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筒子楼

(352)

怀念筒子楼

中午,在元丰涌金吃王素玲公子的喜宴,席间,千秋中心校王校长聊起了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局初中的筒子楼里,一群年轻人愉快生活的情景。话语间,充满了留恋、怀念与世事变迁的感叹。听着他的分享,不由的我也想起我那段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

走出大学校园到住进自己的独家小院,这期间,我也经历了从裴村到镇中近十年的筒子楼生活。

那时的我们都很年轻,那时的我们都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有几个家在附近的,像霍跃波、陈兆峰等,在家吃好饭,也非要赶到学校来住,为的就是那种亲密无间的兄弟般的生活。中午,晚上和周末是我们快乐的时光,打双升、面三家是我们最简单、最持久的娱乐。走廊是我们的战场,搬几个凳子或者干脆铺一张凉席席地而坐。贴纸贴、钻桌子、翻跟头,都是我们的战利品,我还清晰地记得,在水泥地板的竹凉席上翻过跟头后,刘松波那印着凉席印的红红的脊梁,建伟那贴着纸条的滑稽的脸,李红亮钻桌子时刮伤的背……太多了,可最难忘的是大家玩得尽兴时那狂荡不羁的笑,那份开心无以言表。

慢慢大家都成家了,但这种和睦愉快的味道一点也没有减弱。正在做饭时,突然发现盐没了,你就只需朝楼道一走,谁家开着门就进谁家,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大家熟悉的像自己家一样,只管拿了就走,临出门才通知一声,“哎,倒了一把盐啊。”谁家做了好吃的,大家都能闻得到,跑去尝一口,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说实在的,那时的我们都不富裕,但那时的我们很亲、很近、很真。

再慢慢的,我们纷纷搬出了筒子楼,有了自己的三室一厅,搬进了一幢幢框架结构里。每家都把自己的门关的严严的,住在同一个单元里互不相识,甚至楼上楼下也不知道姓什么。有时坐在同一趟电梯里,大家只是礼貌的点点头,除了面熟,绝无往来。

今天又是周末,呆在舒适的家里一点也没有寒冬的感觉,但是舒适之余,又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也许就是筒子楼里的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那种融洽、欢乐的氛围。只感觉三室一厅把我们关在了一个孤独的空间,框架结构把我们圈在了一个寂寞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像微信上所说的,如今人们的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单薄了,高楼大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高楼大厦也也疏远了同事、朋友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怀念筒子楼,怀念我们的年轻,还有那段充斥着欢声笑语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想对这个世界说句晚安】
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生活,满满的都是回忆!
【生活妙招】凉席脏了不用洗,教你一招,杀菌除螨还有清香!
从“蜗居”到“宜居”【贾俊霞】
90年代住在筒子楼里的真实生活
【陪伴芽芽的日子】75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