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热闹闹的呷豆腐,回忆湖南农村老家的白喜事(下)

    上文介绍了,老家农村办白喜事的前期要做的事情,这一篇,我接着上文说起。

    在一阵忙碌过后,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安排就绪了,人们立即就忙碌了起来。

    在灵堂搭建好,各个大门两侧都贴上白对联之后,鞭炮开始炸响,吹吹打打的声音也传遍乡间。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就开始陆续登门了。

    前去吊唁的人,一般都随身携带纸钱,香烛,鞭炮作为吊唁之随礼物品,更早些时候,还有带白米的,还有送几尺布,送毛毯的。离大门还有一段距离,吊唁的人就开始燃放鞭炮,提醒里面的人,有人来吊唁了。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或者至交好友,还会放声大哭。

    听到外面有动静,负责接客的人马上出来,双方面带戚容,握手寒暄。随后,主家把客人引到灵堂,客人先对遗像鞠躬行礼。随后,客人被引导到了账房,放下随礼物品,并献上礼金,账房先生一一登记在册。关系特别好的亲朋来吊唁,主家的男丁就要出面接待,介绍下逝者最后时光。

    “无病无痛过世,这样就好,好人好报。”寒暄几句,客人被引导至院落休息,等候一起吃饭。

     也有集体前来吊唁的,这种吊唁的队伍规模都很大,甚至是舞着龙来的,一般都有几十人。

     在农村,办白喜事,吃席的次数远远超过嫁娶,生日等其他事情。中午吃,晚上吃,第二天早上吃,甚至半夜也会吃一顿(待会详细介绍)。

      正是因为吃的餐数太多了,饭菜就没有结婚,寿宴那么讲究了。大鱼大肉肯定是有,既然叫做“呷豆腐”,豆腐肯定是主菜,白豆腐,煎豆腐,油豆腐,满满几大碗,吃得你满嘴流油。

      行动人员,即临时服务员来回在露天厨房和宴席餐桌之间穿梭,传递做好的菜,并及时给各桌倒酒。酒也不是什么精装品牌酒,大多是农家自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入喉又顺,人们在痛饮时往往稍微不注意就喝醉。

     这种酒席上往往有不速之客,不请自来,讨饭的乞丐也哭丧前来吃席。一般这种情况,主人家也不赶,专门留一桌给他们。

    到了下午,一阵唢呐声又从远到近传来,主家赶紧出门放鞭炮迎接,这是请来做法事的道士们到了。道士到了以后,直接到灵堂,坐下来后就开始敲敲打打,念念有词,迎来不少胆大的小孩前去围观。

      晚上的活动是整个白喜事的重头,活动场所主要是灵堂,我们称之为“坐夜”。

      这天晚上,主家的全部男女老少都别想睡觉,全部在灵堂跪着。在法师的指挥下,孝子孝孙们一会磕头如蒜,一会全体围着棺材转圈。老家把这个仪式叫做“转韶关”,这可能是音译吧,跟韶关什么关系,我现在还没弄明白。

     这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唱夜歌”。

      “夜歌”,一般只有年长的人才会唱。苍老的声音带着悲伤,诉说着逝者一生的生平,尤其是吃过的苦,让人感觉到特别的伤感。这边音刚落,那边又接上,声音此起彼伏,哀伤的声音会响彻一个晚上。

      因为这天晚上会折腾到很晚,所以,凌晨一两点还有一顿饭吃,老家称之为“半夜饭”。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半夜饭还是比较丰盛的,和正餐差不多,有酒有肉。大约20年前开始,半夜饭越来越应付了,有时一人一碗米粉就把大家打发了。所以,有些已经睡下的人,都懒得起来吃这个“半夜饭”了。

      折腾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就是出殡了,俗称为“上山”。

      亲属们最后瞻仰下仪容,棺材板一合,逝者一生就盖棺落定了。

      一行人敲敲打打,哭哭啼啼,放着鞭炮,舞着龙浩浩荡荡出发了。

     送葬的队伍中,孝子捧着遗像,打着招魂幡打头,后面跟着孝孙,再后面就是哭哭啼啼的女性亲属。队伍很长,有专门举花圈,抬祭幛(客人随礼的布匹,毛毯等)的,有专门放鞭炮的,有敲敲打打的,还有各色送一程的人。有时候,队伍能拉出一两公里长。

    队伍中间,还有专门散发香烟的人,把香烟从头到尾散发一圈又一圈,碰到路人,也一人一支这样散发过去。

     逝者的家离坟地有时并不远,但是,送葬的队伍往往要故意绕一大圈路。有时,绕行的路甚至是直线距离的十倍以上,绕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孝子孝孙很不错,这是风光大葬。当然,绕得越远,主家花的钱就越多。

      队伍每到一户人家,这家人马上燃放鞭炮迎接。孝子孝孙一听鞭炮响,马上就要跪下去答谢,然后又被放鞭炮的人家扶起,队伍继续前行。如果路途绕得远的话,孝子孝孙下跪几百次都很正常。

      到了坟山,队伍开始发力了,抬棺的壮汉们喊着号子,稳稳地抬着灵柩往山上攀登 。山上这些仪式我就不多说了,待棺材放入墓穴之后。大家就开始陆续散去。

      这时候,主事的老人就开始扯开喉咙大喊,“各位亲戚,房亲,亲朋好友,先不忙走,再回去一起喝杯淡酒,辛苦大家了。”

     这些就是过去农村白喜事的大致情况吧。

     但是,这些年,经济发达了,白喜事反冷清了很多。主要是农村空心化严重,尤其是青壮年偏少,有时甚至会窘迫到抬棺的青壮年都凑不齐了。

    而且,听家乡人讲,几年来丧礼也有点变味了,什么洋乐队,插科打诨的歌舞团,甚至跳艳舞的草台班子都出现在丧礼上。

     传统的悲伤已经越来越远。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似挽歌辞》

      还是陶渊明想的开,人一死,什么都没所谓了。

    以上是我记忆中的农村白喜事,谢谢大家阅读,并请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葬礼仪式常识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乡绅许石林丨特写
孝歌歌词:《开门吊》
【随笔】大锅菜‖三篇 蒺藜文友
农村俗语“喜事叫, 丧事到”, 其中有什么含义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