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节假日玩什么?参加什么样的夏令营和冬令营最合适?

     这些天,因为上马小记者研学项目,我一直在考察各种营地,三县三区基本都走遍了。一边走一边看,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一些营地的创建者给了我很多惊喜,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更深受到了一种感染。

     依山傍水,充分利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耕地,种植,手工,采摘,制作传统美食,搭建灶台,修建木屋,营地的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让我诧异的是,这几个营地的建设者都有着几年的留学背景,家庭条件和经济收入都应该非常不错的。他们能放弃一些物质追求,来从事这样的项目,不能不说一种情怀。

     我想起了教育界的先贤陶行知先生,他在创办晓庄学校的时候,招生广告明文规定:“ 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办学体系,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明确办校目标是培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活的乡村教师”。

     重体验,重实践,知行合一,这就一种好的教育方式。

     我的孩子太缺乏实践了,学校学习和补习班占满了他们的时间。去年,国家相继出台双减政策,提倡劳动教育,就是一种明确导向: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

    早在前几年,国家就开始提倡研学教育。在这背景下,很多研学机构和大型研学基地应运而生,但是我直言不讳的说,教育项目一旦和生意沾边,就会变味。

     有些基地规模做的很大,投资也很大,决定了他们无法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的研学项目服务。参与人少的话,他们连维持运转都困难,更别说盈利和收回成本了。这些大型基地不得不走各种渠道吸引学生来开展活动,动辄以年级组,甚至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活动。如此一来,研学基本上流于走马观花,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我更倾向的是走小众,精品路线。三、五十个孩子为一个团就好了,让孩子们得到充分的体验和参与。

    在项目上,争取让孩子每次都有新体验,春耕,秋收,手工,捕捞,砍伐,营造,食物加工……每次都有新主题。在大自然清新空气中,脚踩松软的泥土,自己动手劳作,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达到一种寓学于乐的效果。

   这种运作方式,虽然经济效益很低,但是踏实。

   有些事情,只要稍微用点心,只要愿意坚持,就会做成一种情怀。

   用情怀去做事,从来都会有收获的。

   没啥说的,同学,跟我们一起出发吧。

有兴趣参加研学活动的,请撒码进群 (已经在研学第1群的无需重复进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辈子都不可能爱国”被开除?孩子,爱国不是小事!
凡朴乡创学院开课 | 共享凡朴模式,让情怀和梦想落地
教育部: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资金支持营地、基地公示
99%的研学人不知道的研学活动课程开发定律
建议收藏!河南首届研学旅行论坛上基地课程设置与运行的干货!
自然类研学如何设计与实施?40家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案例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