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泽俊:28027处古建,14亿国人都应该谢谢你

如今的平遥古城

享誉海内外。

每年无数红男绿女慕名而来,

仿古追思,企图灵魂的慰藉。

殊不知当年如果没有他等一批有识之士,

平遥不过又是一座现代化小城,

与其它城市无异。

他,闯领导办公室是家常便饭,

文革时斗过红卫兵;

从一名微不足道的泥瓦匠,

成长为一代文博大家;

给他升官,他不干;

有发财的机会,他不要。

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保护文物。

他,就是 柴泽俊

山西古迹的保护者,

现世的菩萨,

达到圆觉的菩萨。

1

永乐宫,宿命

2016年9月1日

《山西永乐宫迁建亲临纪实》付梓,

柴老缠绵病榻完成的这本书

竟成了生命中最后一本著作。

2017年1月5日

柴老在山西病逝。

人生最后一本书关于永乐宫,

这也算是一种宿命吧!

永乐宫主殿三清殿

元代道观永乐宫

位于山西南端黄河北岸

运城市芮城县城北3公里处,

千余平方米的壁画叹为观止,

文物古建专家怒赞其为

“除敦煌石窟之外,国内罕见”。

但你知道永乐宫其实是个“外来户”,

60年前并不住在这里

而且差点成为中国的“亚特兰蒂斯”吗?

1958年治理黄河工程开始,

因为建设三门峡水电站,

永乐宫处于淹没区,

不搬迁“道观”就会变“龙宫”。

国务院就永乐宫问题召开紧急会议,

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搬迁令,

这一笔成了永乐宫命运的分水岭。

同年8月,

柴泽俊被正式调到永乐宫工地,

负责新址考察、测定及整个工程的施工。

说是临危受命一点也不夸张,

壁画揭取在当时的中国无先例可循,

600多岁的壁画又极易损坏;

若借力洋专家,

仅揭取壁画一项就要耗费200万元,

这对于当时积贫羸弱的新中国无疑是天文数字。

但柴泽俊和同事们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壁画揭取加复原才花了30多万元。

陆鸿年、叶浅予、邓白等国画大师

带领中央美术学院和美院华东分院国画系精英

在壁画揭取前花了一年时间进行临摹

被分割的341块壁画打包好后运输成了难题,

新址在25公里之外且道路崎岖难行。

为此柴泽俊拉上手推车做了四次试验。

“由于必须稳稳地走,去一趟要7个小时,

今天去了明天再回来。

最终摸索出将轮胎气压降低、车速减慢,

才能使震动减到最小的经验。

后来壁画用汽车前后运了400多趟。”

1959年3月至1960年6月,

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永乐宫分解、运输工作。

当地流传着鲁班盖起永乐宫的传说

“胜吾者添木三根,不胜吾者去木无数”

就是说技艺不如鲁班

拆了就装不起来了

可见古建筑拆装难度不亚于壁画揭取


永乐宫搬迁工程前后耗时8年

而柴泽俊仅在过年的时候回过两次家。

“工程结束回到家里,

孩子完全不认识自己了。”

而且这8年恰好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工地上的工作餐食不果腹。

柴泽俊的胃本来就不好

工作时经常用钢笔一端顶着桌子,

一端顶着自己的肚子。

时间长了笔把棉袄都顶破了,

露出里面的棉花。

钱学森、邓稼先等在漠漠戈壁隐姓埋名

搞实验的故事耳熟能详,

其实在文化艺术领域,

也有一批人默默无闻奉献着宝贵青春。

因为他们,

关于美,关于传统,

才能在我们的血液中不断流淌下去,

这是触及灵魂与根的。

搬迁永乐宫称得上是

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个奇迹。

2

泥瓦匠到

文博大家

柴泽俊接手永乐宫搬迁工作时年仅23岁

接触古建研究保护工作不过4年,

工地上最多时有600多号人,

很多还是年长的高级技师,

20多岁的“娃娃”扛枪上阵

领导大部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看完他的成长历程,

你就明白一切绝非偶然。

柴泽俊1935年生于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山西临汾。

由于家境贫寒,

初中读了三个月就辍学了。

20岁时想出去闯荡一番的柴泽俊

背着铺盖来到太原,

每天在大营盘沙河桥上等活,

有时候一天挣8毛,有时1块。

后来经人介绍成了太原博物馆的临时工,

不久就被派到晋祠文管所

帮忙修缮晋祠献殿,

不过那时做的都是拉砂、筛灰、拌灰

这些重体力活。

1956年晋祠圣母殿修缮工程任务

落到柴泽俊肩上。

短短三年发生了什么,

让他从一个文物古建“文盲”成长为

独当一面的工匠?

晋祠圣母殿

柴泽俊和老伴在晋祠的照片

柴泽俊深知入这行就必须掌握

建筑史、测绘方法、施工技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

为了不让缺陷变成缺憾,

他放弃了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爱好,

想方设法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宋代的《营造法式》

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是古建筑工作者必读的两部经典,

柴泽俊初接触这两部古书时,

觉得如“天书”般晦涩难懂。

他只得对照实物,

阅读他人发表过的解读性文章,

然后再回过头去反复研读。

《营造法式》

建筑专家祁英涛、杜仙洲、刘敦桢

雕塑大师刘开渠来晋祠考察讲学,

他寸步不离地跟着听,

对人家说的话几乎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省林业局的一支绿化队

在晋祠背后的悬瓮山植树,

他主动帮忙扛测绘工具上山,

很快又学会了各种测绘技术

......

成长没有什么秘笈,

不过是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

经过近三年的刻苦钻研,

柴泽俊成了能够独立承担简单施工的

专业文物工作者。

2012年柴泽俊被山西省文物局授予

“文博大家”称号。

从泥瓦匠到文博大家,

柴泽俊为我们树立了

通过后天努力也可以成功的榜样。

3

一言不合就

闯领导办公室

很快,风云诡谲的60年代来了,

空气中弥漫着惴栗之气。

神州大地上的千万古迹像幼稚孩童一样,

不知道怎样的噩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危在旦夕,

但无力,

但沉默。

万荣东岳庙、乔家大院、大同善化寺

被武装部占领了,

里面喂上了牲口;

浑源县圆觉寺内的金代壁画

被抹上水泥做了澡堂蓄水池;

太原崇善寺受到红卫兵冲击,

......

不知道柴泽俊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像

抗战前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样急迫,

但他和梁林一样立马行动了起来。

他闯军区,找政委,

武装部搬走了;

他去找山西省委宣传部,

但圆觉寺的壁画再也见不到了;

他天天去崇善寺想尽办法劝说红卫兵,

终于保住了主体建筑

和寺内珍贵的《大藏经》藏本。

十年动荡,

柴泽俊的日子没有一天是安稳的,

无能为力的感觉每一天都烧灼着他的心。

而且不要忘了他还戴着

“为封建残余保驾”的“帽子”

但自身难保的“泥菩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

(1966年,也就是永乐宫完成搬迁的那年,

柴泽俊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

没想到在太原有90张大字报在等着“欢迎”他)

如今的浑源圆觉寺

眼看着明媚的80年代来了,

柴泽俊还没来得及喘口气,

就又开始了为古建文物奔走呼告的日子。

80年代,

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热潮席卷了全中国。

当时全国就剩三座古城了,

辽宁一座,还有丽江,再就是平遥。

平遥县城准备开辟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城墙需要拆出八个豁口。

“等我们赶到现场,北门已经开始拆毁,

我当时心疼得直跺脚。”

由于当时城墙不被视为文物,

时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的他

也无能为力。

“走投无路”的他直闯当时省委书记王谦的办公室。

“王谦没有责备我,”柴泽俊回忆道,

“他说'平遥古城只能保,不能拆,谁拆追究谁’。”

之后王谦和柴泽俊一起到平遥考察,

古城墙这才保了下来。

“我随时准备接受处分回家,

但文物不能不保。

文物古建是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见证,

不可再生,也不能被篡改。

如果不爱惜'旧物’,就等于割断历史。”

为了摸清家底,

柴泽俊花了20年时间考察山西的古建筑,

他每考察一处古建筑,

都要测量绘图、勘察记录,

收集碑刻、题记和文献资料,

记录附属文物,

家中积累了上万张”文物卡片“。

他就是山西文物界的活字典。

文物保护是一条无穷无尽的道路,

经过文革,经过城市建设热潮,

还有无数挑战与困难接踵而至。

但韶华易逝,当年逾古稀、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柴泽俊

谈及山西文物保护现状时,

痛心疾首但无能为力。他认为:

修缮资金短缺并不是文物保护工作难的主要原因,

根本在于政府对文物古建保护认识的匮乏

和重视程度不够。

不排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不受党委和政府的重视,

要想真正保下来太难了!

每年看每年坏,心疼也没办法。

4

日本的老师

历史上日本曾嘲笑中国

想看唐代建筑只能来日本。

梁林夫妇推翻了这一论断

(发现佛光寺)。

外国学者还把中国古建筑纳入日本支脉。

原因之一大概是日本古建保存较好。

实则在日本,

大修时对已损构件都要拆换,

更新率几乎达到三分之一,

看上去“修旧如新”。

日本的单体建筑若非与整体环境协调

单拿出来并没有中国的好看

梁思成先生说“整旧如旧”是比较理想的修缮原则,

柴泽俊十分拥趸这一理念。

1985年柴泽俊来到朔州崇福寺

看到弥陀殿残损严重,

决定予以落架大修。

从1987年开始,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

到1991年全部竣工,

原有构件保存率在92%

在整个抢修过程中,

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

如旧构件劈裂了就把鱼鳔灌进去,

把它粘接起来,再用铁箍将其箍住。

在柴泽俊眼中,

一座古建筑由成千上万个构件组成,

每个构件都有文物价值,

构件更换越多,

建筑的文物价值就越低。

通过践行这些理念,

不仅将更加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呈现给世人,

也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崇福寺弥陀殿老照片

如今的崇福寺弥陀殿

很多人在游览柴泽俊主持修缮的古建筑时

都会问:修过吗?

他们的疑惑正是古建修缮的最高境界。

柴老打趣道:你把一个老头硬打扮成小伙子,

能好看吗?

著名建筑学家傅熹年先生在考察完

朔州崇福寺和晋祠圣母殿后,

激动地写下了“整旧如旧,老当益壮”的条幅

赠予柴先生,并且说:

“梁公的遗意终于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实现。”

1993年柴泽俊出版了他的专著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报告》,

这是我国文物建筑保护方法

和技术领域的首部著作,

也被日本文物界视为至宝,

并于1995年在日本出版。

柴泽俊在日本

柴泽俊与日本学者在五台山

从柴泽俊开始,

山西古建筑有了魂魄,

山西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有了风骨。

从泥瓦匠到文博大家,

他的一生却始终与清贫寂寞为伴。

当芳华的风尘落定,

他又做回了“泥瓦匠”

为所有国人的精神家园

添砖加瓦,

坚守到生命最后一秒。

山西28027处古建筑,

和14亿中国人,

都欠您一句:

谢谢!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联系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年前,一场世所罕见的“乾坤大挪移”在黄河岸边展开……
缅怀|古建筑学家柴泽俊先生去世,愿守护三晋古建永存
亦文亦物∣今日,山西古建泰斗柴泽俊去世,巅峰之后,再无大家
来山西必看的三十座精美木构古建(二)
山西受损古建筑怎么样了???
寻访山西古建之美——大关帝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