安置旗杆的方式“显耀门楣”,但旗杆高度、是否安装'旗斗'则有规定。 

古代象征科举功名的旗杆、旗斗

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家族祠堂门外才有资格竖立旗杆,否则,任你家财万贯,绝对不允许。明清时期,但凡举考试中考上可以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或副贡),甚者官方资助的秀才都可以立旗杆,但旗杆上没有安装'旗斗';乡试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立旗杆,旗杆上有一个'旗斗' ;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

据记载,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分组成。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而举人、进士家祠门前旗杆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家祠门前旗杆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如今留存的明清家庙建筑门前的旗杆,是昔日封建书香世家荣誉的象征。

总督衙署门前旗杆

清制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在地方所驻衙署,门前可立两根旗杆。清时保定城内衙署门前立旗杆的共有四处,即直隶总督部院、直隶布政使司署、直隶按察使司署、提学使署。清代初期,直隶主管全省教育和科试的主官称为提学使,俗称“学台”、“学政”。后至乾隆年间,由于“清代直隶与顺天合设一学政,学政衙署不驻扎在省城保定,而驻扎在顺天府”(施闰章《提学道题铭记》)。所以保定城内设置提学使署,是顺天学政在直隶科试期间的临时办公之所,属“行署”性质。但规制仍按正式衙署而设,提学使署大门外仍设两根旗杆。此学政临时衙署设在贡院内,具体地址在今市府前街与市府后街之间。

这是清政府衙门的旗杆,可以看出旗帜升到顶后,

绳子把一端拉起,旗帜就可很端正地随风飘扬

保定古城内,直隶总督部院、直隶布政使司署、直隶按察使司署、提学使署这四个省级机构的官衙中,因直隶总督品级最高,故直隶总督部院的旗杆设计的,要比其他三处更为高大。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1368)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年间,大宁都指挥使司由北平(北京)迁保定,保定府迁出,改驻大宁督司衙署,按规制建起了这对旗杆,原为木质。清后改驻参将署。到雍正七年(1729),雍正帝特批公帑将这座衙署重修,改为直隶总督部院,旗杆也相应维修。直隶总督衙署大门外的两根旗杆,是清代省级官式衙署的重要标志,更是直隶总督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清代时在辕门和照壁外侧的东西两端各有旗杆一根,原为木质。高约16—17米。旗杆上端约五分之一处有一木质方斗,下收上放,可以站人。旗杆的顶端悬一横棍,上挑一长方形红边白底彩旗,旗心上书“直隶总督部院”六个宋体黑字,若朽烂可及时更换。《钦定大清会典·卷八七0》规定:“衙门旗杆鼓亭等项,如果实在朽烂,应行修理,于该督抚应得心红纸张及一切杂项公用银内通融办理,以节浮费”。

光绪七年(1881)李培祜所修《保定府志》“保定府城图”中标明,总督衙署、布政使司署、按察使司署及贡院门前均有旗杆两根,而尤以直隶总督衙署的旗杆为最高。由此而知,总督署大门外的两根旗杆,是清代省级官式衙署的重要标志,更是直隶总督权威与地位的象征。

光绪《保定府城图》中标明总督衙署的旗杆

民国初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木旗杆已经糟朽,曹锟命人将木质旗杆换用钢筋水泥制作,并移至辕门外侧。旗杆加高到十丈零五尺(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据说比北京的前门楼还高出六尺(前门楼高九丈九尺),表露出曹锟的野心。时光流逝,事过境迁,大旗杆作为历史的遗物,矗立在衙署门前,旗杆之大,全国独有,成了保定市内的标志性建筑。有关大旗杆的民间传说很多,素有“保定府的大旗杆”之称。

晚清《直隸省城圖衢》中的总督署门前旗杆

1971年9月,大旗杆以扫“四旧”为由被拆掉。1994年,总督署中路建筑修复完毕,其大门外的附属建筑照壁、辕门、旗杆的修复提到了议事日程。1994年4月20日,我馆接到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转发国家文物局文物字[94]第279号对《关于复建保定直隶总督署大门外旗杆的请示》的批复。批文中说:同意所报按原位置、原高度、原材质、原形式复建曹锟时的大旗杆。1994年国庆节前夕,沉睡23年之后的保定大旗杆又以原高度、原式样覆立在原地,得以复建。

清末直隶总督署辕门及木质旗杆

保定直隶总督署门外大旗杆,自身虽不是明、清历史的原物,但从诞生那天起,这对高度达全国之最的旗杆,就确立了它在特种历史条件下鉴证信物的地位。经过一番勘察,我馆找到1971年拆掉的一段八面形状水泥浇铸的旗杆底座,现安置于仪门东侧碑廊。

1935年民国河北省政府门前的大旗杆

1961年督署门前旗杆

总督署大门外旗杆

来源:保定直隶总督署和保定文化旅游综合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直隶总督署辕门探秘
说不尽的直隶总督署
谁移动了直隶总督署的大旗杆
卷耳〡保定直隶总督府(雄安人在保定六)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走进直隶总督署,阅半部清史演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