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不少花钱,回报却少?“学习周期”没走是关键,4招效果翻倍

晓林最近很苦恼,毕业2年的她觉得自己职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业余时间买了不少课去学,但是越学越发现自己不会的太多了。
 
单说这个月就报了2个课,作业追的她特别累,有时候也想放弃,但又觉得学费不能白花,可是就算学了,也没看见工资有多少变化,领导还是跟以前一样不重视自己,这可怎么办呢?
 
凯·彼得森和戴维·库伯《体验式学习》一书中写到,学完见效不明显,不是记忆力问题、理解能力差,而是没有走完整个学习周期。
 
       
     

一、学习周期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


《体验式学习》一书中作者根据人体的大脑结构提出了学习周期是由体验、反思、领会、行动四个环节。
 
体验环节:通过模拟操作、案例学习、现场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体验学习过程。
反思环节:回顾过去经历的一些事儿,最近听说的一些事儿,理解那件事跟当前的学习有何关系
领会环节:即对体验概念化,重新思考并定义这些体验,对自己的感受及体验解读,尝试创建一个可以总结你的体验各个方面的概念、字眼或者观点。
行动环节:最终可以做出哪些行动?可大可小,比如3个月做什么,当下立即可以做什么。
       
       
以我们学习短视频拍摄举个例子。
 
  • 体验环节:照着样片1:1拍摄,拆解分析爆款短视频,实际拍摄1条口播短视频,实际拍摄1条vlog视频,进行视频剪辑等等,记录过程中的体会、感受。
  • 反思环节:以前看过不少电影解说、彩妆教程、绘画教程,思考他们是如何拍摄和剪辑的,跟自己做的有什么区别,同样脚本的内容自己和原作者的观看感受区别等。
  • 领会环节:“拉片”的过程跟写作的爆款文拆解过程是一样的。
  • 行动环节:按照拆解爆款文的方式,总结出几种常见风格的框架标准。
 
再拿学习写书评举个例子。
 
  • 体验环节:根据老师给的框架模板写一篇书评、拆解一些青云书评、阅读青云书评等,记录自己在选书、列大纲框架、写开头、写案例、写引用、写结尾等过程中的感受,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相对擅长的环节。
  • 反思环节:为什么以前写的书评没有青云中奖,根本原因在哪里
  • 领会环节:青云书评的关键在框架一眼看上去就是标准格式,几种常见结构领会。
  • 行动环节:按照参考结构定一个3篇青云的目标,3篇之后融入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4个环节并不是1轮就结束的,它是个循环过程我们的行动将创建新的体验和感受比如决定按照青云标准写书评后,在不中奖的过程中,不断去记录自己写个人成长类、育儿绘本类、经管类、文学类书评的写作感受,这是不是进入了新的体验环节?
        

二、为什么过去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够有效?


我们都希望通过学习过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学完应用率不高,或者记忆不牢靠,往往是学习周期4环节漏走了一步,或者是没有把循环跑起来,第一次行动完就结束了。

1.体验环节不充分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什么是体验?是指体会、体悟、体验,即去实践,去感受,也就是看对学习过程中的行动是否充分;“验”有查看、考证、经验、感悟的意思,即在行动过程中保持思考,当前学的东西的本质是什么。
        
        
晓林2个月前报名了Excel课程,课程内容有具体的案例讲解,也有作业练习,晓林还拿到了优秀学员称号,但她的学习体验仅限于此,并没有找到工作中的数据尝试分析。后来领导让她写一份营销数据分析报告时,她得出的结论很浅,不能作为决策参考,领导对她的表现不太满意。晓林也很苦恼,“我都报名了Excel课了,怎么还是不能让领导满意?”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体验不够充分,我们是带着工作或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去学习的,虽然课程上老师都会给一些练习题,但想要更充分的掌握知识,还得自己额外找“辅导书”,这跟我们学生时代想要考高分是一个道理。
 
她可以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尝试分析下工作里积累的一些数据,用这些已经被分析过的旧数据去检测自己是否掌握。比如一季度大会领导就曾表扬过同事做的报告很有参考性,她拿着那份数据重新分析,看看是否能得出类似的参考结论。
 
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实际检测自己所学效果,并大量寻找练习素材,是体验环节必须要做的事情2017年我打造讲书人标签时,为了夯实阅读方面的实力,我读了市面上所有阅读方法论的书,每一次看到新的阅读法就会找一些书去练习,然后记录这个方法在什么类型书上有效,遇到什么问题无效,把这些统统记录下来。这样后来大家提问时,我可以针对他读书的具体类型给出更精准的答案。
 

2.反思环节缺失

 
反思环节包括用旧知加深对当前知识的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也包括通过回顾过去某个做成或者没做成的一些事儿,理解那件事跟当前的学习有何关系。
        
       

(1)不习惯用旧知识关联出新知识

 
在学习阅读法时,我总结出一个可以当做写作素材的读书笔记整理法“合并同类项”法,它的由来正是因为操作步骤跟合并同类项很像。
 
读书笔记整理过程:
 
  • 罗列每一个对自己有触动的点
  • 将同一类型的内容挪动笔记位置,放在一起
  • 对于记录中重复的内容删减合并
 
我每次跟他人介绍这3步的时候,都不是很好理解,后来我就贴出合并同类项的这张图大家就懂了,先记录再归类,然后合并整理
        
       

(2)对过往事件的思考不足

 
“合并同类项”方法是怎么来的呢?在最初学习阅读的时候,我读了很多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但跟我读完书想写成书评或者说书稿的目标很不符,并不能帮到我,只是在消化知识和有条理的整理知识方面有帮助。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不奏效,分析关键点在目标不同,而我的目标是把读书笔记当成写作素材,那么我是不是可以重新去搜索写作素材整理技巧,然后再带入到读书笔记的记录中使用。
 
       
     
 
① 想学习“读书笔记法”,效果不好,反思为何不好?(体验)
② 发现关键点:目的不同(反思)
③ 基于目的搜索“写作素材法”(领会)
④ 结合读书笔记整合应用(行动)
⑤ 对新方法观察规律(体验)
⑥ 找到它跟数学合并同类项法的关联(反思)
⑦ 思考数学合并同类项方法的特点(领会)
⑧ 得出“合并同类项”读书法的名称(行动)
⑨ 将此读书笔记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书中(体验)
⑩ 发现文学类小说、传记、故事较多的书不适用(反思)
⑪ 界定具体适用的范围:个人成长、经管、家教方法等方法论多的书(领会)
⑫ 定向传播此读书笔记法(行动)
 
这个过程中启动了3轮的体验式学习周期,每一轮的反思内容不同,第一轮反思的是方法觉得不好的原因,第二轮反思的是某个方法是否能够迁移过来应用,第三轮反思新提出的方法适用边界是什么,周期越多,反思越深刻,学习的效果也会更不同
 

3.领会不透彻,理解深度不够

领会是指体验概念化,重新思考并定义这些体验。我经常用“***是因为***,而不是***”这样的框架来领会一件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事情想到本质,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
 
比如上班族没时间写3000字长文,不是因为你缺少整块时间,而是没有发现碎片时间也能写出好文章;迷茫焦虑并不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看到了结果却看不到通路;总是钱不够花,并不是你挣得少、理财方式不对,而是对金钱的定义出现了问题,从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中找原因。
 
想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跟一个对此领域有深刻见解的老师学习比如我之前学手绘,总觉得自己是个手残,只会临摹不会创意,后来遇到了亚菲老师,她教我使用九宫格法训练视觉思维,比如我们想到“成功”这个词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画面,有金钱、车、幸福的一家人、奖杯、作报告、出书等等,每个人的定义不同,但如果你每天都随便找个词问自己,能想到哪9个画面,你就不会在画画的时候发愁我用什么去表达。


再比如我学PPT的时候,我特别羡慕人家动画做得非常酷炫的,还有布局一看就特别高大上的,跟秦阳学完工作型PPT才知道,原来考一些PPT思维,不需要任何动画,设计效果一样看着上档次。
     
       
以前老板老要大气的PPT但是又说不清具体要什么,阿文就说过想要大气,你得用上大气(大气层),实操一遍发现果然是领导想要的风格。
 
在这些把一个领域研究的透彻深入的老师面前,那些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经常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所以当自己领会能力不足时,选对老师很关键。比如最近大火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为什么有人能做一条视频涨粉5K,你做了80条也没涨粉500,不一定是领悟能力低,很可能是美好早对懂行的人带你。
 
我是个互联网运营,之前有不少人不太懂社群和私域流量的问题,我就用鱼池养鱼的故事讲完,大家哪怕对运营毫不了解也能快速理清思路了。
 

4.行动迟缓或行动没有促使新周期的开始

前段时间我日更短视频,很多人问我具体如何拍摄和剪辑,问完之后立刻开始行动的人不超过5个。
 
最近我组建了一个日更写作群,从最初几十人接龙到现在每天几个人接龙,真正能在一件事情上持续行动的人很少。
 
scalers在《持续行动》一书中解释了这一现象并给出了不少建议方法,其实跟行动迟缓、持续行动难相比,更惋惜的是首轮行动结束后没有开启一个新的学习周期。
 
比如晓林报了一个写作班,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写了一篇青云文章,第二个月就不再写了,说自己工作忙,实际上第二个月她又报名了其他类型课程。如果一个周期结束没有开启新一轮的体验、反思、领悟、行动的循环,之前学过的会忘,会用的方法会生疏,遇到一些新挑战会措手不及,最可怕的是,容易给自己一个结论“我不行”。
 
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有你不行的事儿,往往都是学习周期没有开启一环又一环,没有持续滚动的时间投入。
        

三、体验学习法4个环节如何应用,才能更好提升学习效果?


1.用体验激发功利性学习,启动学习周期

 
及时体验,尽力感受并阐明所有复杂的意义。—卡尔.罗杰斯
 
《体验式学习》书中写到如果缺乏新体验,真正的学习就无从谈起。我们总是对最近的体验给予较高的重视。所以我们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从真真切切的体验入手,开始我们的“学习周期”,这也需要我们放弃盲目学习。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上半年总结会议,领导突然让晓林发言。结果她讲得没什么逻辑,而且声音状态听起来很沉闷。正是这样一次不好的体验让她对公众表达的学习兴致上涨,我推荐她报名了一个演讲培训班,课程老师跟我说她是全场见效最快、学习效果最明显的一个学员。
 
《学习天性》中提到,“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盲目学习,再大的天性优势都会慢慢变为弱势。”带着某个不良体验,往往能激发我们的学习斗志,启动一个学习周期的开始。
 

2.多角度全面“反思”,建立新旧知识链接

 
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
 
《体验式学习》书中提出:人通过体验或领会获取信息,并通过反思来处理信息。
 
拿写作来说,写不出好文章离不开3要素:输入、思考、输出。这也是我们对信息在我们大脑中的过程:输入信息、思考信息、输出信息。我们要反思输入的信息是否理解,而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建立与旧知识的连接,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今年公司业绩不太好,晓林从以前的单纯运营岗,增加了销售业绩要求,但她此前工作从没接触过销售,也没有任何人带她。在学习销售技巧的同时,她发现跟自己以前运营转化知识的学习很类似,但线上沟通和当面沟通又有一些区别。恰好前阵子学了演讲技巧,她把其中演讲呈现的技巧又结合进来,这样一来对销售知识的理解就更深一些。
 
反思的过程包括开放的心态倾听、从多种资料中搜集信息、识别潜在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审查选项等。
        
       
我们通过反思自我,以及反思性观察别人的成败来总结相应的体验,将知识与知识建立连接。
 

3.用开发知识产品的标准,校验领会程度

 
方军老师在《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一书中提到了如何将所学转化为能力,其中一种方法是把所学转化为一个入门教程,进而转化为培训课程,最后再到操作标准。
 

(1)入门教程

 
入门教程即你对所学的知识整理出框架、入门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0基础的人可以快速入门。
 
比如我自由职业前是做互联网运营的,从2016年开始邀请嘉宾来做网课,但有些嘉宾讲课经验不丰富,不太会互动,课程氛围不够好,为了提高课程标准,也方便跟嘉宾沟通,我去听了100节网课(那时候免费网课很多,发圈就可以免费听),每一节听完我都总结出他如何跟学员互动,是咋开场的,中间讲到干货部分怎么讲,讲到案例部分怎么讲,我把这些总结出一个规律,让嘉宾照着我总结的规律即可讲出一堂干货足、互动多、学员反馈好的课程,不过这只算一个入门教程。
 

(2)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包括网课和线下企业内训课程、线下沙龙活动等等,通常一次培训课程需要对理论中的某一角度理解比较深入,并且介绍大量案例,难度要比入门教程更大一些。
 
比如我之前为了巩固自己课程开发方面的技能,2019年我特别报名了挺贵的线下培训课,跟专门给培训师培训的机构学习课程开发和课程呈现,学完后我又把这套技能结合我过去的经验积累,开发了一套“0基础开发网课”的课。
        
       

(3)操作标准

 
这是较高难度了,一般能得到业界认可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但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个小目标。

4.目标不要太远,并构想3步行动计划

 
《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中提到,让我们无法持续行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对目标的周期理解错了,如果提到长期目标,你觉得是指多长时间后实现的呢?如果提到3个月后实现的,你觉得属于梦想还是长期目标?
 
书中指出:
 
  • 梦想:3个月后实现的
  • 长期目标:1-3个月实现的
  • 短期目标:1周-1个月内实现的
  • 任务:1周内实现的
 
看到这个结论,是不是突然发现我们的关注点都太远了?尤其是对于学习效果的检验,我们往往关注的往往是梦想。比如想写作的时候目标是写出一篇10w+爆款文,如果每天投入1-2小时,3个月内实现目标的概率不大,除非投入3小时以上,且悟性和积累都不错。
 
如果把目标放在一个季度内写出1篇青云,哪怕每天只投入1小时,这个目标也可以轻松实现,如果投入时长增多,见效会更快一些。
 
但是光是把目标时间调整完还不够,还需要设定3步行动计划。就像晓林学完写作后已经拿到一篇青云,她应该提前想好第二篇青云我是延续之前的写作文体,还是尝试新鲜的,如果延续之前的再拿到一篇青云,那我接下来要怎么做?如果换了一个文体,没上青云我接下来要怎么做?
 
3步行动计划,就是对问题的未来可能情况设定了预案。 
        
     
                    
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第二篇还写之前的文体,如果不中青云,不继续写第三篇,而是去拆解青云格式框架,找到其中的规律,有的时候只是差一点点。

总结



体验式学习》中提到:在体验中反思,反思后一定要有行动,让整个体验式学习的周期循环起来,才能让我们的知识转化成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现在也处在很努力学习但效果甚微的情况,可以觉察下是哪一个环节漏掉了,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过程:
 
1.用体验激发功利性学习,启动学习周期;
2.多角度全面“反思”,建立新旧知识链接;
3.用开发知识产品的标准,校验领会程度;
4.目标不要太远,并构想3步行动计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
【原创】如何缩短销售周期?
初中数学知识精讲2.2.2 同类项
教练状态:提升培训效能
四个步骤💡让你的课堂“活”起来
斜杠青年想要挣钱,请把你的微课变成系列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