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们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只要提到鲁迅这两个字,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立马出现严肃、眉头紧皱的形象。作为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先生语言犀利、文笔简洁、比喻巧妙、意境隽永,创作的诸多小说作品时至今日,依然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前段时间在看民国时期的刊物盘点,其中就有先生的一篇《小杂感》,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对于和尚和道士这两种人,品史君暂且不表态,可为什么懂得个中缘由就懂得了中国大半?这也让人非常疑惑。

首先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一点,先生认为道教是最受国人欢迎的,佛教徒却常常受到人们的非议,这和常人所想或许会有些不同。如何去正确理解这一句话,品史君为诸位梳理一下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

这句话出自1927年鲁迅撰写的《小杂感》,一贯地晦涩难懂,还是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人们往往总是特别憎恶和尚,但是却对道士没有憎恶之心。二者都作为宗教界的人物形象代表,即便不去信仰,难道不应该献上最起码的尊重吗?

道教作为中国特有的产物,在影响下层人民方面,显然是居于首位的。虽然是一种宗教实体,但还是在遵循“道”的教化而进行修炼的一种宗教。一般都是先秦诸子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亦或者黄老之学。它的最高境界是无为,即不乱为、胡为,一切顺其自然。

佛教是一个外来宗教,在传入我国之后迅速盛行。之所以有如此趋势,很大程度上和它主张的思想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因果关系、生死轮回等,即来世可以享福。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这无疑是一种思想统治利器。纵使后来发生多次灭佛运动,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知此理者,知历史大半

先生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认知论有关。历史发展到现在,儒家思想统治了国人几千年,比如中庸之道,再比如思行于德等等,特别是在对待鬼神方面,儒家更是有“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这句话的含义,品史君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从这个角度出发,同为一个时期的道教显然更胜一筹。若拿佛教来讲,和尚们讲究追求极乐世界,以期去世后能够得入天堂。所有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来生的基础上,说白了还是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加上佛教私产极盛,人们对其主观意识显然不是很好;

我们反过来再看一下道教,它追求的是今生。那什么为“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天底下最弱的是什么?水;那天底下最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因为它弱所以百战百胜。作为人我们应该在二者之间来回转换,即装、忍、让,大智若愚、以退为进,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哲学

品史君说

在品史君看来,先生的话不无道理。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这个东西,只不过是暂时藏起屠刀的魔,这或许是某些人的趋势。过去我不做定论,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如今,我认为“盛世盆满钵满,乱世明哲保身”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话说回来,二者之间就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孰是孰非,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都在做着改变。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这和他当时面对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希望诸位在看这个问题上,可以保持一个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呢?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人们总是讨厌和尚,不讨厌道士?鲁迅:懂此理者,懂历史大半
鲁迅曾说:“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鲁迅讲: “人往往憎和尚, 而不憎道士, 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鲁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道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为何鲁迅说懂了其中道理,就懂了中国?
为何人们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鲁迅直言: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