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喧嚣好多年,让内蒙古路似乎变得格外安静。而如今,看着满地不断落下的黄叶,那些曾经繁盛、熟悉的老企业,亦如秋意渐浓一般,随风而逝,渐成追忆。
内蒙古路、华阳路、埕口路,总是会想起当年这片工业街区热火朝天的景象,上班时的车流人流,下班时间更是热闹非凡,自行车大军从厂大门潮水般涌出,沿着蒙古路、华阳路、埕口路奔向四面八方。
这里就是青岛市民家家必不可少的“鸡”牌味精诞生地—青岛味精厂的旧址。
曾经的老厂房与辉煌的历史,除了往昔的旧影,以及眼前些许留存旧迹,其他的或许还能庆幸一下,起码“鸡”牌这个老牌子还在。
1908年,日本的池田菊苗从煮海带的汁中发现了谷氨酸钠这种成分,并为这种白色晶体取名叫做“味之素”,正式投放市场。 “味之素”面世后,迅速风靡世界并很快来到中国市场。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青岛的城市发展开始走向快车道。此时,“味之素”已开始摆上一些青岛市民的厨间灶台,如刊登在1925年8月《胶东新报》上的广告:“调味精粉,味之素。”1930年6月《青岛民国日报》上的广告:“白鹤牌”味华。
档案馆一些资料中介绍,
中国味原工厂,位于蒙古路10号,经理是年仅三十四岁的山东蓬莱人张中俊,1942年在济宁路36号集资开办“天生德”号,主营文具、杂货、纱布。
中国味原工厂职员总计17人。工厂主业:营造调味用味原;副业:营造酱油料。可以看到,规模已是较大的一座工厂,仅有工人十几名,可见当时的产量还是有限的。
1947年3月,中国味原工厂启动生产,开始使用“鸡”牌商标,生产“鸡”牌味粉等产品。
“鸡”牌味精老包装
1949年青岛解放后,中国味原工厂恢复生产,1952年归青岛酿造总厂领导,1958年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1962年接收原大信化工厂厂址,厂区的扩大,生产规模也逐渐增大。
1964年6月27日,中国味原工厂定名为公私合营青岛味精厂,仍归轻工业局领导。1966年10月29日,改称国营青岛味精厂。
说到青岛味精厂,或许一些读者会问,青岛味精厂不是在宁夏路上吗?
曾经坐落在宁夏路116号的青岛味精厂,是较早东迁的企业,那时宁夏路还没有扩建和硬化,与味精厂同生共建的还有青岛徽章厂和青岛轻工学校。
1987年12月,青岛味精厂兼并了宁夏路上的国营青岛感光材料厂。1988年,味精厂宁夏路厂区开始建设,主要项目是糖化车间,发酵车间和提取车间和20吨蒸汽锅炉。1990年,内蒙古路老厂3个车间和办公室搬迁到新厂房生产办公,老厂只留下精制车间和包装车间。青岛味精厂的生产能力进入快速发展期。
当年青岛味精厂的经济效益很可观,在厂区内立有一座昂首挺胸的公鸡塑像,还有工厂自己开设的酒店。迁到宁夏路后,内蒙古路和埕口路口的老厂成了生产车间。
建厂之初,由于宁夏路周边仍较为荒芜,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只顾追求利益,致使大量的废水废气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后来周边居民楼和住宅小区陆续竣工入住,居民不断上访举报,青岛味精厂多次被勒令整改,但一直未达到解决,最终被市政府下令停产整改。青岛味精厂由此由盛转衰,逐渐远离了青岛市民的视线,曾经充斥市场的”红色公鸡“也从青岛人的餐桌上消失。
1998年,青岛味精厂无奈停产,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2000年6月,因环保不达标等诸多原因,青岛味精厂宣布破产,有着几十年历史的“鸡”牌产品随之从市场上消失。
一张八十年代的广告单页,或许是我能看到的,这条路上老味精厂最后的信息。
厂长:马天奎
地址:青岛市内蒙古路二号。
闲置多年的老厂址,历经风雨,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20世纪30年代,自内蒙古路上开始展翅的老品牌,是岛城调味品的标志,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也承载着几代青岛人的记忆。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