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钟书去世21年:今天,如何学习钱钟书?

钱锺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98年12月19日去世,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谈艺录》《管锥编》等,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

21年前的今天,钱锺书因病逝世。

钱锺书先生驾鹤西去之际,时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的余英时先生发表《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回忆了他与钱先生的交往,文末写道:
默存先生已优入立言不朽之城域,像我这样的文学门外汉,是不配说任何赞美的话的,所以我只好默而存之。我读先生的书,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说,自然感受很深。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补写。
2007年圣诞节前夕,在普林斯顿绿树掩映的余府,余先生继续谈论钱锺书先生,因为在钱先生的后半生,有很多知识分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不再有好的生存环境了,但钱先生既基本上不被政治运动灼伤,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独立,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赴英国留学的船上

余英时认为,原因虽复杂,但首要原因是钱钟书是中年一代的知识人,老一辈中比较出名的学者,或者政治上活跃的很容易被注意,或者被批判,而他没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他与政治毫无牵涉,他与国民党没有任何关系,除了帮中央图书馆编过英文杂志以外,找不出他有政治联系来。所以他也不是政治上有问题的人。

第三他到了北京以后,先是在清华,后来到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这个对他来讲是一个避风港。因为研究所可以没有学生,可以避免许多困扰。后来他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翻译委员会,在政治上比较安全,没有什么东西会骚扰到他。

当然他会感受到各种风浪,最重要的一点当然就是他有自己的价值系统跟思想,也可以说思想系统都已经确定了,不会因为政治局面改变、新的意识形态有强烈的要求,他就要去适应。他基本上不大适应。

他也不是说完全不适应,就是说适应得不大看得见。比如说他在《宋诗选注》的序言中,当然要适应当时的情况。他很聪明,他就引用一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他后来在这里亲自和我说,他引的话,几乎都是常识,所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这就是说他也能保护自己,也能够知道怎样明哲保身。

这几种原因加起来,他可以继续做他自己早年开始的工作。

他晚年写的《管锥编》四大本,上百万言,都是他读书笔记整理出来的,跟早年写《谈艺录》基本上是一个路数。所以我觉得钱先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在事变中怎么样适应,而同时能够保持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原有的原则,不会做出很不好看的样子,或者像冯友兰那样一再骂自己,他都没有做过。这就是他能够继续不断的学问,继续做学问。只要你没有别的任务了,他就可以整理他的笔记。

所以钱钟书去世后,余英时这样写道:“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20世纪最高的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钱锺书并非完人,但他是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人。

一本《围城》,让他在文学圈吸粉无数。小说中处处都显出作者那可爱的聪明劲儿,除了脍炙人口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说钱钟书为一代毒舌大师也毫不为过:

  • 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

  •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 外国科学家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 看朋友情人的照相,客气就够了,用不到热心。

  •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   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

一套《管锥篇》,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这位被称作“中国文化昆仑”的学术巨擎,是很多后世学子心中的偶像。

知子莫若父,钱锺书从小最爱胡说八道,他亲爹便给他起名“默存”,意思是,你别乱说话!结果念叨半辈子也记不住。说林语堂的幽默,只是文人卖搞笑,上不了幽默的境界;说王国维“笔弱词糜”;钱钟书真正看得上的同时代人只有鲁迅,还是这样说的:鲁迅文章写的不错…但他写不了长篇。

有人说他是民国第一才子,是绝顶聪明之人,有“百科全书式的脑子”,可在谈及自己的学术生涯时,钱锺书却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钱锺书

一、饱蠹抄书,以封神


很多人在谈到钱锺书的时候,都说他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才。认识他的人总热衷于讲述他如何随口背诵、大段默写、广泛征引各种书籍里的段落,听上去就像一个自带强大搜索引擎的移动文史数据库。钱锺书并不觉得自己那么“神”。他的好友施蛰存也说:“钱锺书,我不说他聪明,我说他用功。

杨绛认为自己的夫君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她回忆说,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最早开始于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钱锺书译为饱蠹楼)。饱蠹楼的书不允许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任何痕迹,去图书馆读书只能自己带本子和笔,边读边记。

牛津大学图书馆

钱锺书做笔记的习惯开始于牛津,但能够最终养成,却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钱锺书和杨绛多年没个安顿的居所,没有条件藏书,钱锺书多数时候只能从图书馆借书读。有书赶快读,做完笔记就还书。无数的书在他手里进进出出,留存的只有笔记。按照杨绛的说法,钱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钱锺书笔记一页

如果仅是抄书,那只能做个文抄公。钱锺书抄书的笔记,除了边读边记之外,更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多次反刍。杨绛说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时间的两倍。钱锺书也说第二遍读书,总会发现第一遍读时的疏忽,一本书最精彩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才能发现。

钱锺书生前曾整理过自己的笔记,将1960到1970年的古文笔记出版为130万字的《管锥编》四卷。据不完全统计,《管锥编》中征引过的东西仅作家近4000人。1998年去世后,整理笔记的工作由杨绛继续进行,按照抄写,札记,期刊和其他四类,最终整理出七万页手稿,出版为《钱锺书手稿集》。仅外文笔记就有35000页,涉及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和希腊语等七种外语,囊括4000余种外文图书。王水照说,钱锺书的笔记,是目前已知的个人笔记中规模最大的,不仅“空前”,恐怕也“绝后”。

《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

抄书和反刍,不仅是钱锺书做学问的笨功夫,也是他最重要的知识管理手段。一页页笔记,其实是一张张经过层层内化和整理的知识地图,这些地图相互联系,彼此印证。钱锺书也在记笔记的笨功夫里得以封神。

二、朴学敦行,文脉相承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钱锺书抄书的笨功夫背后,也有深厚的家学。我们能够从他身上,看到他父亲的影子。

钱锺书的父母

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是上世纪30年代名震海内的四位国学大师之一。清末状元学者张謇对这位小他34岁的后生才俊评价道“大江以北,未见其伦”。他一生著述颇丰,但最优秀的“作品”恐怕还是自己的儿子钱锺书。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当天恰好有人给钱家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钱基成信手拈来,为新生儿取名“仰先”,字“哲良”,取“仰慕先哲”之义。周岁时,钱锺书“抓周”抓到一本书。钱基博大喜,便又取名“锺书”。这两个字伴随了钱锺书的一生。

钱锺书出生后,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大伯钱基成。五岁那年,他在伯父指导下开蒙读书,几年内遍读国学经典,也涉猎了其他经典著作,小小年纪即可“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但伯父经常上午喝茶,下午才上课。在父亲钱基博看来,这种教育力度远远不够。私底下,他常常把钱锺书抓到自己房内检查功课,管教极严。如果钱锺书功课稍有惰怠,钱基博就会呵斥责打,完全不管钱锺书是否已过继出去。

钱锺书与钱基博

钱基博对钱锺书的严厉管教,源自他自己从小受到的极严家教,“父祖耆公以家世儒者,约敕弟子只以朴学敦行为家范……而戒基博杜门读书,毋许入学校,毋得以文字标高揭己沽声名也!”为人父后,钱基博同样对儿子钱锺书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地延续钱家文脉。

钱锺书六岁入私学,先读经典,再读古典小说;中学时阅读流行的各类文学刊物和《圣经》《天演论》等外文原著,15岁已系统阅读《古文辞类纂》等文学总集;入读清华后,钱锺书的阅读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工作后,尽管战乱频仍,他依然广泛涉猎,比如在蓝田师院任教时,读完了《古今图书集成》。他读过的中外文集和辞典成千上万,为其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虽说杨绛认为钱锺书抄书的笨功夫发轫于牛津,但钱基博1936年发表的《读清人集别录》却提到“每叹世有知言,异日得余父子日记,取其中之有系集部者,董理为篇,乃知余父子集部之学,当继嘉定钱氏(大昕)之史学以后先照映,非夸语也。”可见钱锺书在26岁时记下的笔记已经蔚为可观。

当然,父亲对钱锺书的言传身教并非仅限于读书抄书的笨功夫。当听闻外界议论钱锺书的文采胜于自己时,钱基博在信中写道:“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胜我,我心尤慰!”钱基博的这番话,给当时声名鹊起的钱锺书一剂醍醐灌顶的退热贴,而钱锺书也谨遵父嘱,聪明人下笨功夫,以学子的赤诚之心面对人世变幻。

三、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今天我们再看钱钟书,那般没有被俗世所掺杂的,纯粹的读书人气质着实珍贵,他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座满布书籍的“围城”,把一个个经典的伪君子、暴发户关在了另一座《围城》里。当属真正配得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他对于文学语言的比喻有一个评价,他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色。中国古代写知识分子小说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那这部《围城》秉承了《儒林外史》的讽刺的基调,《儒林外史》有非常丰富的讽刺性。

为钱钟书写一本传记很难。

(图为汤晏(左)钱锺书(中)夏志清(右)合影于哥伦比亚大学校园)

因为钱钟书从不谈他自己,为了保证私人生活的完整,一直守口如瓶。他没有像他父亲,钱基博一样有自传留下来,更不像胡适先生还有《四十自述》和《口述自传》,除去杨先生所写的《记钱锺书与〈围城〉》外,早年的资料甚少。

钱锺书身上笼罩了太多的传奇光晕,数学零分考进清华,大一为钱穆大作写序,参加中英庚款会第一届留学生考试让同班同学曹禺退避三舍,24岁与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叶圣陶、刘大杰、丁文江、温源宁等当代名作家同写一专栏,《宋诗选注》被汉学家小川环树称为最好的宋诗选本,晚年在美国大学“打擂台”刀枪不入……

这么一位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智。虽然钱锺书还有《宋诗选注》、《管锥编》等学术著作问世,但是以他的学问和才具,若能恣意挥洒,成果当远远不止于此。

但或许钱钟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这也是今天的所谓知识分子学习钱钟书的意义。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过完米寿的钱锺书先生病逝于北京。

关于自己的后事,他留下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赤诚学子心,聪明笨功夫。钱老用学子的赤诚,走出了人生这座“围城”。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那云望羲:公号读者新语文。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非借不能读!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
仰望大师
人评钱钟书
钱锺书先生《围城》精华18句 ​​​
钱钟书: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成熟的天真
走近名家丨钱锺书读书,你知道有多拼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