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亥革命与大学教育

辛亥革命与大学教育

智效民

2012年,《新周刊》记者谭山山女士采访了我,下面是涉及辛亥革命与大学教育的内容(有删改)。】

年轻时当过小学、中学教师。多年以后,曾经向学生道歉:当初我当老师的时候,根本不懂什么是教育。我也在公开场合表示:那时候真是误人子弟。

直到50多岁,才出版了《八位大学校长》,算是个人对教育的初步认识。书中写了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罗家伦、竺可桢、任鸿隽胡先骕八人选择他们,无非是以史为鉴,提供一点经验和教训。

说到大学教育,应该从大学历史起。中国古代只有太学,没有大学。从表面上看,“大”比“太”只是少了一点;但是从本质上看,却有天壤之别。

当年的太学,是王培养奴才的;但是源自欧洲的大学,却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所谓才,应该是通过独立思考去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人。现在许多人对于人才的理解只是掌握一种实用技能而已这种偏差的出现,也与教育有关。

通过查阅史料,我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其中规定非教育势力是不能介入大学的。但是南京政府成立后,罗家伦却以党国要员的身份入主清华,并且在学校开始军训。

罗家伦这个人比较复杂,他在“五四”时是北大的学生代表,“五四运动”这一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后来加入国民党,还担任蒋介石的秘书北伐胜利以后,他出任清华校长,并且在学生中实行军训。他规定参加军训时不仅要穿制服,还要早晚点名。无故缺席记小过一次,三次小过合一次大过,三次大过就开除学籍。

为了以身作则,罗家伦和学生一样身穿军服,脚马靴,天天出操。后来成为逻辑学家的沈有鼎,因为不上早操,被记小过八次,眼看就要被开除,正好冬来临,在大家的抵制下早操被取消,他才得以幸免。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张岱年本来已经考入清华,却因为不愿意参加军训,转学去了师大。

我记得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利害与是非”的文章。他说,许多中国人以为只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国家就有救了,其实要想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首先应该培养一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可见他们一直想把中国的大学办成一个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追求真理切磋学问的地方。

遗憾的是,历史留给他们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30而且这中间还爆发了无数内外战争。但就在这么一个恶劣的条件下,中国的大学还是培养出很多人才,其中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师级人物。每念及此,总让我扼腕长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文山倾情演绎丨一个时代的斯文:“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留下了什么?
站在这儿
罗家伦31岁当清华校长
2000多学生没一个考上清北的,张桂梅被某大v质疑,回应尽显格局
国协会员专题报道|清华附中校长韩家鳌
名家小传|罗家伦:需要被“重读”的清华校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