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林外史》典型人物、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典型人物

马二先生

《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举,以选书为生,为人古道热肠,治学近乎迂腐。杭州游历,体现马二先生人性一面。

马二先生虽没有王冕的超人才华 ,也没有杜少卿的万贯家财,但他却对朋友慷慨解囊,对他人鼎力相助,他是儒林外史中具有大正能量的人。

1.对待工作踏实勤奋认真

马二先生做选文时,“时常一个批语要做半夜,不肯苟且下笔。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吗?马二先生在选文时也是一心为了学子,希望自己的选文对他人真正有益,用心良苦。跟后来的的匡超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良师益友,仗义疏才

在蘧公孙因一个枕箱被人讹诈,他也是竭尽所能为朋友解困。在好友毫不知情的状况,毅然决定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银子用来给朋友消灾,不求回报。而且劝诫好友“明日叫人到我那里拿了这箱子,或是劈开了,或是烧化了,不可再留着惹事”。正如蘧公孙所说“像这样的,才是斯文骨肉朋友,有意气,有肝胆!相与了这样的正人君子,也不枉了”。相信这也正是作者对马二先生的赞扬。

3.身在困境也坦然

初到杭州,没有文可选,马二先生独自一人去西湖溜达,吃不起腌肉鸡鸭,吃碗面,嚼嚼处片(笋干)也觉着很知足。或是吃些饼子,也觉着有些意思。

4.乐于助人

与匡超人萍水相逢,看到匡在拆字说“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连糊口也不足”。后来知他落魄困于此无钱回家,匡超人提出借一两银子回家,而他却道:“不然,你这一到家,也要些须个本钱奉养父母,才得有功夫读书。我这里竟拿十两银子与你,你回去做些生意,请医生看你尊翁的病。”临别谆谆,诚心可鉴,不仅解人一时之困,连往后的营生和前景都替他人谋划了。看到此让人不禁感动落泪。

 

王玉辉

《儒林外史》里最可憎,也最可悲的人物,落魄潦倒,腐儒到了极致的穷秀才。

他的人生遭际比周进、范进更凄惨。周、范二人苦熬几十年毕竟终于都考中了,而王玉辉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一生穷困潦倒。他的终生未中并不可悲,那是他咎由自取,他的宿命。他最可悲的是他对女儿的所作所为。

女婿病重,王玉辉走了二十里,去女婿家。一个六十的老头,步行二十里路,足见王玉辉的生活是贫困到了何等不堪。到了女婿家,女婿死了。不过,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女儿见到父亲第一番话竟是:“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

公婆两个听见这句话,惊得泪下如雨,说道:“我儿,你气疯了!自古蝼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我做公婆的怎的不养活你,要你父亲养活?快不要如此!”

已失亲子,又要再失儿媳的公婆悲伤的泪如雨下,一边苦劝儿媳,一边制止儿媳的愚蠢、糊涂想法。

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

王玉辉居然还把女儿寻死,“仔细”想了想,他第一想到的不是去阻止,不是悲伤,却如同生意人面对一桩大生意,在“仔细想”,在权衡利弊一番,考虑得失!王玉辉冷酷得简直让人起鸡皮疙瘩!

王玉辉还居然去鼓励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这“青史留名”四个血淋淋的几千年来用无数无辜女子的死写就的大字,把被封建理教毒害得髓骨俱黑、俱臭的王玉辉,道貌岸然、衣冠禽兽的一切伪装都剥了个干干净净。他刚才权衡的利弊,就是要用女儿的无辜的死,换一个读了一辈子书,考了一辈子科举都没有得到的“名”,他要用女儿的死,换来自己头上那顶“名士”的帽子。

 

杜少卿

杜少卿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他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认为“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极端蔑视功名富贵,甚至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他甚至对朱熹公开表示怀疑。在谈到前人有关《诗经》的注释时,杜少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明清以来,朱熹对儒家典籍的注释已成为“天经地义”,是任 何人不许反对的。而在杜少卿眼里却把朱熹降低到一个普通学者的地位,认为他只不过是“自立一说”,并且“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这实际是对朱熹的权威地位表示怀疑和反对。所谓“后人固陋”,正是指责统治阶级硬把朱注“定于一尊”,让 天下读书人盲从。

他淡薄功名、傲视权贵;尊重妇女,反对歧视和摧残;讲究传统美德;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1.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2.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从四德”约束女子。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

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讲求孝道。

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

4.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的性情。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5.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的可贵勇气。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的“正经人”。

与杜少卿性格气质相近的正面人物,还有早于杜少卿出现在书中的蘧景玉,以及到第四十六回才出场的虞华轩。他们可以说是作者对杜少卿这个艺术形象的补充。虽然着墨不多,却都具有反功名富贵,反市侩作风的特点。可是蘧景玉的孝道,虞华轩的“知书达礼”,也同样是吴敬梓思想中所存在的正统儒家封建思想的反映。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社会风气。鲁迅先生曾经说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全书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内外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露了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与礼教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下面我们会从几个维度分析《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一、利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讽刺

无尽子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夸张,加突出人物的可笑与可鄙之处。

如小说第五回描写悭吝成性的严监生,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吃,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这处描写虽然夸张,但结合严监生的人物形象并不乏其合理性,这种合理的夸张。使文章十分生动,揭示出严监生视财如命,一毛不拔的性格。辛辣的讽刺了他的吝啬以及吝啬背后表现出的内心的空虚。

二、利用多维度的对比进行讽刺

1通过过同一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体现当时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社会风气。

如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态度的不同。范进进学之后,想去考举人找胡屠户要盘缠时,被骂了个狗血喷头。但等到《范进中举》之后,糊涂户立刻就夸他是“贤婿”有说他“才貌双高,品貌又好。”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当时的人们趋炎附势的心态。

又如周进开馆时还是个老童生,秀才梅玖对他极尽讽刺挖苦,后来周进升做学道,梅玖就称他为老师,还要将他之前题写的对联接下来重新裱好收藏。

2将理想中的社会风气与真实的社会现象对比

庄绍光,杜少卿等人物形象反映了作者向往的思想。南京名士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理想的的生活方式。而将这种理想的状态与使社会中的种种不堪可鄙可笑形成对比,突出封建制度对人心的腐蚀。

3人物的语言与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虚伪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4将互相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其不合理性。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不和谐的人与事组合在一起,体现出种种社会现象的荒诞可笑。

三、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投射出的是他们全部人生的追求与价值,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最为荒谬的片段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在批判与抨击他们迂腐的同时表达深切的同情。就如王玉辉在女儿被送入烈女祠时,转而伤心,落了泪,辞了不肯去。

而分析范进中举这一情节,一个人中举之后功成名就,本是一件喜剧。但是在这些欢喜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深深的悲哀。从范进的个人命运看,虽然他最后中举,功成名就。但他几乎潦倒一生,直到53岁,头发花白还一贫如洗,大半生的时光都葬送在科举考试上。而从社会制度上看,这也是一个悲剧,封建科举制度将知识分子束缚在他的框架之内,扼杀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这种制度下被扭曲了灵魂的腐儒生们,只会做八股文,而连基本的营生都不会,考试就让“家里饿了三日”。怎么可能清明政治,匡扶社稷呢?这一出出套着喜剧外壳的悲剧内核,其实我们看到科举制度如何把人的灵魂腐蚀毒化,使我们在发笑过后却,又不免感到一阵悲痛。

四、语言准确精炼而具有形象性

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恰切自然,具有乡土气息。

又如严监生妾赵氏地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夸张对比白描等多种手法,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罗曼宁同学的《忧乐观》,我在新著《高中说理文写作范式》中用作例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蛊者的反噬:那个盼着女儿饿死的儒生,终究还是一生痛苦
【2011-5】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
九下名著《儒林外史》综合练习和中考真题
《儒林外史》对早期启蒙思潮的回应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3部书籍:29 文人无行群丑毕现——《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之探窥 ——兼析范进艺术形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