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书法家与汉简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甘肃一些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如张邦彦、魏振皆、秦明智、赵正(黎泉)、徐祖蕃等都相继投入简牍书法的研究与摹习,特别是赵正先生,近30年来相继出版了《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汉简书法论集》等专著,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汉简书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甘肃是汉简大省


        自20世纪初以来,甘肃境内先后出土了从战国到魏晋四五百年间数以万计的各类简牍,其中两汉简牍共有5万多枚。主要包括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四部分。

甘肃简牍所反映的书体,除少量的小篆、古隶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古隶演变而来汉隶、章草、今草、行书、楷书以及各种在变中的过渡性书体,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书体孕育、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两汉时期汉字书体的海洋和民间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

        甘肃汉简中具有特色的书法墨迹有隶书和草书。

        汉代是隶变完成时期,甘肃汉简可谓最全面、最翔实地反映了隶变的过程。居延汉简中的《甲渠侯官名籍简》,是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墨迹,字形趋扁,汉隶的结体、用笔已然成熟;《相宝剑刀册》为西汉末王莽时的墨迹,最大特点是字形横扁,十分匀整,似有意追摹官方文书风格,恰切地反映了王莽尊孔重儒、标榜正统的政治思想与书法思想的一致性;而《建世二年简》是稍掺行意的汉隶例证,尤其是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长垂,显示出王莽末年农民起义军赤眉政权横扫腐恶、直指“常安”的气概。简牍汉隶发展到东汉时不仅完全成熟,而且更是质朴生动,风格多样,或杂有草意,或掺以行笔,多朴拙、自然,用笔率气,线条奔放,极大地表现出甘肃先民的书法天籁精神。

          草书类    分为章草和今草两个大类。章草到西汉中晚期已然形成,主要特征是用隶之笔法,却破了隶书法度,结体得到了很大的简化;笔画存有波磔但十分简省,书写自由节奏感强,线条质朴凝练;章法上字字独立,大小不拘,极少连绵。如居延简中的《甲渠鄣侯谊简》、《误死马驹册》、《致尉曹吏书》,敦煌汉简中的《王骏幕府奏书稿档案》、《凤报某人书》,武威汉简中的《药简》等,可谓多彩多姿,各具特色。今草也是在隶变过程中产生于民间的书体。东汉早中期的今草,往往还杂有章、行气息,并非现今观念中的今草形态,如居延汉简中的《邮书记录》,线条厚重饱满,笔意浓烈,贯气亦足,真实地反映出东汉早中期今草创变过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基本风貌。今草的真正形成和成熟是在东汉晚期,即到“草圣”张芝时才“映日荷花别样红”,传其所书的《冠军帖》等可证可鉴。而东汉中期的草书居延汉简中的《永元兵器簿》,以介于今、章、行、汉隶以至楷书之间,又以今草为主流特征的形态,展现了一种艺术美感的模糊性和创作、欣赏的最大自由,其不规定性和可塑性恰恰就是它的艺术容量和生命力所在。

         还有就是行书类。行书的书体无定制,书体形成和发展成熟是在东汉晚期完成的。甘肃汉简中早期的行书墨迹,多是含有草、汉隶笔意的一些“大象无形”的形态,可以敦煌汉简《广武侯长公牍》和武威汉简《医方》为代表,其次还有居延简中的《燧座病情簿》、《卅井塞尉檄文》等;而东汉晚期的简牍行书,汉隶意味已几近消失,线条内敛,率意自然,显然已走向成熟,如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汉简《玉门官燧次行》等。

另外还有小篆类古隶类和楷书类。

甘肃书法家与汉简

甘肃汉简是构成汉代甘肃书法,也是汉代中国书法的一个重大板块,是学习汉代书法和研究中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宝鉴。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甘肃一些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如张邦彦、魏振皆、秦明智、赵正(黎泉)徐祖蕃等都相继投入简牍书法的研究与摹习,特别是赵正先生,近30年来相继出版了《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汉简书法论集》等专著,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汉简书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张邦彦

张邦彦(1914——1988)先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蜚声陇上的书法大家。早在60年代初期先生就已融碑帖、章草和汉简于一炉,首倡汉简书风,自成一家,独步西北书坛,并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深受专业人士及大众的好评和喜爱。其风格独具的汉简书风对当代书法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及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1958年武威发现轰动国内外的《仪礼》《王杖诏书》等汉简,先生是参加这批重要简牍的释文、编次、临摹、校勘等研究整理与出版工作的重要一员,并偕同陈梦家(考古专家、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乐夫(考古专家、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冯国瑞(石窟研究专家、学者、梁启超弟子)诸先生工作四年,临写简牍五百多枚。1964年,张邦彦应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之邀,临摹《武威汉简》一千多枚,笔墨高古、神采俱臻,与原简不失分毫,功底深邃蕴厚,至今尚无出其右者,甚得同道推崇,至今作为藏品。1978年,张邦彦先生在参加甘肃省图书馆古籍及特藏书整理工作中,他首次破译了日本人以狂草书写的《敦煌闲话》手抄古本卷书等重要史料。1980年,他又以高龄病体应邀参加了中国历史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居延新简》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参与的简牍校勘、释文和临摹等重要工作具有国内第一流专业水平。1981年,先生临摹《甘谷汉简》并订正和修改了原来误释的文字,还做了补释《武威医简》中缺字和疑难辨认的文字。1986年,天水市北道区(现麦积区)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秦竹简数百枚,先生应邀偕同任步云、何双全对这批弥足珍贵的秦简进行了整理、校释工作。先生尤其在释译古简草书文字上,解决了许多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的疑难课题,成为全国简牍文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骨干。先生尤其在释译古简草书文字上,独步超群,有真知灼见,解决了许多汉简、秦简中的辨识难题,是我省简牍研究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骨干。

张邦彦以深厚的传统学养,睿智而前瞻的眼光,不让古人的勇气和魄力,首创汉简书风,在偏僻的西北一隅盛开出一朵风格独具的艺苑奇葩,丰富和绵延了中国书法史中独具魅力的一章,实为我陇上书坛之骄傲。

徐祖蕃


徐祖蕃(1935—2013),字椒升,号务本,1935年10月生于北平,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人。甘肃省著名的文博专家和书法家。

 在书法艺术实践中,徐祖蕃凭借自己深厚丰富的文化功底和艺术造诣,将汉简和敦煌写经两种书法的笔意自然糅为一体,创立了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其榜书大字雄健肆放中不失清润秀逸,结体端庄又富于韵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徐祖蕃潜心著述,出版有《汉简书法选武威汉简专辑》,与友人合出有《敦煌遗书书法选》、《淳化阁帖选》、《肃府本淳化阁(上、下册)》。对汉简体和敦煌写经体的成因及其书法艺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十六国、北朝写经体的分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赵  正

赵正(1937——2006),笔名黎泉,1937年生,甘肃省山丹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曾就职于甘肃省博物馆,任副馆长,后调至甘肃画院任副院长、院长及甘肃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甘肃省书协名誉主席,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甘肃书写汉简书法(世人称为简书)的领军人物。他的隶属揉进了汉简(简牍)的笔意和隶书、魏碑的法度。形成了独特的碑石性和装饰性的简书风格,享誉中国书坛,独占一席之地,被有些专家誉为西部书家第一人。

赵正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多年来潜心于汉简书法理论的研究和艺术实践,成绩卓著。其主要著述有《西北汉简书艺略论》、《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汉简书法论集》、《王了望书法研究》、《砚耕集》,论文《中国书法二千年与当代二十年》获全国第六届书法学术研讨会二等奖(2004年)和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等。书法作品曾入选一至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以及中国书协主办的出国展览等重大展览,并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展出,书法作品收入《中国书法百家作品集》、《中国书法大典》CD—ROM光盘等,有大量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收藏。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被授予“中国书法荣誉奖”。


   

扫二维码

谢谢关注

流沙缀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邦彦与汉简
简牍书法《甘肃武威汉简》
汉代墨迹——木简 - 秋心斋书画网 - 秋心斋书画网, 汪维成
谈甘肃代表简牍的书风特征和艺术学习
中国书法简牍系列——甘肃武威汉简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