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美食与世界和平

我们每天都在吃饭,却很少思考美食的哲理。我最近发现:将口腹之愉看作人生最大快事的民族,只要不是饥饿着,便几乎总是最爱好和平的。但凡懂得享用美食的人,大概率不会好战,不会动不动就要和人家动武。
 
这个重大发现,如果深入研究下去,应该有潜力获得和平奖诺贝尔。激动之余,我决定今后多写些关于烹饪的东西,以我的微薄之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来关注美食,或许这将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事业。
 
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做出这样的推断:将“吃”看作生存手段而不是生活目的的西方人,是很难真正理解中国人的。看到我们经济上的崛起,他们便在那里大叫“中国威胁”。不能排除这实质上是嫉妒:他们无法忍受当年穷困的大国变得富有,无法忍受失去自己的优越感,他们太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西方人的“心”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腹”,那他们就很难想象我们对和平的热爱以及对战争的憎恶。我观察到,周围只有那些戴着手串失去了味觉的老男人,才会起劲地在那里指点江山鼓吹战争。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年轻人其实更喜欢在网红火锅店里热血沸腾。
 
中原的历史,一直都是热爱美食与和平的大国不断被蛮夷侵略的历史。所谓的亡国,总是意味着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打败。马背上的民族茹毛饮血,是没有什么烹饪可言的。中原人尤其是南方人北征,吃得越来越糟糕,越打就越想念家乡,体力和战斗力都越来越差。相比之下,北方民族入侵中原,越往南走就会越兴奋。不过,一旦他们占领中原,很快就会被同化,因为他们的胃被彻底征服了。
 
谈到中国的威胁,西方人有时候会拿南海问题大做文章。在我看来,这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出海捕捞,最早发现了那些遥远的岛屿,在上面歇脚、晒网、晾鱼虾。我们看重的只是海鲜,对东南亚国家的领土,毫无兴趣。
 
回看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东非和红海。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没有占领一寸土地,而总是浩浩荡荡地原路返回。事实上,我们古人远征的目的,一是“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二是寻找些奇珍异香,回来做出更有滋味的饭菜。找来找去,郑和发现西洋人的饮食乏善可陈,自己船上带的酱油也不够了,于是便赶紧打道回府。
 
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很大贡献。造纸和印刷技术,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而火药和指南针又让西方后来拥有了坚船利炮。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没有把酱油传给他们。大豆发源于中国,而酱油是中餐的精髓。如果郑和能大方一些,分享些酱油给西方人去体会中餐的妙处,也许历史会改写,后来的世界会太平许多。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改不掉的是中国胃。所谓落叶归根,无非是年纪大了,还想找回童年的味道。我在英国住过七八年,每当想起这七八年里错过的美味,总觉是生命中难以弥补的缺失。
 
再看历史上的英国人,东征西讨,占领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几百年前,他们本土的人会毫无犹豫地离开家乡,到美洲、澳洲、新西兰开疆辟土。那时交通不便,一去便很难再返故土,但为什么他们还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呢?显然,这是因为英国实在没有好吃的东西令人留恋。直到现在,英国人能说出口的特色饮食,只有炸鱼和薯条,另外就是甜品中的约克郡布丁。盎格鲁-撒克逊人骨子里的好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在美食方面的不求上进和对味觉的严重不敏感。
 
如今伦敦成为国际大都市,英国人也开始一本正经地谈论起美食。如果你问他们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烹饪,他们会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喱。其实,咖喱来自于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英国人自己在饮食方面缺乏创造力,干脆不无自嘲地将咖喱当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论怎么说,这已经是进步。如今英国人对世界事务的热心已大大减少,这是因为他们开始懂得享受美食,并开始理解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
 
从印度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用美食征服了旧日殖民者的胃,从而也提高了自己与英国社会的融合。如今内阁中已有多名印度裔大臣,将来很可能选出印度裔首相。可见,美食绝对是一种软实力。相比之下,近年移民英国的华人依然喜欢打价格战,满大街都搞那种十镑钱随便吃的自助快餐,以至于中餐质量越来越低。靠粗制滥造和便宜,中餐很难对英国饮食文化形成影响,与此相应的则是华裔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边缘化。
 
有人当然会说,法国有美食啊,为什么他们当年也会到处侵略并拥有那么多殖民地?事实上,法国大革命之前,只有贵族能吃好,而老百姓是吃不饱肚子的。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内特看到凡尔赛宫外有众多饥民抗议,便问这是咋回事。随从说,他们吃不上面包。安托内特说:他们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呢?这让我想起某位皇帝说的“何不食肉糜”。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路易十六和皇后很快就被民众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电影《美味奇缘》开头就说,十八世纪,法国还根本没有餐饮这个行业。那个时候的法国人,恰恰最是好战,到处打仗。此后,法兰西建立共和,美食家布里拉特-萨瓦伦(Brillat-Savarin)等人将美食理念广泛传播,中产阶级越来越能追求享受。从此法国便逐渐退出与英德争霸的舞台,滑铁卢之后,每次打仗,都恨不得第一时间投降缴枪。
 
西班牙人也曾经是好战的,他们的无敌舰队曾经所向披靡,他们也最早发现并占领了美洲大片土地。但也正是对美洲的殖民,使得他们接触到玉米、辣椒、西红柿、土豆等作物及各种香料。受墨西哥饮食文化的影响,西班牙人餐桌上的菜肴丰富起来。布里拉特-萨瓦伦有句名言:“发现一款新菜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超过发现一颗新的星球。”西班牙人学会享受美食之后,便不再有动力去打仗,任凭殖民地独立,或者干脆将殖民地转让给狡猾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烹饪艺术的多样性缘于不同地域主食的差异。全球最古老的烹饪有三大体系,即中餐、墨西哥风味和西亚美食,代表着最古老的农业文明。大米起源于中国,此后传遍东南亚和印度;玉米起源于美索亚美利加,即今天的墨西哥;而小麦则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今天的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大米、小麦和玉米都属于淀粉类食物,如果要想咽下米饭、馒头或玉米饼子,都需要伴有含盐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下饭菜”。
 
墨西哥的辣椒、印度的咖喱、以及中国的酱油之类,都主要用于烹制下饭菜。相比之下,欧洲诸国都是以肉食为主,从来没有下饭菜这个说法。因此,在漫长的文明过程中,这些以肉食为主的国家在烹饪方面相对长期落后,而需要下饭菜的民族才能创造出最好的美食。
 
我们不难发现,以淀粉类食品为主的民族对下饭菜的重视,推动了烹饪的进步,而这些懂得烹饪的民族往往变得比较温顺;与此同时,以肉类为主的民族,在烹饪方面的水平实在马虎,这样的民族会更加好斗,更具侵略性。
 
如今日本料理风行,并不见得是因为美味,而是因为鱼类的稀缺以及现代人对健康长寿的病态痴迷。其实,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的主要饮食还是白米饭、咸菜和生腌的鱼虾之类。他们在美食方面的最大进步,开始于二战结束之后,被美国人打得心服口服,转而从军国主义崇拜,改为追求生活品质。日本人做事很认真,做饭非常讲究。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来自日本的武力威胁,会随着他们在美食方面品味的提高而大大减弱。
 
总之,和热爱美食、懂得吃的民族交往,挨打的可能性会小很多。爱美食的人,往往会更爱和平;如果人人爱美食,这个世界肯定会太平很多。
 
农业技术的进步,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吃饱在全球范围内几乎都不再是问题,人们越来越讲究如何吃好。互联网的普及,则带来美食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热爱烹饪的人越来越多,美食节目主持人或美食博主广受欢迎,成为明星人物。正因如此,我对世界的未来保持乐观。
 
烹饪将世界连接到一起。如果这个积极趋势可以持续下去,那么世界和平以及人类大同都是可以期待的。只是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饮食实在粗糙,人民和统治者都不懂享受口福。布里拉特-萨瓦伦说:“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他们吃什么。”无缘美食、没有品味的民族,无法学会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们往往喜欢打仗,热衷于穷兵黩武,对和平威胁很大,等待他们自己的注定是悲惨的结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美食方面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
 

2022.3.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方美食,中餐烹饪技法指南(1)
海上名厨|改良了60年前的秘制酱汁,上海主厨的这道熏鱼还是保留了老上海韵味
如何炒出一盘有镬气的干炒牛河?简单2步教会你~
中餐申遗究竟难在哪儿
中餐申遗连败9年 网友:烤鸭醋鱼小笼包不好吃
舌尖上的中国菜征服英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