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 |傅守乾:他从龙泉巷走来

他从龙泉巷走来

傅守乾

他从龙泉巷走来,脚踏着那片土地,一路栉风沐雨,怀揣着高天厚土的挚爱;他从龙泉巷走来,行囊里装满了故事,带着老乡的期待、质朴的情怀;他从龙泉巷走来,捧起最浓的烈酒,带着“龙”的风骨和文章的精彩,阔步走向明天的豪迈!
2023 年元旦,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的岁末年初,一路从龙泉巷走来的张志江先生的乡土纪实文学《龙泉纪事》终于成书,即将出版。
《龙泉纪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乡土情节、知青岁月、家风永存和人物春秋。认真品读《龙泉纪事》,深深的被志江先生的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对社会、对朋友、对家人的爱)所感染,让你沉醉其中,感动其中。志江先生学历不高,甚至根本谈不上学历,但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么多好的文章,并且能够结集出版,走近他,了解他,研究他,品读他,你才能够真正明白。
丰富的阅历
每个成年人都有阅历,因为起点不一样,阅历也就区别很大,我们(包括志江先生)都属于一介草民当然无法和一些大人物相比但是草民与草民之间,阅历也不尽相同。相对比较起来,志江先生的阅历是比较丰富的。他出生于1948年,经历过“吃过菜、咽过糠、逃过荒、放过羊、上过山、下过乡、上过班、下过岗”的岁月。并且,志江先生因为“根正苗红”,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属于比较“进步”的人物,参加过很多大的活动,参与过很多事件,亲身经历了一些案件的调查、处理过程。后来担任工厂的负责人,又亲身经历了上岗、下岗的苦涩的阵痛。身在其中,心在其中,痛在其中,苦在其中。他和他的朋友、战友、 同窗、家人相处在一起,心心相印,命运相牵,苦苦相守,支撑熬煎;他和他的那个年代一起,熔炉相炼,红心锤炼,翻天覆地,岁月变迁。非常幸运的是。志江的文字充满了正义感和正能量。在他的笔下。那个艰苦的年代。那个苦难的岁月则处处充满了亲情、友情阳光雨露。
他以龙泉巷为圆点,发散开来,近处写了明光小镇,远处写了周边乡镇。他写人,有家人、友人、亲人、艺人、好人、坏人;他写事,有家务事、身边事、往事、故事、大事、小事;他写龙泉巷,小巷的许多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写老明光,明光的“老字号”全部囊括、“一网打尽”。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在明光工作生活的六十年中, 接触的单位多,从事的工作多,识的人多,见过的事多,可以说是人脉资源和社会阅历较为丰富,这是我的优势。对明光小镇的风土人情,街容市貌,亲眼所见,记忆深刻,把这些乡愁记录于笔下,留给后人,也是吾辈之义不容辞的职责,正好我有这方面的优势,就应该老有所为,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社会。”
执着的追求
20187月我参加志江先生编写的他父亲的遗作《老蚕艺文精粹》一书的首发式,志江先生在会上表态,自己准备写一些回忆文章,期间,他和我个人交流也表达了此意。对此,我半信半疑,因为我深知作文的不易。事隔不久,我就在相关的文化平台上看到了他的以“龙泉纪事”为主的回忆文章,而且感觉文章语言通顺、结构合理、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后来,由于文字的结缘,我对他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他经常和我“诉苦”,说写文章的苦衷。他说他读书太少,文化水平太低,感到力不从心;他还说写回忆文章总是想尽量叙述详细,因此,每篇文章都比较长,删总觉得可惜。再后来,随着他的越来越多的文章的发表,他对文字的把握日趋成熟。他体会到:“在创作实践中,我逐渐懂得,写作不光是文字堆砌,更要有文学修养和写作的技巧,要有逻辑思维,经得起别人推敲、评论,使人爱看且耐看,我初学写作时是茫然无知的,只有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的总结提高,才能有所进步。”
从初学写作到能够出书的过程,是志江先生孜孜以求的执着的追求,没有这个追求,他的愿望难以实现。
首先,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他说:“回忆走过的路,总结自己的一生,总感觉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少年时的理想也未能实现。人世间总是有那么多的阴差阳错,有的时乖命舛,不尽如意......在这剩余不多的路程中,趁着头脑还清醒,生活还能自理,那就趁热打铁,把余晖全部贡献出来,留于人世,我认为这样才不会遗憾。”
其次,是受老父亲的耳濡目染。张公孚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成绩斐然,工作之余,更是惜时如金,读书看报、临帖习字、捉刀刻印、吟诗作联,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张老先生不仅是志江的老师,也是我们的老师。志江先生自幼受家父的影响和薰陶,收集、整理、归类、抄录父亲遗作达四年之久,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正如他自己所说“父亲就是我的“大学’”。
再次是志江先生的勤奋. 闲来读好书,看到一段胡竹峰先生的文字:“不管尘世走马换茶,休论时序击鼓催花,只爱日日眠至三杆斜,经史子集梅花下,灯下耕读,心无牵挂。人生于世,忧多乐少,有毁有誉。 但愿秋风起时,蛩音长鸣,光阴不改常依旧。”我想志江先生是接近了 这个境界。志江先生勤奋好学,苦心潜读,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善于 挖掘历史典故。他不但向父亲学习,还虚心的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如张学伦、张正昌、马昌凡、贡发芹等等。他像蜜蜂一样,从明光和乡下采得蜂蜜,然后回到滁州一点一点的酿蜜,然后把甜蜜的果实奉献给大家。
务实的文风
志江先生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就是实实在在,没有矫揉造作之作,没有攀龙附凤之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讲究真实,重在务实。如他对以贾正华先生为主的京剧老艺人的采访,我听贾老说,他曾经无数次登门,为了方便,他干脆住在明光,几乎天天往贾老家跑。由于采访务实,后来写出的《贾正华先生梨园生涯八十年记》、《嘉山县京剧团述略》等文章在明光乃至滁州引起了很大反响。嘉山京剧团和贾正华先生在安徽省范围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老同志对京剧团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他的文章让大家知道了京剧团的来龙去脉、知道了贾老七岁学艺如今已经九十高龄仍然奔走在几个票友会之间为大家服务的高尚品质和崇高情怀。20209月,明光市老年大学和京剧班为贾老从艺八十周年举行纪念活动,特别邀请了志江先生参加,我在发言中说:“如果没有张志江的文章,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发言将无从谈起。”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志江先生写张八岭的文章, 那是我的家乡,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如他在《张八岭印象》中提到了很多人和事我都非常了解。说来也是巧合,我跟那个上海人杨少君师傅也打过交道。1978年大旱, 我在燕子湾水库负责抽水抗旱,杨师傅和那台唯一的80匹柴油机也被调到了水库. 开始几天,有人反映杨师傅精神不好,经常值班打磕睡。有人俏俏告诉:“胃缺酒!”,我立即安排人买了几斤明光大曲,让杨师傅每顿都喝上二两,果然,从那以后,杨师傅再也没有打过磕睡,甚至值夜班都精神抖擞。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了酒的“魅力”!文中写到的轮窑厂,我曾经两度在那里搞过工作队(分别是杨怀栋和鲁传义担任厂长期间),文中提到的农具厂,我曾亲眼目睹了它的兴衰。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历史的记录完全尊重事实,丝毫没有受到政治因素和个人好恶的影响。
志江先生说:“纪实散文和报告文学一样,必须真实,为了保证文章中的人物、地点真实,时间准确,故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不能出差错,错误的东西会误导读者,是作家的大忌。”这些年来,因为写作,他曾经多次查阅过《嘉山县志》以及《嘉山文史》等许多文史资料,对这些资料,他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推敲,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的是常识的问题,有的则是原则问题,他一一把它们记下来,写到他的文章中,以正视听遥 他说:“世间最怕认真二字,真金不怕火炼,文章印在纸上,白纸黑字,流传百年,我相信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志江先生将在务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炽热的情怀
志江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是因为他是带着真情实感在写文章。回忆的雨露飘落在心间,融化为炽热的情感,在他的笔尖流淌,在他的胸中激荡。
作者生在明光,长在明光,对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那片土地,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他的年龄恰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龄,上到 80岁以上的老人,他了解;中到60岁往上的人群,他熟悉;下到60岁以下人群,他也并不生疏。加之他长期在许多接触面很广的单位工作过,所以,他笔下的明光,大街小巷、家长里短、芸芸众生、凡夫俗子,都记入他的回忆之中。从他的文章中,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内容:我曾经询问过靳公祠的后人、原明光市地税局办公室主任 靳福德,靳公祠在什么地方,他说他不知道,后来我在《明光文化志》中看到,解放后的县政府后来成为公安局的地方就是靳公祠。看了志江的文章,我才知道靳公祠的真正位置。在他的文章中,你可以找到值得记忆的内容:如京剧团的前世今生、贾正华的一生坎坷等等。在他的文章中,你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像章和语录牌都非常紧俏,但是在当时的机关里,却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制作非常精美的语录牌,羡慕之余,真不知道它的出处,现在才知道,这些都是张公孚老先生亲手制作。记得当年在县革委会委员中还发了一个像小镜子样的镶有毛主席黑白照片的像章,不知道是否出自于张老先生之手。
志江先生用了一个章节专门描写了几个下放知青的经历。可见志江先生对下放知青有着不一般的感情和情结。他满怀热忱地挖掘他们,赞美他们,歌颂他们。请看文章的标题:《才女刘芬英》、《会计师黄安康》、》出纳员徐安媞》、《从社员到党员的李崇烈》、《上大学的邢云》、《梦想成真的曹兆才》.......在志江的笔下,每个知青都是阳光满满,他们有过痛苦,有过彷徨,但是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才气,都有辉煌。用这样的方式写知青,能够让他们看到希望和未来,找到幸福的晚年。正如他在一篇文章的结尾写到的那样:“战天斗地意志强,风雨过后是阳光,上山下乡多磨练,一代知青铸华章。”
志江先生与父亲的关系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师徒关系,他对父亲 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他对父亲的爱全部倾注在完成父亲的遗愿——整理遗作上。他在他父亲的这所“大学”里学到东西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他之所以能够有现在这样的成绩,与他父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对他的家人以及龙泉巷和周边的每一个人都记忆深刻,充满感情,他记录了他们的风风雨雨,让读者从中获益匪浅。他对岳父张世玉的爱让我感受颇深,字里行间,浸透的不仅仅是一种亲情、爱情、友情,还有对革命先烈的爱,对革命烈士和志士仁人的崇拜和景仰。文中,他写了很多人物,有的虽然一笔带过,但是让人过目不忘。如,与他没有亲缘关系的陈家亮烈士、老红军李经理、时任嘉山县县委书记肖华、时任凤阳县人武部部长李荣、军分区参谋何德胜。还有烈士的后代、朝鲜战场归来的张业喜、县革委会委员陈玉娥。还有他在其他文章中写到的郭庆忠、郭唯辄、赵宝祥、汪迺谦、汪锡志、徐知行等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志江先生对家乡故土的爱、对明光的爱、对龙泉巷的爱、对邻里老乡的爱、对家人的爱全部倾注在《龙泉纪事》里了,它虽然还很稚嫩,但是他和它的感情是真挚的,记录是真实的,它将经历风雨,历经磨难,我们相信他和他的文章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2023年1月1日

(傅守乾: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散文馆馆长明光市作家协会主席)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实文学丨张志江:小巷情怀(龙泉纪事)
明光盆景展--嘉山集送展部分作品
明光家文化专辑之一
我爱明光 | 贡发芹
阅历丰富,会让你更有气质
汪雨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