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八”妇女节由来 为什么把妇女叫三八
userphoto

2023.03.07 天津

关注

  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近,本来这是个庆祝劳动妇女权益的节日,在国内却常遭女性同胞的非议,追根溯源,都是舶来品撞上土特产惹的祸。》》》

  这个节日最早源自美国,1857年的3月8日,美国纽约的纺织和制衣女工上街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微薄的薪水,促成了两年之后全世界首个女性工会组织的成立。开了这个先例,随后的每年3月8日都有类似的妇女示威活动。1908年,仍然是纽约,妇女们提出“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要求得到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双重保障。全世界首次庆

  祝妇女节也是在美国,最初定的是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周日,从1909年延续至1913年。

  这个节日的时间更迭是随着妇女劳工运动的范围扩大而发生的,1910年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了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议的成果辐射到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在俄国,著名的“二月革命”实际是以妇女罢工为前奏的:1917年的3月8日,彼得堡女工对“面包、和平与自由”的呼声最终引发了全市工人的总罢工。1921年,共产国际首先将3月8日确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而联合国则是于1975年首个全球妇女年开始在该日举行庆祝妇女节的活动。

  然而,好巧不巧,这个日子的简说偏偏撞上汉语对女性的蔑称。“三”和“八”本就是南方诸多方言的詈词,沪语有“拉三”、“刮三”、“十三点”,粤语则有“八婆”、“八卦”之类,汉语学者刘福根将“三八”的条目追溯至元代文人元怀所著《拊掌录》,说是北部有个举止生硬的妓女叫生张八,西州则有个女人自称是熟魏三与之呼应,“莫怪尊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于是此二人去繁就简被别人合称为“三八”。按照这个说法,南方方言里的类似粗话原是中原移民带过去的,而之后又随着经济发展反过来影响了中原地区,声势浩大。

  无论怎样,这两个浑不相干的文化源头竟然在这个节日狭路相逢,使得妇女节在国内遭遇了不该有的尴尬。这个尴尬从深处说,还是对女性的固有偏见占了上风——广大女性一提这两个数字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知道这个蔑称很晚,大约是念小学以后,从某些调皮捣蛋的男同学那里首次听到的,之后也和所有女生一起同仇敌忾。然而,我忘不掉的是念幼儿园时,每逢妇女节,老师会教我们用红色的皱纸折一枚小花,送给来接我们的妈妈,那个时候妈妈们总会开怀地笑,从未流露半点儿对这个节日的不喜。

  比起庆祝妇女节,或许反倒是去掉“三八”这个蔑称来得更要紧。当这个“国骂”不再继续玷污我们的日常语言,不再让女性感到难堪,每一天大约都可以是妇女的节庆。真话楠说

  钱佳楠,作家,译者,著有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译有《粉红色旅馆》,2018年出版新作《不吃鸡蛋的人》。

疯疯癫癫、傻里傻气的女人,为什么会被骂是“三八”呢?

这回呢,咱们说这么个词,叫“三八”,哈,这是一个骂人的词儿,特别是港台地区,这专门是骂女人的词儿,而且呢,含义很丰富,比如疯疯癫癫、举止轻浮、傻里傻气、行事乖张、行为鲁莽等等吧,唉,凡是这些类型的女的,都可以称为“三八”,语气就更重的呢,在前边再多加一个字,臭三八、死三八,哈,这就更难听了。可是“三八”这个俗语是怎么来的呢?好多人认为呀,这个三月八号是国际妇女节,所以就用“三八”代指女性了,还有的人认为呢,这个词儿是源于粤语或者是闽南语,其实不然,三八这个俗语呀,打宋朝就有了,而且呢,是出于中原地带的官话。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 艺文》篇里呀,记载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说“蜀人魏野,隐居不仕宦,善为诗,以诗著名。”唉,魏野,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最早呢,居住在蜀地,后来搬家到了中原地区的陕州。他是隐居了一辈子,不愿意当官,但是呢,他跟这个宰相寇准,寇老西儿,关系不错,而且曾经还写诗劝寇准应该“好向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做神仙。”


北宋诗人 魏野

寇准在驻守北都大名府的时候呢,将魏野招至门下。“北都有妓女,美色而举止生梗,土人谓之'生张八’。因府会,忠愍令乞诗于野(寇准死后,谥号为忠愍),野赠之诗曰,'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半生半熟未相谙(ān)。’”

什么意思呢?当时呀,北都大名府有个妓女,长的特别漂亮,但是呢,举止生梗,唉,就是举止呀,态度呀,呃~都比较生硬,不柔和,不顺从。她呢姓张,排行老八,所以当地人就叫她“生张八”。有一次寇准在府里举行宴会,把这生张八就给叫来陪酒。酒席宴间,可能是这寇准喝多了,啊,他看着这生张八漂亮呀,喜欢呀,高兴呀,于是呢,他就想替她向这大诗人魏野求一首诗。您想呀,魏野是什么人呀,“隐居不仕宦”的主儿,唉,清高的很,那傲起来连皇帝都请不动,现在你让他给一妓女作诗?结果这魏野就写了首诗戏弄她,唉,“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你叫“生张八”,你那儿有个“生”,我这儿来个“熟”,哈,拿她开玩笑,你是老八,我呢,在家排行老三,我叫“熟魏三”。“莫怪樽前无笑语,” 你也别怪我在酒桌上不搭理你,因为咱俩本来就不熟,哈,“半生半熟未相谙(ān)”

那这次宴会,和这魏野的这四句诗可不得了,直接诞生了俩个俗语,一直使用到今天。其中一个就是这“三八”。这“三八”呢,本来是魏三和张八的简称,因为它针对的是这个“举止生梗”的张八,所以后人就用“三八”这个词儿来骂这“举止生梗”的女人了。另一个词呢,叫“生张熟魏”,唉,生张呢,就是陌生;熟魏呢,就是熟悉,所以这个成语就泛指那些认识或者是不认识的人。唉,这就是“三八”这个词的来历。

后来,北宋灭亡了,皇帝呀,大臣呀,都跑南边去了,这句俗语呢,也就传到了江南地区,再传呢,就传到了台湾,唉,成为了台湾地区流行的俚语了,中原地区呢,反而没人说、没人记得了。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港台电影电视剧的盛行,“三八”这词儿呢,哎,又从台湾反传回来了,啊,您说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张熟魏
魏野和寇准同游, 他和寇准的诗却被区别对待,显示出世态炎凉
记住:别随便称呼女人为 woman!
“国际妇女节”是世界节日吗?——附“臭三八”的由来
“臭三八”的来历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三八节,颂歌献给普天下的女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