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荐 |曹兆才:《缅怀青春岁月 珍惜明沪情缘》一一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5周年聚会记实

缅怀青春岁月  珍惜明沪情缘

——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5周年聚会记实

明皇故里帝子乡
虎跃龙腾威名扬
昔日农村结情谊
而今卸甲谱乐章
芳华已去身虽老
满面皱纹又何妨
曼舞轻歌欣欢聚
良缘老友诉衷肠
一首安徽明光市音协主席俞海燕先生作曲,陈礼华先生作词《明沪情缘》主题歌曲之声,由翁倩兮女士独唱,李华旭先生朗诵,铿锵有力,高亢激昂,响彻会场大厅。拉开了缅怀青春岁月,珍惜明沪情缘暨上海知青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5周年活动序幕。

明光市老年大学合唱团排练合唱《明沪情缘》歌曲
李华旭先生朗诵、翁倩兮女士独唱《明沪情缘》歌曲
今天2023年8月29日上午10时许,假座一秒聚汇上海南站店举行隆重盛大聚会。

聚会来自明光市18个公社的上海知青,在沪的明光下放知青,安徽省林业厅下放干部112人参加活动。最大的年龄80岁,最小的年龄68岁。
据资料记录,上海知青先后下放明光市总计3308人。

看今朝,真不忍心看到,他们已经白发苍苍,知青蹉跎光阴的褶皱印刻脸庞,告诉我们昨天是多么辛苦地走过;然而饱经风霜的面容却精神矍铄,心里依旧激荡昨天燃烧岁月的涛声,青春呐喊,坚强不息,吟唱着后知青时代的《明沪情缘》赞歌。

再回首,曾经明光这一方土地耕耘的年青人,时光荏苒,他们已经年逾古稀。今天如期重逢见面,相遇几十年同甘苦共命运的知青兄弟姐妹时,满腹的思念、牵记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一半是悲怆一半是欣慰。默默无语,紧紧相拥流泪;饱含深情,紧紧握手致意。上山下乡中断千百万学生的学业,酿成文化知识的断层,则以我们的青春,献上了祭台。

历史轮回似曾相识的一幕竟在眼前:当他们上山下乡离别亲人在车站分手的场景,与今天上海知青近半个世纪的重逢再见,触景生情。伤离别,一样的泪水,喜相逢,同样的泪水。知青情愫谁能懂?唯有知青矣。

年少不知曲中意,老年已成曲中人。

王钦心先生致主题词

在热烈的掌声中,《明沪情缘》群主王钦心先生致主题词:
各位知青朋友、女士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冒着大雨,八方赶来,欢聚一堂,大家辛苦了。我谨代表本次活动组委会表示热烈欢迎。对来自原明光各条战线的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及家属贤内助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活动是在明光市原政协主席陶瑾女士倡导下,策划筹办的。难忘知青岁月,艰苦绽放芳华,缅怀逝去的青春,珍惜当下的生活。

从1968年到2023年,一眨眼已经过去了55年。当年青葱少年,现在已是两鬓斑斑,我们的青春献给了明光。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故人相见,难忘当年情义。有缘相识明光,有幸上海联欢。缘分是长长久久的相系,第二故乡是生生世世的牵挂……

明光市原政协主席陶瑾女士讲话

明光市原政协主席陶瑾女士在即兴讲话中,着重提到明沪情缘的人生意义:我们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到安徽明光来,在艰苦的农村生活锻炼成长。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勇于奋斗的精神,塑造了一代知青顽强的意志与品质。

我们今天知青欢聚纪念上山下乡运动55周年,共叙友谊,心潮澎湃。忆往昔,难忘在明光的知青岁月,感恩相遇在明沪情缘的氛围中。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曾经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担当使命重托,我们砥砺前行,依然致敬岁月的洗礼。

虽然我们现在年迈了,但是我们有青春般的活力,平和的心态,面对后知青时代的生活。祝愿我们的知青朋友们,身体健康,珍惜当下。

陈礼华宣读明光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傅守乾先生贺信

明光市原三关乡文化站站长陈礼华先生,宣读了明光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明光市作家协会主席傅守乾先生,为此次聚会发来的贺信,全文如下:
热烈祝贺《明沪情缘》群聚会取得圆满成功!感谢你们过去和现在一如既往的对明光所做的贡献。明光始终是你们的第二个故乡,欢迎你们经常到明光来,第二故乡永远欢迎你们。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播放由明光市老年大学合唱团,特地为此次聚会作曲排练合唱的《明沪情缘》歌曲视频录音。全场知青们热情高涨一起互动联唱,明沪两地其乐融融、情缘绵绵,汇合成一首天籁之音,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弦。

明光市原社保局局长陈兆雨先生讲话
最后由明光市原社保局局长陈兆雨先生总结讲话,他简短讲了三点要求:
一、上海老知青们要常回家看看,再续明沪情缘。
二、我们要好好保重身体,看淡身外琐事少繁恼。
三、后知青时代,我们要和在沪的明光籍新上海人,结为近邻相处,把明沪情缘传承给知青后辈。互相关心帮助、团结友爱,积极参加团队安排活动。

知青因懂得长路漫漫时光沉淀是自酿的一杯酒,甘苦浓烈;知青因懂得所有经历是自写的一本书,历久弥新;后知青时代因懂得来日并非方长,一别再无归期的现实,且行且珍惜。

所以讲好知青的故事、写好知青的故事,亦是知青人的责任与担当。

孙敏伟先生今年70岁,1971年11月,18岁时下放原嘉山县(现明光市)马岗乡插队落户。
孙敏伟先生
敏伟先生现场向我讲述了他的知青故事。

在当时很艰苦的条件下,我和生产队的农民一起劳动生活。由于明光地处江淮之间,农村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不是干旱,就是洪涝。和农民一起抗旱保苗、一起与洪水搏斗抗洪抢险、一起承受着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也一起享受着夺取丰收带来的喜悦。

在农村期间,我参加过宣传队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表演文艺节目。我通过到医院学习掌握了基础医疗知识,担任6年乡村医生,在村里办起第一个合作医疗站。

不畏环境条件的艰苦,我们自己种草药上山采药,用一根针一把草和自制药品,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病痛。

我多次参加县及地区医疗系统、知青工作先进代表大会。

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我1989年光荣入党。

1995年我担任镇政府工业经济委员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持续发展道路。

退休后我回到了故乡上海,街道组织安排我到文苑居委会工作。先后担任党建指导员和工会联合会主任。后又担任党总支委员,负责老龄工作,积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对有需要独居老人家庭安装21户“居家宝”、“安康通”,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管理,了解掌握老人起居生活及生命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每周举办老年文化生活内容的沙龙,读报班、时事宣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

敏伟先生的知青故事还有许多,尤其后知青时代的工作事迹,足以展示老知青返城后,依然孜孜不倦地参加居委、街道党建工作等。用曾经“上山下乡”的热情,投入到后知青时代的熔炉里,打造一名老知青、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待有机会的话,作者专题采访敏伟先生给予报道。

综述敏伟先生在农村时,关心农民群众缺医少药的患病疾苦,用一根针一把草,简易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的高尚品质,这一种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明光乡间有句俗语:两座山不碰头,两个人会碰头。

我真没想到聚会上,相遇几十年未见的老同事、老朋友胡居亚先生,他特地冒雨从昆山赶来参加。我俩喜出望外相拥一起。彼此拍打着肩膀,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说:“老了,都老啦”。居亚先生热泪盈眶。
胡居亚先生
回想70年代我们在手管局(后改名为二轻局)主办专案调查组有四五年时间。亲身经历见证人世间在运动中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与时代上演的悲剧。今天反思,我们身不由己。

而55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我们角色更迭成了领衔主演的弄潮儿,在农村广阔天地的大舞台“运动”自己,时代如此惊人地轮回角色换位重演。
胡居亚先生今年71岁,1968年10月,16岁属地明光知青下放白沙王公社插队落户。

居亚先生风趣地向我讲述在农村“醉烟”的知青故事。有点意思,从田间地头身边的囧事段子,侃侃而谈知青逸闻趣事背后的苦涩和欢乐。

居亚先生下乡生产队做记工员,每天到各处集体劳动场地给社员标记出勤纪录。有一次到打谷场,看见李百安大爷放下烟袋搁在麦穰堆旁,到粉坊喝水去了。

我经常看到老大爷们干活歇歇会儿凑合在一块抽烟。一个个把套着玉石的烟嘴含叼在嘴里,用火刀用力擦打火石,瞬间火星四绽,点燃烟丝,狠狠地抽它一口,呑云吐雾,活像一群老神仙。我看得如痴如醉,好羡慕老大爷们得意忘形的神态。

我马上溜到麦穰堆旁边,拾起李大爷烟袋杆摆弄起来,照葫芦画瓢,一招一式,火刀打石,烟窝填满烟丝,火焰着了烟嘴叼起,吸几口一股香味喷散开来,竟没有咳嗽。乖乖,顿时什么都忘了,好不快活,飘逸欲仙,天上人间的感觉。

忽然看见李大爷从粉坊走来,我猛吸几口,接着把烟灰磕磕鞋底敲掉,想把烟袋放回去,可是身体不听使唤了,一下子倒在麦穰堆旁,半靠半躺地迷迷糊糊。

李大爷到我身边,一看不对劲问:“小胡子,你怎么了?脸怎么这么红?是不是发烧了”。李大爷这时才看见我身旁的烟袋便明白。“你抽我的旱烟了吧”!我微微点点头。“哈!哈!哈!”。七十岁出头的李大爷张开几乎没牙的瘪瘪嘴,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笑道:“小胡子,你醉烟啰,没屌事哎,歇一会儿就好,我年轻那会儿也醉过……”

后来我躺了一袋烟工夫,硬爬起身来,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个不倒翁似的。

第一次学栽秧还是宋大爷教我的,亦步亦趋,一下一下,一把一把的开始栽起来。慢慢的我左手推秧,右手接秧插秧也开始熟练,插秧的速度也快了。

面前秧栽完一排,便向后退一步,秧一排排栽起,人一步步退后……

可我是新手栽着栽着大家都栽到了我身后,吴绍月见状赶紧相帮我一起插秧。没想到村民们在我们身后不远处把秧栽齐了,把我们退路截断,一块秧田四方都栽满了,中间还没栽的地方被称为“锅底”,在里面栽的慢的人又被戏称为“烧锅”了。

这一切我和吴绍月全然不知,仍在埋头栽秧。突然田埂上暴发出一阵欢叫声:“烧锅啰,你们两个人在里面一块过日子吧”!我抬头尴尬地望着吴绍月撇个嘴苦笑,脸上一阵发热涨得通红。

居亚先生1987年中国电视大学法律系毕业,从事法律工作30年。专业从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被广东东莞、顺德、深圳、北京、浙江嘉兴等地企业、行业协会聘为法律顾问。

居亚先生勤奋好学,平易近人是知青一代的典范精英。

毋庸置疑,如何自爱自尊后知青时代的生活,就眼面前的那一段不太长的路,细思极恐,而现实是残酷的,迴避不得。

这几天我被王钦心先生后知青时代的故事所感动。他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坚毅的意志和刚强的性格及后知青时代的知青楷模。阅读了他的人生经历心情沉甸甸的,我只想说一句“钦心先生,该歇一歇脚了”。
王钦心先生
小时候,我阅读过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文中描写保尔·柯察金的一生。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王钦心先生今年70岁,1970年4月下放三关公社。1972年12月应征入伍。1977年8月退役分配到明光市糖业烟酒公司工作。2003年返沪回城。

钦心先生在农村种过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在军营扛起枪是一位保家卫国的战士。曾荣获嘉奖二次、在侦察班时荣立集体三等功。

回城后,钦心先生积极参加街道社区文化宣传工作,担任书画社社长。今年“七一”前夕,梅陇十一村举办迎“七一”书画展,钦心先生创作书画、剪纸作品近百幅。小区亭阁、长廓悬挂字画作品23幅。居委会创建美好家园,建设文明楼道文化活动,又创作近百幅字画、剪纸作品布置现场。每逢佳节时刻,自愿写喜庆对联、字画为社区居民服务。暑假期间,为学生开办传授字画、剪纸艺术基础课程。为徐汇区凌云街道,丰富社区党建宣传文化宣传贡献余热,为社区居民送上了视学盛宴。

三年疫情期间,不顾身体疲惫,又投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排忧解难,送去爱心和抚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书法、绘画形式来宣传做好防疫工作,投稿发表当地的宣传刊物。

退休多年后,还被评为:最美志愿者和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等殊荣。
在之际,钦心先生创作了一篇散文诗《我们是共产党员》,被街道党建办指定到多个社区去巡回演讲。

在建国70周年和,王钦心的国画作品各出了一本邮册。
钦心先生已是有4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一如既往地保持一颗初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读者朋友们,你们不会想到这是一位,在2011年11月份检查为癌症的患者,切除左上肾恶性肿瘤手术的王钦心先生。可贵的是,钦心先生把九死一生重获第二次生命的感恩,奉献回馈于社会。他和老伴私下商量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庄严地亲笔签名遗体捐献书。为急需患者延续生命和梦想,共享蓝天下的慈爱。

作者写到此笔,泪目了。

倘若钦心先生有时间,我一定相约登门拜访您。一位后知青时代、杰出代表的老知青战士。他有着质朴良善、平凡普通的农民秉性,有着钢铁般志向的军人风范,传承与发扬后知青时代精神的先行者。

李永年先生特地托明光的朋友快递两箱老明光七年醇酒助兴。

午宴席间,知青朋友们频频举杯四溢芬芳,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浓浓的乡情、友情、亲情,勾兑琼浆玉液的家乡酒,岁月如歌,未饮心已醉。

明沪情缘不仅是上海知青、明光知青两地一家亲的历史渊源涵义;而且融汇明光籍新上海人走进姻缘殿堂。海纳百川的上海与明光地缘越走越近,往来密切。人缘亲上加亲,情缘血脉相连传世久远。

作者爰人程有英今年70岁,属地明光知青1974年3月下放卞庄公社官池生产队。她来上海已经24年。明沪情缘的知青故事,可歌可泣,是写不完的。

现场采访新上海人吴承新女士、李玲女士。她们谈起在上海的生活充满喜悦,就像在明光的人情风俗一样,明光人上海人彼此不分,谁家有事,一呼百应。经常聚餐、旅游、娱乐活动。
左起:新上海人李永年、吴承新、李玲
作者抓拍了三位新上海人李永年先生、吴承新女士、李玲女士聚会合影。
我正写稿的时候,心情一下沉重了起来。今天是9月6日,是我的知青好兄弟、好战友刘孝祥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刘孝祥先生去年68岁,1971年11月下放明东公社许湾生产队。

让人悲痛的是,9月10日中秋佳节这天,本是万家团圆喜相逢的日子,我们夫妇参加了刘孝祥先生的追悼会,泣泪为他送行。人生苦短,短的来不及说一声就走了。

在此,向原在明光已经远离我们的知青兄弟姐妹们致哀。

下午的活动丰富多彩,拍集体照、棋牌娱乐等。知青朋友聊家常,记忆走过的路不堪回首,情到深处都是泪。

群里唱歌名家李华旭先生、黄皓元先生、汪祖权先生、翁倩兮女士等放声歌唱,博得阵阵喝彩掌声。
黄皓元先生
翁倩兮女士
华灯初上,晚宴结束了,知青朋友们、明光的朋友们恋恋不舍,互道珍重,握手再见。

《明沪情缘》所有的朋友们,我们下一次相遇吧!

感谢明光市老年大学合唱团排练合唱《明沪情缘》歌曲录像音带。

感谢陈礼华先生精心制作像册,剪辑珍贵难忘的瞬间,留作纪念。并现场录像、摄影照片。

感谢蒋晓珊女士协助现场摄影照片。

三关、石埧知青集体合影

1969年2月4日第一批上海知青赴明光插队落户集体合影

部分上海知青及明光朋友集体合影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青上山下乡歌曲
质问梁晓声和他胡编乱造的《知青》?!...
在通州店品尝"上山下乡家常菜",太香了(图)
五十年前的那场风暴,不能忘却的纪念
好消息传来,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快!!
一部讲述知青苦难史的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