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鲜面条都打着云阳招牌,什么情况?

全国85%的打印店是湖南新化县人所开,安徽牛庄乡的老铁开日料店已垄断中国市场,兰州面馆是青海化隆人的天下,浙江桐庐出快递老板

地域与产业牢牢绑在一起,例子颇多。

重庆也有这样的例子——云阳鲜(湿)面条,大约全国70%的鲜面条都是云阳人双手做出来的。

一个小麦产量可忽略不计的地方,竟然与做面条结合到一起来,实在不可思议。

▲面条 图/网络

01
起源,压面机

这里说的制做面条,是把面粉制成可食用面条的手艺。面馆吃的面条,并非面馆自己现做的,而是面条作坊(厂)制成型后运送至面条店。

▲鲜面条  图/网络

不止重庆,南至海南,北达内蒙,东到上海,西抵甘肃,都有云阳人开的面坊。

云阳人与制面条的源头,在云阳县机械厂生产的面条机。

1993年《四川省志·机械工业志》载:

切面机  1942年前后,四川就开始生产切面机……据不完全统计,1952~1985年,全省机械系统累计生产切面机25万余台,其中……云阳县机械厂生产4.3万台。

——第一篇.第五章.第一节

据1998年《云阳县志》载:

1958年7月1日,合作社、县锅厂、公私合营电厂合并成立“国营云阳县机械厂"……县机械厂与城关农具厂合并成立“四川省地方国营云阳机械厂”(简称机电厂)……还能生产机械或机器。
1960年,县机电厂始生产 YmJ220—2型压面机、双头双刀压面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979年,县农业机械第二修理制造厂与县机电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云阳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简称县机械厂,改进的YmJ220—3型压面机实验成功,进行大批量生产,同时研制成功 YmJ150型家用小型压面机……压面机畅销全国,并设有144个销售网点,尤以河南、河北两省为多。
——第十一篇.第二章.第三节

▲压面机  图/网络

第四篇.第三节提及:

县机械厂的双头双面压面机、摩托车配件厂的曲柄连杆总成走俏全国。

压面机走俏全国,一些人借此走南闯北,见识打开,为后来云阳制面人分布全国,打下基础。

02
筚路蓝缕创事业

生产压面机,全国各地都有,唯独云阳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了下去,从造压面机器,到制面条开面坊,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契机在改革开放后。

云阳地处三峡地区,曾经的全国落后之地。八十年代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走访三峡地区时,拍摄了一部三峡地区的记录片——《穷山在呼唤》:

解放30多年了,这些地方还有人睡岩洞、住窝棚,温饱未解决、患病未解决、饮水未解决。

这其中的云阳,直至1991年全县才越过温饱线(《重庆市志》云阳县经济状况描述)。

穷则思变。

八九十年代,一些云阳打工人外出,乘船顺江而下,去宜昌,去荆门,去沙市(以前一直以为沙市就是福建沙县,直到一次被大巴车拖到荆州,才发现沙市在湖北)……

有什么技术干啥活,一部分人依靠压面机做起面条生意来。

口口相传中,最初在外开面坊的,便是马槽人。

马槽,现云阳北部鱼泉镇的一个村,距离云阳机械厂所在的县城,几十公里,最初是怎么跟面机打上交道,就跟“云阳”与“制面”的关系一样,还真是扯不清楚。

有说法是,一些县机械厂里的工人、销售员或工人亲朋好友,是马槽一带人。

▲云阳鲜面店  图/网络

面坊生意渐起,人员短缺,就请亲戚来当帮工,学好技术后帮工自寻出路另择新址,再请亲戚,反复下来,亲戚带亲戚,周边的沙沱、帆水、江口人都加入这个行业。

用冯军旗的话转换说:

一面是在家吃不饱饭,一面是出去挣大钱,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外出开面坊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沿着地缘关系等网络迅速扩散,从而使得马槽、鱼泉一带成为面坊产业的扩散中心。

出得了三峡,就是东部广阔地带,当一个地方的鲜面市场逐步饱和后,新加入的制面人又踏足下一个市场,如此循环,云阳人的足迹从湖北、河南、河北、湖南逐步扩展到全国。

发展至今,全国鲜(湿)面行业,云阳人占70%。

全国面工一共26万,云阳人占了足足20万之多。云阳人在外地开办的大型面条加工企业共有20家、面坊4.55万多户。

03
发展壮大

开面坊的朋友对我说,他对面有一家川外的人开的面坊,他进入那条街后,对面那家生意便日渐冷清。一位顾客买面时对我那朋友讲:

你家面条是不是放了什么东西哦?为何这么好吃?

其实真没,朋友说,你以为那些乱七八糟添加剂不要成本吗?还不如天天吃新鲜的,啥都不加,省成本。至于为何云阳鲜面好吃,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味道好,可能是云阳鲜面发展到这么大的原因之一。个人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云阳人吃苦耐劳。

▲深夜鲜面店  图/网络

苦在作息颠倒。多数人习惯早上吃面,为保持顾客每日吃上的面条都是新鲜的,制面人多是半夜起床制面条,五六点钟开始将新鲜面条送至一家家面馆、菜市场、食堂。一些在菜市有摊位的,送完面得去菜市守着摊,一家人轮流休息。

苦在缺少休假。民以食为天,一天不能缺。一年几乎365天,只要有人吃面,面坊不能停,都得随时供应。一些亲戚朋友,过年都难碰上一面。

苦在环境恶劣。跟面粉打交道的人,与挖煤人有得一拼,只是颜色一白一黑而已。干干净净进面坊,出来糊得鼻子眼睛看不到。

这样的苦,外地人不一定能适应,进入这个市场的自然就不多了。

▲灰扑扑的制面作坊车间  图/网络

另一个发展壮大原因是有利可图。所谓落叶归根,重庆本地鲜面条行业人才济济,基本上已无太大利润。在外省,少有人参与这个苦差,市场还未到过度竞争的地步,云阳人远徙千里,在异地扎根,闯出一片事业,赚得一家人的开销。好些人,便是这样发家小康,短短几年,凑得首付,回重庆、回云阳买房安居。

安安稳稳过日子。

相关文章:

云阳得名浅析①:云阳原名是蚯蚓之意?

云阳得名浅析②:云安与云梦

云阳得名浅析③:云阳来历的四种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这个134万人的区县,号称面工之乡,占据全国70%的鲜面市场
压面机的故事
这对日本老夫妇每天花9小时做面,每月只做200箱,一般买不到
重庆云阳最大的镇,两江交汇,总人口超10万
重庆责令“自杀包工头留送礼单”案涉事人退钱
【详图细解】打卤龙须挂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