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必备]爱鸟周!常见爱鸟词典

三 二 | 影 像


让你我一起支持原创!

原创的创意!原创的视角!原创的观点!原创影像的传播!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F32',加入我们,给你一手的好看!

本组图片数据量较大,请尽量使用WIFI环境观看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主办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协办单位:四川科技馆 四川省动物学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服务中心

四川省民族科普工作队 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 成都动物园

承办单位:鸟网四川版 西昌爱鸟协会

协作单位:iF32影像工作室 绵阳市爱鸟协会 德阳市观鸟爱鸟志愿者协会 城名尼康摄影俱乐部 尼康迪比特摄影俱乐部 成都联艺科技有限公司 百诺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成都俱乐部 成都金顶尖科技信息产品有限公司 成都唯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成都鑫吉数码EPSON微喷中心

(图片来自2015《爱鸟周》四川鸟类科普图片展)


朱鹮

摄影:廖国庆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扩大,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树上。

紫水鸡

摄影:冉速中

紫水鸡(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中型涉禽,共有13个亚种。栖息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性温顺而胆小,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白天躲藏在芦苇丛中。活动时声音较为嘈杂,频繁地发出‘咯、咯’声和‘哼哼’声。不善飞翔,一般很少飞行,亦很少游泳。

中华秋沙鸭


摄影:谢功福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通常,中华秋沙鸭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在迁徙前才集成大的群体。它们很少鸣叫,不像绿头鸭和斑嘴鸭那样喧闹。它们的身体具有更好的流线型结构,因此飞行速度要比其他鸭科动物迅速。

原鸡

摄影:夏震宇


原鸡(学名:Gallus gallus)个体寻常略大,是家鸡的野生祖先。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次大陆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引种至其他地区。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3-5只或6-7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中的大群。性机警而胆小,看见人或听见声响便迅速钻入林中或灌丛中逃跑,危急时也振翅飞翔,每次飞行数十米至上百米远,落地后又继续潜逃。晚上栖息于树上。

中华仙鹟

摄影:夏震宇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glaucicomans为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见于华中及西南;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 高可至海拔2000米。香港及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
叫声:粗哑的chek 叫声。鸣声为甜美的高颤音ciccy, ciccy, ciccy, ciccy, see。
习性:喜开阔森林,从近地面处捕食。

注:有著者根据色彩及叫声的不同而把亚种glaucicomans单作一个种类, 称为中华仙鹟(Chinese Flycatcher)。

血雉

摄影:帅良壁

血雉(学名:Ithaginis cruentus),别名血鸡、松花鸡,血雉的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故称血雉。其别名甚多,各地皆异。在甘肃,因其胸侧和翅上覆羽沾绿,被称为“绿鸡”;因其羽毛形似柳叶,且沾绿,又称为“柳鸡”;因其主要栖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又称为“松鸡子”;又因其脚红色,称“红脚鸡”者最为普遍。主要分布于中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西部和西南部留鸟。

鸬鹚

摄影:李冰


鸬鹚,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鸟类。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栗臀鳾

摄影:冉速中


栗臀鳾是小型鸣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分布于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栖息于松树林,落羽杉和其他针叶树。主要食物是昆虫和松树种子。

金眶鸻

摄影:曲意兴


金眶鸻(学名:Charadrius dubius)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单个或成对活动,活动时行走速度甚快,常边走边觅食,并伴随着一种单调而细弱的叫声。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离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


栗喉蜂虎

摄影:曲大成


栗喉蜂虎(学名:Merops philippinus)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有热带鸟类羽毛艳丽的特征: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主要食物,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只有云南的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和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

鹮嘴鹬

摄影:许明

(学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体长40厘米,是一种灰、黑及白色鹬。识别特征为腿及嘴红色,嘴长且下弯。一道黑白色的横带将灰色的上胸与其白色的下部隔开。翼下白色,翼上中心具大片白色斑。幼鸟上体具皮黄色鳞状纹,黑色斑纹不甚清楚,腿及嘴近粉色。栖于海拔1700~4400米间多石头、流速快的河流。炫耀时姿势下蹲,头前伸,黑色顶冠的后部耸起。主要食蠕虫、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小鱼、虾、软体动物。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3~4枚,雌雄轮流孵卵。 分布于中国、中亚,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至印度阿萨姆。

黄苇鳽

摄影:李克谦


黄苇鳽(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卵白色稍沾淡绿,卵圆形。育雏期14-15天。

红腹锦鸡

摄影:廖国庆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cm。尾特长,约38-42cm。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红翅凤头鹃

摄影:廖国庆


红翅凤头鹃(拉丁名:Clamator coromandus)该鸟全长约38厘米,为鹃形目,杜鹃科鸟类,该物种模式产地印度科罗曼德尔,俗称冠郭公。顶冠及凤头黑色,具显眼的直立凤头,背及尾黑色而带蓝色光泽,翅栗红色,喉及胸橙褐色,颈圈白色,腹部近白。虹膜淡红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黄色,嘴角肉红色,脚铅褐色。幼鸟上体褐色,具棕色端缘,下体白色。一般栖息于林木较多但开阔的山坡、山脚或平原。繁殖于印度、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迁徙至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台湾为迷鸟。4月初开始迁来,8月末开始迁走。种群数量较普遍,在森林保护中意义甚大。

红腹滨鹬

摄影:贺小平


红腹滨鹬是鹬科、滨鹬属动物。中等体型(24厘米)、低矮而腿短的偏灰色滨鹬。深色的嘴短且厚,具浅色眉纹。上体灰色,略具鳞状斑;下体近白,颈、胸及两胁淡皮黄色。冬季少量在台湾。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中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

鹪鹩

摄影:吴建军


鹪鹩是一类小型、短胖、十分活跃的鸟。鹪鹩颜色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块。它们的翅膀短而圆,尾巴短而翘。大部分身长为4至6英寸(10~15厘米)。它们几乎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在现在已知的350种物种和亚物种当中,有320种是新大陆的原生物种,主要是在热带地区。大约有50种生活在北美洲,有些甚至生活在阿拉斯加。

黑颈鸊鷉

摄影:李军



黑颈鸊鷉(pìtī)(学名:Podiceps nigricollis)为鸊鷉目鸊鷉科下的一种中型水鸟, 分布于美洲地区和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喜欢成群在淡水或咸水上繁殖,冬季结群于湖泊及沿海。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5~8月,营浮巢,每窝产卵4~6枚。和其他鸊鷉一样,游泳时,黑颈鸊鷉亲鸟有时会将雏鸟放到背部。在中国数量稀少,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翅鸢

摄影:夏震宇


黑翅鸢(学名:Elanus caeruleus)是隼形目鹰科的一种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悬停的绝技更是鹰科中独一无二。特征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红眼睛,腿部黄色。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等方式,并不时地将两个翅膀向上举成“V”字形进行滑翔,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突然直扑而下。一般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黄昏进行。

褐头鹪莺

摄影:袁庆德


褐头鹪莺(学名:Prinia subflava)是田园间常见的一种鸟类,分布极广,纯以虫为食,对人类带来不少益处。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亦见成小群。主要以甲虫、蚂蚁等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弯嘴滨鹬

摄影:廖荣华


弯嘴滨鹬(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是丘鹬科滨鹬属的一种鸟类动物,体型略小、腰部白色明显、嘴长而下弯。上体大部灰色几无纵纹;下体白;眉纹、翼上横纹及尾上覆羽的横斑均白。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越冬至非洲、中东、印度次大陆及澳大利亚。栖于沿海滩涂及近海的稻田和鱼塘。通常与其他滨鹬及鹬类混群。

戴胜

摄影:何亚非


戴胜(学名:Upupa epops)是佛法僧目鸟类的一种。

戴胜科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佛法僧目中的一个科。其下只有一属两种,即戴胜 、大戴胜,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在2008年,有15万以色列人参加了“国鸟”评选投票,选出戴胜为以色列国鸟,而此结果由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于2008年5月29日宣布。但在犹太教传统中,此鸟是不洁之物

高原山鹑

摄影:李剑云


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高山苔原高原和亚高山矮树丛和灌丛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较常见留鸟。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多以10-15只鸟为群活动。多可达30多只,不喜飞行,善于奔跑,在地上和灌丛中奔跑迅速,即使在受惊时也不起飞,而是在地上疾速奔跑逃窜,边叫很快分散,在跑的过种中,有时还停留观望,被驱赶时多三三两两散开向山下跑至安全处。

白骨顶鸡

摄影:谢功福


白骨顶鸡(学名:Fulica atra)属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非和澳大利亚,从欧洲挪威和瑞典南部、芬兰及俄罗斯北部的乌拉尔地区、向南至葡萄牙亚速尔群岛、西班牙、地中海地区、非洲西北部和埃及,向东至俄罗斯勒拿河及乌苏里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南到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巴勒斯坦、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其塔斯马尼亚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白骨顶,冬季迁到埃及、撒哈拉、苏丹、阿拉伯及中南半岛越冬。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

反嘴鹬

摄影:皇舰


摄影:段红雁


反嘴鹬是一种腿特别长的涉水鸟。东西两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湿地和靠近海湾碱性的湖里。它在沼泽中行走,嘴晃动镰刀一样向上弯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虫、小鱼、贝类和两栖动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上体白色部分大多缀有暗褐色、灰褐色或皮黄色斑点和羽缘。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细长,显著地向上翘。脚蓝灰色,少数个体呈粉红色或橙色。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外。

丹顶鹤

摄影:陶继勇


摄影:李文明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彼此仍按家族群分散栖息,天特别冷时则靠得很近。

董鸡

摄影:刘晓东



董鸡(学名:Gallicrex cinerea)为秧鸡科董鸡属的鸟类。中型涉禽。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亚洲、中国大陆及台湾;越冬于日本、马来半岛、婆罗洲、爪哇、苏拉威西及小巽他群岛。雄鸟头顶有像鸡冠样的红色额甲,其后端突起游离呈尖形,全体灰黑色,下体较浅。雌鸟体较小,额甲不突起,上体灰褐色。非繁殖期雄鸟的羽色与雌鸟相同。栖息于芦苇沼泽,灌水的稻田或甘蔗田,湖边草丛和多水草的沟渠。多在晨昏活动,阴天时可整天活动。站立姿势挺拔;飞行时颈部伸直,平时很少起飞,善于涉水行走和游泳,雄鸟行走时尾翘起,头前后点动。

大麻鳽

摄影:冉亨军

大麻鳽(学名:Botaurus stellaris)属大型鹭类,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大麻鳽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赤颈鸭

摄影:曲意兴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属中型鸭类,个体较家鸭小,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中。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和西北部、埃及北部、中南半岛。偶见于格陵兰、北美、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或沼泽地上觅食眼子菜、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

橙腹叶鹎

摄影:窦希伟

橙腹叶鹎,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鸫科,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

斑纹鸟

摄影:何亚非

斑纹鸟全长约100mm,雌雄鸟同色。上体褐色,羽轴白色而形成纵纹,喉红褐色,腰、尾覆羽灰褐色,并具浅棕色羽端。下体淡棕白色,胸及两肋布满褐色鳞状斑,有的亚种鳞状斑模糊。分布在长江以南以四川、云南、海南、台湾。国外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常结小群在热带森林的林冠层活动。个体间相互联系时发出“滴、滴”的柔和叫声。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一鸟被网捕获,其余的鸟会在附近徘徊盘旋,企图搭救同伴,结果往往是整群鸟都被捕捉。

橙翅噪鹛

摄影:林小虎

橙翅噪鹛,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400m的山地和高原森林与灌丛中,在西藏地区甚至分布到海拔4200m的山地灌丛间,也栖息于林缘疏林灌丛、竹灌丛、农田和溪边等开阔地区的柳灌丛、忍冬灌丛、杜鹃灌丛和方枝柏灌丛中。有时亦见在林下地上落叶层间活动和觅食,并不断发出’古儿、古儿’的叫声,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频繁,叫声响亮动听。受惊后或快速落入灌丛深处,或从一灌丛飞向另一灌丛,一般不远飞。

白眼潜鸭

摄影:许明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属中型潜鸭,个体比红头潜鸭小,和凤头潜鸭差不多。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白眼潜鸭是古北界南部典型的淡水潜鸭,极善潜水,但在水下停留时间不长。常在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水面活动,并潜伏于其中。性胆小而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仅在繁殖后的换羽期和迁徙期才集成较大的群。

白腰杓鹬

摄影:詹文滨

白腰杓鹬(学名:Numenius arquata)是鹬科杓鹬属的鸟类,栖息于森林和平原中的湖泊、河流岸边和附近的沼泽地带、草地以及农田地带,也出现于海滨、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湿地,特别是冬季。常成小群活动。性机警,活动时步履缓慢稳重,并不时地抬头四处观望,发现危险,立刻飞走,并伴随一声‘go-ee’的鸣叫。飞行有力,两翅扇动缓慢。 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啄食小鱼和蛙。常边走边将长而向下弯曲的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

白寿带
摄影:罗长林

白寿带是一种小鸟,野外看起来,其身体部分好像还没有常见的白头翁大。在树林里飞翔起来矫若游龙,优雅美好。因与鹊科鸟类同样有长尾,所以在古代被视为与鹊同科。寿带鸟有栗色与白色两种,一般品种雌雄同为栗色;另外少数品种是雄鸟长尾而白色,雌鸟与亚成鸟是栗色而短尾。白色的寿带鸟极少见,因此白寿带历来都属于很珍稀的鸟儿。并且,历来在绘画上常常会产生体型混淆与配色错误的情形。

八哥

摄影:王贵华



摄影:何亚非

八哥,国内常指中国南方常见鸟种黑八哥。共有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栖居平原的村落、田园和山林边缘,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混群栖息。

野生八哥食性杂,往往追随农民和耕牛后边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虫、蠕虫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蝇和壁虱,也捕食像蝗虫、金龟、蝼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数是各种植物及杂草种子,以及榕果、蔬菜茎叶。

白眉雀鹛

摄影:曲大成

白眉雀鹛(学名:Alcippe vinipectus)为鹟科雀鹛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四川等地。性活泼,结群栖于海拔2000~3700米亚高山森林的多荆棘栎树灌丛及林下植被。

白腹短翅鸲

摄影:李剑云

鸟名,为鹟科,短翅鸲属。 低chuck声。告警叫声似歌鸲的tsiep tsiep tk tk或tck-tck sie。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三声哨音he did so,中间音较高而拖长,最末音仅半调。于夏季的晨昏及有月光的夜晚鸣唱。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缅甸、印度支那北部至中国中部;越冬于缅甸东部及泰国西北部。

长栖于浓密灌丛或在近地面活动,不易被激起,仅在栖处鸣叫且尾立起并扇开时可见到,甚喜叫。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iF32',加入我们,给你一手原创的好看!

iF32探索摄影团,2015年全新起航

我们就要探索未知目的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鸟鸣叫 看鸟嘻闹 亲亲自然 和谐世界真美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鹮
最全大兴安岭的鸟,值得收藏!
独辟蹊径,要颜值有颜值,要身姿有身姿
杜鹃、大鸨和秧鸡等10种/李鹏琪/湖北鸟类资源009/20200917
鸟类图片鸟名及简解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