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形势图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但没有人认为战争会拖延很长时间,交战双方普遍都很乐观,认为战争很快就会在短时间内、甚至是在圣诞节之前结束。
他们的乐观并非毫无道理:按照以往的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经验来看,只要计划周密执行顺利,在关键的战线上拥有配置压倒性优势的军队,就能很快战胜对手;
而且在开战前,欧洲正在进行军备竞赛,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各国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一旦开战,没有任何国家的财政能够长久坚持,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赢得胜利,就只能在短时间内破产,国家一破产,战争自然也就结束了。
只有少数人相信一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次马恩河会战中,法军征用大批民用汽车运送兵员
可战争形势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由于西线协约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作为盟友的奥匈帝国军队却未能在东线打开局面,意大利则玩起了中立,致使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西线交战双方开始修筑由战壕、机枪和铁丝网构筑的防御阵地展开对峙,转入阵地战。
此后,为了打破尽快打破阵地战局面,交战双方在西线展开了激烈战斗,伤亡数百万人,甚至连毒气弹都用上了,但战局依然胶着,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当时的西线战场,弹坑、烂泥
这主要是由于西线战场大多由松软的平原构成,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炮弹犁过,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加上堑壕阻挡,无论是英国的奥斯汀装甲车、兰切斯特装甲车、比利时的米涅瓦装甲车、法国的雷诺装甲车,还是德国的戴姆勒装甲车,都没有办法开进战场为士兵提供火力支援和战场运送。
而且装甲车的防护力真的很弱。
这就导致交战双方的士兵在冲击敌方阵地时行动缓慢,而且无遮无挡,更没有伴随的火力支援,经常直接暴露在对方轻重火力下,交战双方每前进一公里就得消耗几千吨炮弹、付出上万人伤亡的代价。
可即便如此,好不容易夺取的一公里也经常在敌方反击中被夺回,一夜回到出发前。
一战法军使用履带式拖拉机牵引火炮
为打破西线阵地战僵局、脱离消耗战的泥潭,研制一种既有防护力,能抵挡子弹、炮弹破片;又有机动力,能突破敌人的铁丝网和壕沟,伴随步兵冲锋;更有火力,能消灭敌方阵地上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协助步兵进行防御的新式移动武器便成为当下协约国最迫切的需要。
而此时的德国依然固执地认为重炮、步兵和骑兵才是战场上的制胜要素。
英国是最早从事新式武器研究的国家之一。1914年10月,在英国远征部队中服役的斯文顿中校亲眼目睹战友被德国机枪火力无情收割的惨剧,希望制造一种能够在西线战场碾压壕沟、铁丝网,压制、摧毁敌方火力,以此打破僵局的武器。
而他的建议就是制造一种架设有机枪、火炮和装甲的重型履带式拖拉机,因为当时的履带式拖拉机技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一战交战双方的英军、法军甚至奥匈军都采购了不少美制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用于牵引火炮和其他军事装备,甚至是火车。
而且当时美国虽保持中立,但与英法等国广开贸易,英国可以从美国的履带式拖拉机生产商处获得物料和技术支持。
装甲拖拉机
10月20日,斯文顿说服了国防部委员会秘书莫里斯·汉基,报告被提交到英国战争办公室。斯文顿的想法可以说既超前又现实,如果能够获得通过,必将解决当下英国军队的燃眉之急。
但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的测试并不成功,导致英国陆军高层反对这种武器,他们认为即便生产出来也会被德军摧毁,与其浪费这个资金和资源去制造这种没用的废物,不如加大力度投入到机枪、火炮的生产上,以火力优势来打开局面。
好在这个报告被时任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看到了,他认为此法可行,并将报告提交给了英国首相。最终在丘吉尔倡导下,英国于1915年2月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负责研制工作。
由于毫无前例可循,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实际上是多个项目齐头并进。
1915年6月,装甲拖拉机问世,并于6月30日在温布利公园进行了测试,不过表现糟糕,装甲拖拉机难以有效撕裂、穿越铁丝网,而且就是在履带式拖拉机底盘上焊了个铁盒子,导致其外形高大,在战场上很容易就成为地方集火的目标。
小游民坦克
好在装甲拖拉机的失败没有影响其他新式武器的研发,而且还提供了宝贵经验。1915年7月29日,陆地战舰委员会委托威廉·福斯特公司的威廉·特里顿利用美国拖拉机履带制造一种能越野行驶与战斗的陆地战车,由英国海军航空兵威尔逊中尉帮助他去完成这项计划。
9月22日,第一辆钢铁战车在英国福斯特工厂下线。出于保密需要,被命名为“TANK”,也就是水柜,直接音译便是:坦克。
样车在进行试验后作了改进,被命名为“小威廉”,又称“小游民”,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
但“小游民”一出生便已经落后,无法适应战场环境。它基本上就是在履带式拖拉机底盘上焊接了一个铁壳子,没有悬挂、乘坐舒适性差、通过能力差、可靠性差、行驶速度慢、转向困难、没有装甲,头顶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光环,却完全没有实用价值。
马克Ⅰ型坦克
但“小游民”完全开启了英国坦克设计的大门。在陆地战舰委员会的委托下,威尔逊上尉很快设计了第二辆,并于1916年1月制成,首次实车试验时间在1月25日,当时被称之为“大游民”或“母亲号”,并继续沿用“TANK”这一迷惑性称呼。
不过苦于战线胶着,尚在试验阶段的“大游民”就迅速获得了军方100辆的订单,后又增加到150辆,并将其正式命名为:马克Ⅰ型(MkⅠ)坦克。
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重28吨,车长9.75米、车宽4.12米、车高2.41米,正面装甲12毫米,侧面6毫米;动力系统为一台戴姆勒6缸13升汽油发动机,输出功率105马力,油箱容量210升,巡航速度1-3公里/小时,最大速度5.9公里/小时,最大行程36公里;最大越壕宽3.45米,过垂直墙高1.35米。
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可以安装火炮或者机枪,为方便运输,炮座为可拆卸式设计,每个炮塔单独重量为1778千克,在战场上安装或拆卸需要8小时;
“雄性”和“雌性”马克Ⅰ型坦克
乘员8人,分别为车长、炮长、装填手、驾驶员、机枪手,其中装填手和机枪手同时还兼职轮机员操作变速箱;因为当时没有车载无线电通讯,所以战时车内会额外备两只信鸽;
整车采用刚性悬挂、过顶式履带设计,履带长20米,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辅助转向,理论上也可以辅助越野,增强坦克的越壕能力;配合菱形车身,在理论上来讲,马克Ⅰ型坦克可以跨越当时参战国的所有壕沟,碾压所有铁丝网阵地。
有意思的是,由于对坦克定位不准确,因此马克Ⅰ型坦克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哈乞开斯6磅快炮,身管40倍径,最大射程6858米,炮口初速554米/秒,水平射界90度,辅助武器为4挺8毫米哈乞开斯机枪;而“雌性”仅装6挺7.7毫米维克斯机枪。
1916年4月,在尚未完成测试的马克Ⅰ型坦克便在军方催促下正式投入量产。
一战英国装甲车
不过光有坦克不行,还得有坦克兵,这个难不倒英国,人家有现成的:早在1915年,英国就专门组建了一支配备摩托车和装甲车的“机枪部队摩托化机枪分队”,简称MMGS,本打算应用在西线战场上,没想到西线打成阵地战,这支部队没了用武之地,尴尬地在英军序列中存在着。
如今需要坦克兵,闲置的MMGS很快被挪为坦克兵使用,再加上从其他部队征募而来的人员,英国组建了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而分队指挥官约翰·布洛中校也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
到1916年5月,坦克部队已经基本组建完成,被称为“机枪部队重装分队”,原计划下辖ABCDEF总共6个连队24支坦克小队,每支小队配备6辆坦克,外加每个连1辆备用坦克,总共是150辆坦克。
不过战场形势的发展已经来不及让英军装备完150辆坦克再上场。到此时英国已经生产了60辆坦克,其中50辆交付C和D连,其余10辆用作预备队。
行进中的马克Ⅰ型坦克
坦克的问世立即得到英军前线指挥官黑格的重视。在他的坚持下,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索姆河战役的进攻中首次投入49辆马克Ⅰ型坦克,不过有17辆因机械故障被留在后方做预备队,只有32辆抵达攻击出发线。
在攻击中又有5辆陷入沼泽动弹不得,只能充作固定炮台,9辆因机械故障半路趴窝,实际真正参加战斗仅有18辆。
即便如此,18辆坦克依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德军在坦克的猛烈射击下尸横遍野、溃不成军。这一天英国21个步兵师在坦克的协助下5个小时内就向前推进5公里;坦克自身也表现亮眼,有一辆坦克未放一枪就攻占一座村庄,另一辆夺取了一条堑壕,并俘虏300多名德军士兵。
并且坦克在德军军中造成极大恐慌,德军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铁家伙,将其称之为魔鬼。而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有坦克参与的战斗也被称为弗雷尔-科思莱特之战。
掉进堑壕的坦克
不过坦克的亮眼表现依然不能掩盖其先天缺陷:
坦克的可靠性差,经常出现各种机械故障趴窝;行驶速度慢,甚至还不如步兵跑得快;坦克发动机的热量、噪音、尾气和火药气体导致车内环境十分恶劣;为了防止吸入尾气和火药气体,或者受到弹壳、火星的伤害,所有乘员都佩戴皮质头盔、护目镜和锁链式面罩,必要时还得佩戴防毒面具,让每一位乘员在战斗中都备受煎熬,甚至昏厥和休克,严重影响战斗力;
尤其“雄性”坦克的火炮手更遭罪,他只能半蹲着操作火炮,火炮俯仰全靠他的身体重量;
坦克的防护力也是问题,6-12毫米装甲足够防御机枪和步枪,但密集的子弹会让装甲变形、崩坏产生破片对坦克成员造成杀伤,甚至还会被直接击穿,更别说防御炮弹了;而坦克的观察窗、潜望镜也非常脆弱,经常在战斗中被打烂,导致坦克成为睁眼瞎。
在当天的战斗中,就有10辆坦克被德军摧毁。
此外,坦克数量太少,能够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短期恐慌之后德军迅速组织反击,在当天的战斗中协约国最多突进只有6.5公里,仍然未能突破德军防线。
马克Ⅰ型坦克
可即便如此,在指挥官黑格看来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一场战斗下来,他已经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坦克万能论”支持者。在他的提议下,英国国内不断提高产能,英军迅速扩编坦克部队,到1917年春,英军已经成功组建了4个坦克旅,主力坦克依然是马克Ⅰ型坦克。
而“机枪部队重装分队”也摇身一变成为“机枪部队重装分部”。
并且在黑格的建议下,马克Ⅰ型的改进也在进行当中,并且很快就生产了马克Ⅱ型和马克Ⅲ型坦克作为教练车,不过产量较低,分别生产了25辆“雄性”和25辆“雌性”,总计100辆。
由于直接沿用马克Ⅰ型的车体,因此总体技术参数与马克Ⅰ型差别不大,不过防护力相比马克Ⅰ型有所缩水。尤其马克Ⅲ型缩水严重,并不适合上战场。
与此同时,武器换装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当中,所有马克Ⅰ、Ⅱ、Ⅲ型坦克的哈乞开斯/维克斯机枪全部换为7.7毫米的刘易斯轻机枪,之后生产的马克型坦克也全部装备统一的7.7毫米的刘易斯轻机枪。
马克Ⅳ型坦克
另外马克Ⅰ型的最新改进型:马克Ⅳ型坦克也已经面世并投入量产。
相比马克Ⅰ、Ⅱ、Ⅲ型,马克Ⅳ型坦克拥有更厚的装甲、更宽的履带和更大的油箱,并且给坦克发动机配备了排气管和降噪装置,车内加装了冷却和排气装置;此外炮座尺寸更小,无需拆卸就可以进行铁路运输;另外还在车体顶部安装横梁导轨,每隔3、5、9个履带板栓接钢销以增加坦克行驶性能。
马克Ⅳ型坦克同样分雌雄,武器装备基本相同,不过“雄性”马克Ⅳ型的两门哈乞开斯6磅快速炮由40倍径改为32倍径,炮管更短初速更低;此外为了对付德军坦克,部分“雌性”坦克也装备1门哈乞开斯6磅快速炮,被称为“雌雄同体”。
更加优秀的马克Ⅳ型坦克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了黑格的重视,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的拖延,到1917年5月才开始装备部队,而在此之前,一战英军主力坦克依然还是马克Ⅰ型坦克。
马克Ⅰ型坦克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三阶段,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马克Ⅰ型坦克和他的改进型又将在战场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