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的结构论述
现在我们来看《中庸》的整体结构。从文本出发来看,我认为全书33章(据朱熹《章句》分章)可大体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慎独(第1-11章),即时中、致和,亦即修道。
第二部分:修德(第12-20章“道前定则不穷”[26])。
第三部分:致诚(第20章-26。从20章“在下位不获乎上”起下)
第四部分:至德(第27-33章)
这四部分中,第一、三部分呼应,皆讨论修身,属于内在修身;第二、四部分呼应,皆以立德为宗旨,属于外在修身。第一、二部分构成一个板块,第三、四部分为一板块。从前一板块到后一板块,形成一种递进(故分二阶)。其间关系如下:
表3、《中庸》四个部分及其关系
内在修身
外在修身
1阶
第一部分:率性与修道(致中和)
第二部分:修德:从夫妇至圣王,以孔子答作结
2阶
第三部分: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四部分:至德:修身最高成就,以第31、32章为高潮
就各部分内容看,可以发现各部分有如下特点:
其一、第一部分,或更准确地说,第1-11章是全书唯一集中、明确讨论中庸的地方,此后中庸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即27章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第一部分的主旨是不是可以称为中庸呢?鉴于第2-11章中庸一词大量出现,当然可以肯定回答。
鉴于第1章之义按朱熹等人极端重要,今将第1章内部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解析如下表:
表4、《中庸》第1章内部结构层次
原文
说明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率性与修道为两层次
2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才是重心
3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与第三部分致诚对应
4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以中和进一步解释慎独
5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本呼应率性行道,达道呼应修道之教
上表将第1章分成5小节,可发现第1小节讲了两个“道”之后,第2小节特别地强调了道的重要——“道者,不可须臾离也”,这对应于全书第二部分的“君子之道费而隐”、第三部分的“天之道”、“人之道”、“至诚之道”及最后部分的“圣人之道”。这提示在《中庸》一书中,道比中更重要,不宜如朱熹将中理解为全书灵魂;而中庸之中就其指中乎道而言,亦提示同一倾向。
第3小节讲慎独,是对前面修道的展开(讲如何修道),而第4小节内容应当是对第3小节的进一步说明。即喜怒哀乐未发应当是针对第3小节戒慎恐惧而来。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就是指喜怒哀乐未发。我们要认识到,古人以性、情二分看人性,而没有把情与欲分开,故《礼运》中的“七情”包括欲、恶在内。在《礼记·乐记》、《荀子》〈荣辱〉〈正名〉〈性恶〉中也有例证表明,古人以欲为情的一部分。[27]尤其是许慎《说文·心部》“情,人之阴气,有欲者”[28],明确以欲为情。《中庸》极有可能为了语句精炼、可读,用“喜怒哀乐”来表示《礼运》中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或者以喜怒哀乐四者来为一切情欲之统称。
第3、4、5小节显示,与率性相对的修道(即后文修身)有两个含义,即慎独和中节。严格地说,慎独、中节均为修道/修身之不同层面,但修道在理论上比慎独和中节都具有更高的位置。慎独强调自反,即“诚其意”(据《大学》);中节强调外契,即中乎节。慎独侧重内省,中节侧重外合,一重内一重外;慎独是前提,中节是结果;慎独比中节更基础。如果说中节为中庸之一义(已发之中),那么可以说后面第二、四部分与慎独、而不是与中节更相应,这就进一步说明第二、四部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庸思想之展开。
对于第1章的“性”,须注意郑注持《乐记》类似立场,以动、静分释情、性,情为已发,性为未发。朱子承之,以中、和分释性、情,将未发之“中”训为性,称“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中庸》第1章朱注[29])。但未发之中[zhòng]既指过程,可理解为即是率性,而不就是作为名词的性(中读去声、是动词)。圣人率性而行,故率性为圣者之事,对应于后面的“诚者”、“天之道”(第20章);君子修道而为,故修道为君子之事,对应于后面的“诚之者”、“人之道”(第20章)。率性为未发之中,修道为已发之中。率性者“不勉而中”、“从容中道”,修道者戒慎恐惧、“发而中节”。这样全书就有两组概念,分别对应于修道/修身的两个层次(即朱子所谓“天之道”与“人之道”):
表5、修身的两个层次
1层
率性
未发之中
圣人
诚者
自诚明
天之道
2层
修道
已发之中
君子
诚之者
自明诚
人之道
这两个层次是在朱子章句中可以看到(虽略有区别[30]),然而在朱熹看来,中庸之义属于第2层次,而不属于第1层次;由于他确立了第1层次的极高地位,所以不得不牵合二者,让第2层归于第1层(尤其体现于其“中和说”),而在文本上找不到根据。事实上,将未发之中理解为过程,则两个层次均指向中道而行,这样才可以与第三部分诚明论述相接(兼“自诚明”与“自诚明”),并与第二、四部分的外在修身相呼应。若按朱子做法,将未发之中与已发之中割裂,一静一动,就与后面“诚者”与“诚之者”分别对应于圣人与君子相矛盾。这是因为朱子以圣人回到未发之中,与《中庸》第20章称圣人“不勉而中”、“从容中道”相矛盾,后者据朱子属已发之中。
其二,第二部分(第12-20章“所以行之者一也”)讲“君子之道费而隐”,论从夫妇到圣王(尧舜文武周公),皆在人伦关系中修德,以孔子答哀公总结。这部分从头到尾未讨论过中庸,既未涉及发而中节的问题,更谈不上未发之中了,但确实在修道这个意义上与第一部分相接,也可见作者关注的重心是修道,而未必是中庸。如果第二部分就是朱子所谓“散为万事”,它如何体现了中庸则不得而知,至少文本上并无直接讲中。如果说第1章修道指慎独,而慎独乃修身要诀,则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联系得以展示,但这种联系却不是中,而是修身。从20章孔子答哀公问政,可以看出孔子以修身为治天下之本,与《大学》宗旨一致。第20章内容结构如下:
表6、《章句》第20章思路
1
修身:
修身则道立
致诚
反身而诚[31]
三德
知,仁,勇
五伦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2
亲亲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3
尊贤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尊贤则不惑。
4
敬大臣
敬不臣则不眩
5
体群臣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6
子庶民
子庶民则百姓劝
7
来百工
来百工则财用足
8
柔远人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9
怀诸侯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其三、《中庸》第三部分以诚明为主,而“自明诚”即所谓慎独(依《大学》说法),故诚成为修身关键。可见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的呼应重心落在修身上,呼应第1章的慎独,而不是中庸(无论未发之中还是已发之中)。即作者在第1章强调的慎独在第三部分得到了放大。我们可以说,第三部分的中心思想是诚,或即慎独,但不可说是中庸或时中。如果说第一部分的重心是中庸,则第三部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说明中庸,而是说明第1章所说的如何修道。
当然,我不是说致诚与中庸无关。若联系第20章“诚者不勉而中”、“从容中道”来看,诚明当然与中庸有关,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有呼应之处。但由于《中庸》在第三部分并未突出这一联系,至少从词义看,致诚与修道、甚至更具体地说与慎独而不是中庸更相关。致诚的重点在内而不在外,中庸的重点在外而不在内。事实上,从《大学》以“诚于中”解慎独[32]可以发现,第1章和第三部分都是围绕着如何修道、亦即修身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修身才是真正的重心,而慎独也罢,致诚也罢,甚至中节也罢,都是在讲修身方法的问题。
其四、但《中庸》的关怀还不止是修身,修身是为着更大的目标而提出来的,这个更大的目标就是治平问题,这一点在第二部分已清晰呈现,到第四部分才彻底展露。因此我倾向于第四部分才代表全书的真正目标,其特点在于讲圣德、至德(甚至天德,并与第二部分讲“达德”相应),特别是其神奇魅力,通过修身确立至德/圣德/天德,有了德自然而然地会实现治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朝晖:《中庸》是关于中庸的吗?
刘子遗书 四库本(明 刘宗周)
吴飞:《中庸大义》与唐文治汉宋兼采之学
松阳讲义卷二
中庸章句序 朱熹 译文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中庸》精义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