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紊乱的教育行为
userphoto

2022.05.18 浙江

关注

    作为教育三大领域之一的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什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关于这个核心问题,不同的书写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人讲着不同的经验和观点。

如果只看书上写的内容、只听人们讲的经验,似乎都很正确,甚至让人入迷。可是到头来,回到实际生活中,还是会陷入那个最初的问题: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人们谈论的都是具体的细节,细节越多,方向就越多;方向越多,等于没有了方向;没有了方向,自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此,教育除了理念和方法,还需要一个大方向。

    如何理解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大多人理解如下:如社会规范、道德情操、自信、生活目标、志趣、社会角色、个性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价值观、良好习惯、懂礼貌、谦虚、自觉学习、身心健康、精神成长、合作意识等等,甚至还有更细化的,如表达能力、传统的传承、感恩的心等等。 

    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列出如此之多,为了达到目的,也应运而生了很多针对具体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教育理念或操作手法。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问题”,家长会火急火燎般寻求帮助,希望寻找一种方法、去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但是,此时才发现,使用任何方法和教育理念都已无济于事了。那么形成这样结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既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如上所述,为什么按照这些去要求孩子之后,结果恰恰与之相反呢?

    因为以上列出的家庭教育功能和作用中,单从内容上看都是对的,但从功能上看:内容为零。也就是说,以上的内容其实都不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而是家庭教育功能发挥后所达到的结果。而上述“知识”被人们视为了家庭教育功能,这些内容显然都是家庭教育的理想结果。

    这个认识偏差是致命的,所谓“功能”是要起一定作用的,从而形成一种状态。如果直接将理想状态视为功能,就会出现一系列乱象,我把这些乱象定义为“紊乱的教育行为”。如果我们单看这些“紊乱的教育行为”中的各种教育行为,都没有问题,但如果把它们放在教育系统中观察,问题立现,它们相互之间顾此失彼,最终导致教育功能的衰竭。我举一个实例:

    一位心理学专家在学校做讲座,一位母亲提了一个问题:“孩子的行为不规范,大人说了不听,该怎么办”?这位专家连想都没想,直接从自己大脑的知识库中取出一个方法给这位母亲:“我教你一个方法,保证管用。当孩子不听话时,你数一,让孩子知道一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孩子还是不听,你数二,让孩子知道二会有什么结果。依次可以数到三,这时候孩子保证听话”。这就是专治孩子不听话的方法,被称为“123法”。它管用吗?它一定管用,但管用的同时,也严重损伤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教育关系纽带”。今后家长再难以对孩子产生真正的教育影响力,其后果是灾难性的。这种方法用于动物的训练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用食物就可以延续和保持动物对人的依赖。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教育关系纽带,是需要相互的认可来维系的。这就是以上说的“紊乱的教育行为”相互之间顾此失彼。其根本原因在于,看不到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因此被多个表象问题困扰,使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按下葫芦起了瓢,也将家庭教育功能消灭殆尽。

    为了防止“紊乱的教育行为”的发生,必须系统性地了解“什么是教育功能”,否则就会出现“无计划、无目的的负面教育行为,形成负面的教育效果”。何为负面的教育效果?在实施“紊乱的教育行为”之后,发现孩子出现了一些现象,如沉迷游戏、拖拉、抑郁、厌学、失去兴趣、无理取闹、无理要求、抬杠、吼人、脾气暴躁、逃避人群、自残,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等等,这些就负面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这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家长有目的地教育出来的吗?显然不是。这是无计划、无目的的负面教育行为所形成的负面教育效果。人们不禁会疑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是正确的,并没有什么不对,为什么孩子的状态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将视线从具体事情上移开,避开对与错的纠缠,进入广义教育的领域,看看孩子与环境互动的整个状态。

恶劣紧张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果家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但教育的效果又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显然不符合逻辑。但,此时的逻辑仅仅是家长的逻辑,而孩子形成的现状必然是符合了其他的逻辑,也就是说,那个“其他的逻辑”并未在家长视野中。这另外一条导致孩子状态的逻辑,就是广义教育中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逻辑”。如果家长不清楚什么是“广义教育”、不清楚什么是“基础能力”,那么很有可能在已经行不通的逻辑上继续强行实施“紊乱的教育行为”,最终导致教育失败,甚至家庭的解体。

    如果我们将视野从孩子的“症状”和“紊乱的教育行为”中移开,上升到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就会发现:孩子成长和发展遇到障碍,是教育环境所致。如果教育环境恶劣,说教的内容再正确,也无济于事了。教育环境恶劣不单单指家庭成员之间日复一日的冲突状态,更包括为了避免冲突而形成的表面“平静”、这种状态下对孩子的不断“安排”“要求”以及未达到要求后的负面反馈或“斗智斗勇”。教育环境恶劣,首先带来的是负面感受,负面感受导致孩子抵制身外的世界、进而失去对环境的好奇和观察能力,没有了观察也就不可能思考,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判断,更谈不上主动的行动。如果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孩子失去了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此时如果家长对孩子继续说教,内容都将被屏蔽,留下来的仅仅是负面情绪和抵触。负面情绪挥之不去甚至不断积累,直接导致孩子形成学习障碍(广义学习),能力缺失是直接后果。较为严重的,会形成偏差行为(成瘾或暴力)或心理疾病。

    感知系统是人“基础能力”中的三大系统之一,失去了它意味着:积累的知识无的放矢、无法调动;正面的经验无从积累、旧的经验无法更新。也就是说,在基础能力的三大系统中,感知系统的状态和大小决定着:知识系统中的知识能运用和发挥到何种程度、经验系统中的经验能积累到何种程度。换言之,在缺乏感知能力的情况下,任何知识性、道德性、经验性的传递都是不会起作用的。或者说,如果人不具备感知能力,只拥有知识和旧的经验,极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以自我世界为核心的所谓“三观标准”,并以此和全世界对抗,这样,人便逐渐形成“固执和偏见”,以自己的标准去感受、衡量和评判整个世界。这样的人,无论是知识浅薄还是学富五车,都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家庭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呢?判断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取决于,这个环境是否能够维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行动之间的循环。这是孩子自己需要独立完成的社会化任务,完成这个社会化任务,就是形成自我教育的萌芽。注意,必须是“独立”。这是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只有在保障这一必要条件的同时,我们才能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外来教育”。这个“外来教育”尤其是指:教育者在观察受教育者时,清楚地知道他作为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广义教育中,是教育者推动受教育者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狭义教育中,是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他人教育。两者的结合才可能出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合二为一,形成“系统性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广义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绝不是指:让受教育者能自我反省犯了什么错误,而是指: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出于天然的好奇主动地观察、思考、判断并行动。推动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其遭受挫折、行动失败、经历负面事件或创伤性经历的情况下,受教育者能否得到来自广义教育环境的支持,比如家长或教师或助人者是否允许孩子失败、是否能给予孩子及时的支持、是否能推动孩子不停留在表面事件和负面情绪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直接决定着:受教育者是停留在负面的感受中、进而导致感知系统停滞发展、丧失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丧失对环境的兴趣,还是能够维护上文所说的“好奇-主动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的循环,这种循环处于持续不断的动态之中,在这种动态循环中,人可以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认知、行为和感受,从而形成真正的“学习”。这一点,便是我在本文中要说的:教育的真正的“功能”!

    然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因无法抵抗体制世界中对成绩的要求和环境的压力,过度追求“目的理性”,因此将孩子自我教育的空间和可能性完全消灭。为了成绩和高考,铲除了孩子的好奇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从而将孩子的自我教育领域连根拔除。没有了自我教育,也就是说,没有了“好奇-主动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的循环,没有了“认知、行为和感受”的自我更新过程,孩子必定无法形成“主动性”,对生活和学习毫无目的,即便通过无休止地刷题考进了大学,也基本处于“茫然”和“痛苦”的状态,与废人无二。即使进了大学,依然无任何自主行动能力,“无法和室友相处”“是考研究生还是找工作”“无法独立完成论文”“谈朋友,谈一个崩一个”… 这些只是这种状态的开始,真正的后果和挑战,是在他们离开大学校门之后。

    为了体制世界的目标,牺牲了生活世界中的爱和信任,这是大多数家庭出现“孩子问题”的根结。没有达到目标后对孩子的催促、责备、监督、贬低,自身的焦虑、担心、恐惧和愤怒充斥着家庭内部,这样的环境正是扼杀孩子自我教育的最佳环境。孩子由此形成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如果缺失外部的支持,这种负面情绪将持续积累,就像家长持续地担心一样。这种负面情绪的积累非常有效地形成“学习障碍”,也就是说,“好奇-主动观察-思考-判断-行动”之间无法形成循环了,“认知、行为和感受”无法更新了,知识系统、经验系统和感知系统之间无法对话循环,基础能力由此消亡。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先将自己孩子的学习障碍培养起来,然后又寻找各种教育方法和理念去应对,甚至寻求心理治疗的途径、试图消除孩子的各种症状。

    因此,很难说,知识分子家庭、富裕的家庭就必定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只看: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否能很好地支撑孩子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形成,二者缺一,都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缺失广义教育,再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都无法形成对人的影响。如果孩子没有在广义教育的环境中完成自我教育这一社会化任务,就可以说,他没有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即便念完博士也是如此。这一后果将在未来的生活中逐一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精神世界”中。与环境互动时的无力和无助、不解、烦躁、担心、焦虑、痛苦和愤怒可能伴随终身,同时也影响着他人。因此,“良好的家风、优秀的传统”这些内容都是个体外部的内容,属于环境范畴,如果没有广义教育的环境,在孩子缺失自我教育的状态下,孩子什么都感知不到,一切都是空气。

    读完这篇文章后,读者自己可以重新预估一下自己家庭中的家庭教育环境。预估的内容有:作为家长的你,是否内心存在对孩子教育的担心、焦虑,甚至恐惧。你的孩子是否充满了好奇心、活泼的精神状态、观察和思考还在继续、还在问问题、还在尝试行动,还是恰恰相反。这些结果,能真实客观地映射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而不是:自己觉得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环境就是好的。

    华仁10年来,都是在与家长和老师们工作,工作目标就是:通过改变家长,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工作的进展是缓慢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进度,但是效果是惊人的、出乎意料的。在“华仁星期二”(社会工作团体咨询)中,家长们艰难地重新拾起他们童年不曾完成的社会化任务、艰难地在工作者的带领下形成自我教育的状态、慢慢地扩大自己的感知系统、慢慢地建设自己的基础能力、艰难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并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家庭的和谐、工作的顺利、教育的轻松。尽管来华仁的都是成人,但他们需要完成的是儿童青少年时缺失的社会化任务,因此个个都像可爱的孩子,这里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工薪阶层、私企老板甚至教授们。华仁针对他们的工作就是广义教育,在他们受了广义教育之后,出现的教育结果有什么特征呢?它完全符合广义教育的效果特征:无计划、无目的的教育行为,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处的无计划无目的是指:没有针对具体的“问题”去实施工作,不会给他们具体方法去应对具体问题,甚至避免在具体问题上纠缠,这样的教育被称为广义教育。比如,一开始家长们都是带着孩子的问题来的,但是在华仁,我们很少提及孩子的具体问题,因为我们清楚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那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是指什么呢?是指受教育者(此处指家长和老师)获得的改变和突破,不仅仅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而是贯穿于他们整个的生活和工作中。教育孩子仅仅是生活中众多任务之一。所以每次“华仁星期二”,都会有家长感慨:自己在哪个方面又获得了新的进步,每个人改变和突破的领域是无法预测的,能预测到的是:每个人在获得基础能力后、会在具体所接触的领域中获得各种实用能力,从而发生改变。 

    教育孩子真的不需要花几个钱的,但是如果你不清楚什么是“教育”,可能倾家荡产也颗粒无收。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突然一个优秀的孩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人们马上就会去讨论这个孩子是被如何教育出来的,孩子的母亲自然“变”成了教育专家。其实,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多是在无意识地符合了广义教育的逻辑中形成的,如果你去问孩子的母亲,她最多能告诉你一些日常的具体事情。而这些具体事情马上又会引起大讨论,当人们回家也照搬时发现,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

    我们国家应尽早建设完善的系统性教育思想体系,这个如果建立不起来,就会出现诸多的紊乱的教育行为和满天飞的各种教育理念。单看各种教育理念,都充满了科学性和逻辑性,但缺乏系统性。

    没有思想、用方法,是盲人摸象;没有思想、谈理论,是纸上谈兵,后果可想而知。如今,国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出现了家庭教育师。如果家庭教育师还是出自狭义教育领域,不清楚广义教育与能力发展的关系,那么有和没有,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师自己的家庭都需要广义教育的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的家庭教育模式,90﹪的家长都觉得有道理
遇到孩子叛逆期,好妈妈能不吼不叫吗?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初二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给家长的忠告:别再给孩子灌输这些负面信息了,后果不堪设想!
家庭教育的三个新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