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行合一

学术界,关于“知行合一”的解释,可谓有无数个版本,有各类专家学者,争相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然而,万变都不该离其宗,所有的解释,都离不开经典本身。否则,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以经解经”,或许才是对经典最大的尊重,才不至于曲解原创者的本意。

阳明先生在解释他的”知行合一“理论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也即是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是行的一部分,而行也是知的一部分,知中有行,行中亦有知。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更是和谐统一的。光知道而不去行动,那也不是真得知道,你一旦行动了,也便是真正的知道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知本身就是行,它可能不是认知的“知”,也不是指某种人生的大道理的“知”。知既是行,行即是知。

譬如,一个人想要看书学习,然而一番开书,脑海中立马就会浮现出游戏的诱惑。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的“行”:一是凭借着自身超强的意志力,克服游戏的干扰与诱惑,抛开杂念,继续认真看书学习;二是把书本朝边上一丢,拿起手机先玩几把游戏再说,凡事不往心里放,开心一会是一会;三是继续一边看书,一边心里想着游戏,可想而知,此时的他,看书犹如过眼云烟,压根儿就不大可能看到心里去,而游戏只能想想,最终也没有玩成......

当他选择了第一种“行”,他是真正懂得读书学习对自己的将来有益,所以才会坚定不移地继续读书学习。第二种的“行”,当他一拿起书本,内心顿时就会产生焦虑与烦躁感,而这种焦虑与烦躁可以通过游戏来缓解,于是就选择了玩游戏的“行”。第三种的行为虽然也是“行”,但他是建立在巨大的精神内耗的基础之上的。

你确定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事什么,然后跟随自己的内心从一而终,认真践行,这就叫真正的知行合一。而不是被自己脑海中各种各样的念头以及噪音所牵引着、挂碍着,从而将你带入两难且挣扎的境地之中,进而给你制造出巨大的精神内耗,使你不能放松,不得自在。

阳明先生主张,要在事上练,事上练最大的作用就是,你在行的过程中也可以塑造你的“知”,影响你的“知”,乃至改变你的“知”。

还是举上面那个读书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起初,当你刚要读书的时候,就觉得烦躁不安,觉得玩游戏便能缓解自身的烦躁。于是,就开始玩游戏了。

当你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对,想要通过自身的意志力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你选择了另外一种的“行”来试着磨炼一下自己。

当你一拿到书想要阅读的时候,便产生了焦虑,当你觉得玩游戏可以消解这种焦虑的时候,你选择了忍一忍短时间内不玩游戏,再接着忍一忍更长的时间不玩游戏。最后,你发现长时间不玩游戏,甚至最后干脆再也不玩游戏,也不过如此,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影响,焦虑同样也得到了消解。

在事上练,等于让自己的认知体系有了一个巨大的升级,你甚至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改变并驾驭你的认知体系。

于是,玩游戏便不再是你读书路上的“绊脚石”,你也便顺利地迈过了玩游戏的这道坎儿。你也因此有了新的知,有了新的行,有了新的知行合一。你也不再是过去的自己,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自己,一个令自己喜欢的自己,一个没有巨大内耗的自己,一个崭新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不是过得不好,而是格局太小
反内耗的100种方法
如果你感到焦虑、迷茫,强烈建议你试试这个小技巧!
一个人觉醒的迹象:远离内耗(深度)
写给很累的你:停止精神内耗,做有价值的事
写给很累的你:停止内耗,做有价值的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