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园林地形设计与营造

园林地形,是指园林绿地中地表面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

在规则式园林当中,一般表现为不同竖向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园林当中,更偏向于地形的自然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特征的地貌。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探讨自然式的园林地形。

我们首先谈谈,园林中为什么要做地形,园林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对于作用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概括为4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甚至至水中,营造背阴面、朝阳面以及竖向缓陡等的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进行自然排水,尤其是公园,目前整体的竖向依靠地形的营造,大都营造出自然排水的条件。其中形成的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如抬高广场、下沉广场,建筑所需的各种地形环境等。

利用地形组织园林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以上是简单概括的4个点的作用。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园林地形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进行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

但是,园林地形的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地貌现状,这样无法充分体现每个项目总体规划的意图,所以必须做出优化调整。于是,每个园林工程都有不同程度'挖湖堆山'的情况。

对于自然式园林地形在营造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山丘的大小和客容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

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陆地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不过当时颐和园是皇家花园,只是供特定的少数人观赏,当时当地其实是相宜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参考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

 再一个就是要考虑经济因素。

有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还要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改造地形。

当地势平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打破地平线、登高远眺的欲望,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究竟堆什么样的山合适?

首先是小范围内的山或者是大山主峰的余波,即丘陵。地形一般超过人的视线的1.5~2.5米,就可以起到组合空间的作用,做到峰回路转,而所用土方并不一定多。

山峰形态的地形,这里我们指大大的超过人水平视线,使人呈仰角状态观望顶部的地形。

以登高眺望的要求来看的话,人登高后的视线要超过山麓下树木的生长高度;从山外远观的要求,是林冠线要有起伏变化。一是'形'一是'势',有势而后有形。

一般来说,城市内有7~15米高的山峰,就可以成为构图中心。余下的陆地多数是平地。这里的平地,并不是一马平川,一览无遗,而是要有5%到15%的不同起伏坡度,在边缘地方,还可以有些小转折,才添趣味。

上面说的高度,是一个相对数量问题。因为不管堆怎样高的山,总是不可能达到自然山川的高度。尤其是土地和土方资源宝贵,我们常常要通过地形、道路、种植的巧妙搭配配合,使人通过对比,联想到山的高耸雄伟,而不是追求绝对的高度。

一盆山水盆景,虽小在咫尺,却可以表现高山大川,就是因其浓缩了山水的精华。我们所提倡的要求,是'神似'而非'形似' 。

那么,我们“挖湖堆山”营造地形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当然是安全, 过高、过陡的山体地形,超过各种土壤的不同休止角(安息角)和地面承载力,就易冲刷、坍塌;自身不稳定的同时,游人攀登也不安全。尤其是假山石料的倾斜翻滚,极易造成事故,早有先例,要切切注意。

一般地形的山坡角度控制在1:3以内,山峰陡而山麓缓,愈远愈平。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其次,注意考虑地形的功能作用,除了有排水、灌溉、改善种植条件的要求外,还可以营造小气侯的环境。

群山环抱,气势雄伟,放在西北面,可以遮挡冬天的风;而舒坦的向阳面,增加了种植地面。左边流水潺潺,右边盘旋大道,前面荷塘清池。这是中国风俗里的风水:'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清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再者,要注意地形营造的形态,地形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体现自然山水之趣。

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自然山水形成的规律,在限定的空间内,让地形在各个不同方向以各种不同的坡度延伸,产生各种不同体态、层次、分汇水线,形成人工山林趣味。

正如苏轼写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对山形最好的描述。

“青龙要高大,白虎不抬头”和画家“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瓦盘,祖峰乃厚',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群山格式。

再者,要注意经济效益。

一是因地制宜。《园冶》曰:'高阜可培,低方宜挖'。其意是,充分利用原地形现状,严密计算挖填数量运距,减少工程量和运输量。

二是尽量做到土方平衡,减少外运内送土方量。挖湖与堆山,本身就是相互满足又省运距的土方平衡的措施。南缓北陡的坡度,是符合推填的施工顺序。

三是充分利用原地表的熟土。必要时应在设计中注明保存熟土的施工顺序要求,对原河塘淤泥,也应清塘利用,计算在土方工作量上。设计地形的表面土层,要对深度、质量和机施程度有所要求,这对地形表面土层渗透排水,尤其对绿化种植的成活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凡是使用重型机械反复推辗过的山坡,土壤结构破坏,即使种植穴加深放大,也难排水。

四是准确选定地平。地平的高低对土方量影响极大,1公顷面积的土地,只要增加10厘米高度,就须1000立方的土方。因此设计前要取得当地高、低、常水位和沟管标高、土质等资料。

再者,我们要密切关注山体地形与水、建筑、道路、绿化的关系。

一是绿化种植时要烘托山形,山上种植高大乔木,山下要控制树木高度及以后的自然生长高度,或者留部分疏林、草坡的位置,景观比例上就会有很大变化。因为乔木的生长高度和山高有时相差无几,如果再种色叶树种,就有满山红遍的景色。

二是山、水的关系。引水入山,使水有源,利用石矾、汀步、小岛、洞壑引山入水,使山水缠绕。同时注意边岸要曲折近水,且营造山环水抱的形态。对于水源处要有'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淆,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出自《地理大书·山法全书》)。即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要开敞;一为水流出之所,要封闭。

三是与道路的关系。道路要在整个地形之中,峰回而路转,跟着地形、地貌上下曲折盘桓,而不是地形在道路两旁,互不关联。曲折蜿蜒的道路、入口,在自然山水中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延长了游览长度,也符合人们喜避风、半私密、安全的心理习惯。切勿以捷径为目的,追求节约。

四是与建筑的关系。建筑要依山傍水,在绿丛之中,勿喧宾夺主,勿破坏山形。因为建筑,即使是小型亭廊,在其高度要占到人工山形1/3以上时,就产生一个比例问题:人和建筑是真实比例,山形却要求是自然山川的缩影。因此山峰是否安亭,往往是争论最多的焦点,而焦点的关键,是否把绿植考虑了进去。建筑要借物抒情、指点江山,使山色情景交融。同时又要留出风景透视线,或隐或现,组成轴线,团结全园。 

地形营造在园林景观项目现场如何去应用、落地?

地形即地表外观的三维空间中的起伏变化,是地貌和地物的统称。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山、谷地、丘陵、平原、水面、沟壑等。

在园林设计中,对原有地形重新塑造,可增强局部地区的景观效果,提高绿化规模,改善园林小气候,增大地表面积,控制游人视线等。

首先,先简单介绍几种地形营造中的常见类型。

平面式,这是园林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即把现有地形,进行填沟削岗、平整土地,塑造成平坦宽阔的地形。该地形便于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园林植物的浇水灌溉以及草坪的整形修剪。所有园林植物或附属园林设施的基点都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斜坡式,此种地形常结合立地条件需要而设置,如河道护坡、立交桥护坡等。在该地形上种植花纹图案立体感强,便于观赏,但不利于浇水管理。

土丘式 ,这种地形在高速公路两侧、高尔夫球场、庭院绿化中常常出现。土丘一般高为2至3米,坡面倾斜度在8%至12%之间。土丘的塑造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师法自然,同时还要符合科学性要求,依据土壤特性和植物的生态规律,考虑到土丘高度与坡面的关系,以免造成土丘崩塌、滑坡、渗漏等。

沟壑式,这种地形较土丘式坡地起伏较大,形似假山,山顶高6米至10米,沟壑一般深达地平面,坡度在13%至30%之间。

沉床式,在与城市干道四面相接的大型公共绿地设计中,可考虑采用降低用地高程,以沉床地形处理绿化景观。

现在,我们讨论园林景观项目中地形如何营造。

充分体现自然风貌。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观,结合项目周边或附近的自然山体地貌进行地形处理,使人备感亲切。

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在高度、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可形成丰富的地表特征,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在较小的区域内,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位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创造更多的层次。

地形与建筑和谐统一。地形处理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淡化人工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那么,我们可以讨论下,不同园林景观项目中地形该如何处理。

广场,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在广场的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的意境,使观者油然而生肃穆感;水景能增强景观的动感,喷泉地宜高或平,其位置可高可低,以仰视体现高大而壮观,以平视体现平和而亲切;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俯视体现生动而活泼;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下降地形处理,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性文化表演和娱乐休闲的场地。

街道绿地,街道绿地是街道景观的要素,为了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除了合理搭配各种植物以外,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形做成“龟背”状或楔形,不仅能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感,丰富地面的景观层次,还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园路绿地,在居住区、公园、风景区的道路设计中,对园路进行地形处理以形成适当的起伏,或用步道台阶缓冲平坦的路面,可达到调节游人步伐,缓解疲劳的作用。园路两边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缀路面,如用鹅卵石或碎石拼成图案,可以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助于健身。

滨水绿地,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常见的园林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可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把路堤做成台阶,并将其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自然式水体则讲究“ 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多观察自然水体并加以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将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自然水系的效果。为了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水面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现,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果是宽阔的水体,还可创造岛、洲、滩等景观。

住宅园林景观,住宅景观绿化土工较重。土方工程的设计包括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两方面。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图上设计出不同性质地形单元的位置和轮廓;竖向设计是指在一块场地上进行垂直于水平面方向的布置和处理。它是绿地总平面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景观用地的竖向设计就是各个景点、各种设施及地貌等在高程上如何创造高低变化和协调统一的设计。

最后,我们讨论总结下地形设计和营造的原则性要求。

功能优先,造景并重。注重地形的造景作用,地形变化要适合造景需要。

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尽量不动原有地形与现状植被。需要的话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地形改造。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地形塑造应因地制宜,就低挖池就高堆山,园林建筑、道路等要顺应地形布置,少动土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园林中地形的营造
园林建筑设计师必读 | 建筑空间
地形设计与土方造型
小土地、大设计——旅游景区微地形设计研究
园林景观施工之基础地形与地下施工,经典收藏版
一文说清住宅景观绿化地形的作用、处理及其施工工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