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黑芝麻胡同小学记忆拾零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郭沫若作词的老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清晨我们从各自的家门走出来汇入胡同,行进中,队伍在一点点地壮大,到了校门口已变成一支长长的队伍。一整天我们都在校园里耳鬓厮磨,一起读书一起听课一起在操场上疯跑。放学了,我们又在同学家里聚齐,上小组,做作业,聊天,玩耍。曲里拐弯的小胡同,宽阔敞亮的大胡同,到处都有我们行走过的足迹。这些事情发生在昨天,怎么一下子又浮现在今天,因为我们的同学又聚在了一起,回忆回忆……使我们又变成了同学少年。

以上是我写在2017年9月我们黑芝麻胡同小学同学建群之际的一段话。往事如烟亦真亦幻,六年级虽有一小本残缺不全的日记,但多数都被激昂空洞的红色语言占领着,凭着星星点点的记忆还是想把那段小学生活记录一下。

一、入学印象


1964年,我上了黑芝麻胡同小学。那时规定7岁上学,我9月底生人,只差20几天就晚上了一年学,那时我家住在鼓楼东大街106号,妈妈带我去钟楼湾小学去报名,人家不要。第二年我家搬到辛寺胡同,那片的孩子入学是黑芝麻胡同小学,于是我有幸上了这个学校,叫现在来说我家住的房子就是学区房了。

刚入学在分校上课,感觉这儿就是一个四合院不像是一个学校,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年纪稍长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头发是曲卷的,面带笑容,她就是我们的启蒙老师王老师。坐在最前排的有个小个子男生长的有点像外国人,同学们都管他叫小外国人儿。我家胡同口有个女同学个子也不高坐在小外国人儿的后面,她说上课时小外国人儿老回头看她,这个女生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也许是因为她长的好看吧。我不习惯那么端坐着,经常是把两条腿伸到座位外面歪着坐着,老师发现了就用脚给我顶回去。记得最初往田字格作业本上写出那些熟悉的阿拉伯数字特别爽,1.2.3字体稍微斜一点填满左半格。

记得好像是上二年级吧,我们搬到了本校上课,那时候觉得学校好大呀,可能是人小吧,几十年过去之后再去学校一看发现学校并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大,尤其是操场北面盖起了教学楼,整个学校都被占满了。记忆中那个时候学校正面有个大操场,印象中操场好大,中间有一个高台儿,上面有个大旗杆子。许多活动都是在那儿举行:开会,传达事情,做广播体操。

二、关于操场上的一些零星记忆。

此图再现了70年代前后黑小的校园,略有出入。

学校每逢六一儿童节,就要发展新的少先队员,选出大队长  中队长  小队长,在大操场上举行仪式,同学们都穿上白汗衫蓝裤子,白球鞋,排着整齐的队伍,大队长拿着少年先锋队队旗两旁站着一男一女做为护旗手,全体队员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革命的英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那一刻心情特别激动,受鼓舞,立志好好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争做三好学生,做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是学姐姚燕同学的回忆。而我的记忆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圆圆的脸儿梳着两条辫子,她身姿挺拔站在旗杆底下喊操声音清脆。广播体操现在开始了,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在她的号令下,同学们抬胳膊伸腿弯腰做起操来。姚燕说你说的那个老师就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辅导员陆萍老师啊!

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红领带改为了红领巾。

刚才我说了,在操场上还经常传达一些重要的事情。一天,也是这样的大集会,同学们个个站的笔直听校领导讲话,那天是个大晴天,一点阴凉儿没有,我站着站着就头发晕眼发花,胃里还一阵阵的翻腾直犯恶心,想着坚持一会儿就结束了,可老师的讲话没完没了,站着站着就倒在了地上,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地上,看到许多同学的腿,似乎掉在了一个深井里。那次母亲带我去了医院,验血后得知我的血色素很低,才7克多,从那以后发现了贫血,吃人参健脾丸,打B12,吃铁片。同学们回忆起来都说那时的我小脸黄白。(没想到大了身体智商都没受啥影响,现在老了倒是越来越皮实了。)

以操场为背景,我想说说军宣队入校。记得有一个高个子的军人,好像是感冒发烧了,天气并不太冷,他却穿着军大衣,敞着怀,在操场上来回走着,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的刚毅潇洒,我感觉他就是传说中的英雄。还有一个小个子军人,个子非常矮,黑黑的,笑眯眯的,在我眼里他就是雷锋。他还送给我了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两个军人多年后居然在学校老照片合影上发现了,看到他们跟我记忆中的人是一模一样的。可叹,那时的眼睛开启了全息拍照,几十年不忘,只可惜那些记忆多是瞬间和片段。

忆苦思甜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经常组织同学们搞忆苦思甜活动。记得操场大旗杆后面有个自来水管子,各班的同学轮流到水龙头底下去洗黄菜叶子,水流哗哗洗掉叶子上的泥污,这个镜头也是印在脑子里。这些菜叶子剁碎和在糠里做成糠菜团子就是忆苦饭了,扎扎约约很难下咽。有一个镜头也是有记忆的,全校的同学面向操场的西墙席地而坐,前面摆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有个老大爷坐在椅子上面给大家讲忆苦思甜报告: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受欺压,…………同学们听的怒火中烧,不时在下面高呼口号: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各排的排干部带头喊着口号,记得自己埋着头挥舞着毛主席语录高呼口号,清脆悦耳。多少年后同学们联系上了,第一次通话,同学说:记得你的嗓音又高又亮。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某些记忆还停留在当年。

操场东边有个高台阶上面有一处建筑物似乎是过去的一个庙?老师说:过去大殿的四周都是水,大殿里停放过死尸。大殿的台子有一米多高,拾阶而上,前面是个空场,北面有一处大殿,那是老师们的备课室,有时候下课了帮助老师拿着教具或者刚收上来的作业本跟着进去才得以看到里边的情景。老师们在里边批改作业,还看到老师铺着蜡纸在钢板上刻字,那时候的考试卷子和宣传材料都是这么刻完字后在油印机上印出来的,看着很过瘾,一张张的白报纸被碾子压过去,然后翻到另外的一边,上面布满了文字。

北京的学校最初多是建在寺庙里,或是达官显贵人家的花园里,黑芝麻胡同小学也不例外。清末京城四大财主之一、荣禄的叔父、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奎俊的宅邸、出生地,位于黑芝麻胡同13号。豪华的宅邸建在七级台阶上,东为花园,西为住宅,共有五进院落。而黑芝麻胡同小学的西校区就在这个东花园内,想当年那里的繁盛时期亭台水榭也是相当美丽的。关于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历史变迁将作为另外一个专题详细介绍。

学校有两排教室,在操场的西北方向,记忆中我们最初是在第一排第一间教室,后来是第二间教室。那时候隔几个学期就会拆班合班一次,记得最后快要毕业的时候全班有60多人吧,课桌挨着课桌教室都快盛不下了。由于几次拆合,多少年后同学们在群里竟然回忆出近百名的小学同学。(文后附录小学同学名单)

教室的前面有单杆、双杠,记得下课后女同学们从教室出来都去抢双杠,抢上去在一侧坐成一排,最多也就坐三、四个人吧,游戏开始了,地下的一个同学从一侧飞跑,上面的同学飞快的起身移到空杠子一侧,动作慢的同学被摸到就算下差chai,被罚下杆去,下面的同学就算赢了,可以坐到杆子上去了。下课尽管只有10分钟,但是同学们抓紧时间玩什么的都有,跳皮筋,拽包,追跑打闹。

记得校园里有几颗枣树,每年秋天枣子熟了的时候都会有人上树拿杆子去打枣儿,枣子噼里叭啦掉在地上,同学们就去捡枣儿,把它们放到脸盆里,然后再分配到各班发给同学们吃,到每一个人手里也就4.5粒吧。因为是在学校分得的枣子,所以觉得十分的珍重,拿手绢包了拿回家去,妹妹比我小一年级也在黑芝麻胡同小学上学,她也会分得几粒枣子拿回家,姐妹俩把枣子放在一起,边吃边玩儿,学校的马牙枣吃起来格外脆甜。

长大成人后,不知为什么经常还会梦到学校,尤其是学校东边最后一排的厕所还有那黑漆漆的教室。梦境是这样的,下了课想去厕所,厕所的门口长满蒿草,多的把门口堵住了,扒开草丛进了厕所,发现一个人没有,昏暗的厕所茅坑很深很宽,下不去脚,吓得自己赶紧往回走,于是被惊醒了。学校的厕所位置太僻静了,应该会有许多神了鬼的故事发生。再有,就是梦到上学了走到教室跟前,发现同学们已经坐在教室里开始上课了,自己迟到了啊!怎么办,进去还是不进去,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赶紧进去随便找个座位坐下,因为自己的座位已经有人坐了。

三、关于小学老师的一些记忆

看照片认老师

这几张黑芝麻胡同小学老师的照片是妹妹同学群里发的然后转发给我的,非常珍贵,一直收藏着。借此发给大家看看,许多老师都叫不出名字了,通过李雯老师、老同学的回忆确认还是不够完整,还好网络功能强大,没准大家在看了此文后有人会认出自己熟悉的老师来。

左上: 老师 宁堃 老师 和尚慧果 李鼎勋 马宝瑞 宁建方

左二 金智民 牟加莲 李静安 王宝惠 周秀英 孙玉淑 老师 老师

左三 毕纯惠 张晚霞 穆颖 王秋圃 王春华 陈嗣音 马纯霞 赵经儒

左四 老师 老师 李宗全 苗春生 周玉华 老师 老师 吕福玲

上左:马纯霞   吕福玲  李宗全   于庆荣  田民基  周秀英

下左:李敏   张淑敏  陆萍
左上:马纯霞 吕福玲 田民基 李宗全
左下:于庆荣 张淑敏 周秀英 李敏 陆萍
背景是校门东侧的两间老房子教室。

下左一校长周秀英 李雯 苗春生 于庆荣

中间 李宗全 周平安,

上左一军宣队大衣哥,右二小战士,

老师在高台阶教室西侧合影

陆萍老师

陆萍老师好像是62一63年来到黑芝麻小学的,梳着长长的辫子,能歌善舞,充滿着青春活力,同学们特别喜欢她,她教音乐,每星期有一节音乐课,轮到陆老师的音乐课,班里个子高的男生,就到老师办公室把风琴搬到自己的教室,上完课再搬回去。大家都很爱上陆老师的音乐课,听她唱歌,看她弹琴,那时我们学会了很多少年儿童歌曲,陆萍老师还是少年先锋队的大队辅导员,组织我们过队日活动。后来文化大革命了,停课闹革命,复课后陆老师又教大家跳忠字舞,还组织了学校文艺宣传队,我们学校的文艺宣传队特别棒,各小学组织互演,比赛,我们学校的宣传队都获奖,当时记得宣传队有张金平  张菊花   张万敏   袁媛   王丽梅  于连仁   曹蕾红 绍玲等同学。张金平是72届的,今年差不多65.66岁了,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前几年上了春晚,跳小苹果,因为他头上有个小辫,被称为春晚辫哥,九九重阳节,他们老年舞蹈队上了央视的节目。(回忆出自学姐姚燕)

张金平提供的照片

学姐王丽梅回忆:我们宣传队经常在中央戏曲学院的礼堂排练节目,我和张菊花一起合演过《老两口学毛选》,我演老头子,张菊花演老婆子。

刘桂明老师

刘桂明老师在黑小算是一个中青年老师了,高个子,身材苗条,秀美,高颧骨。她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学生都规规矩矩的,从一入学就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她平时讲课声音不是很高,班里静悄悄的听她讲课,她带的班好像学生都很听话,少有捣乱淘气的学生,带学生很有方法,在年级大多是优秀班集体。后来听说她又调到宽街小学,年纪不大,因病去世了。(回忆出自学姐姚燕)

班主任周平安老师

左起后排:孙丽娟  苏爱平  孙丽娇
                  尹燕丽  吴鸿卿  安培珍
                  李明     周平安   韩淑媛

到了本校上课,接任我们的老师是周平安老师,她大概比我们大个10岁左右,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在我们中间一站就是个大姐姐。她标准的身高,不高也不矮,肤色白皙,稍显丰满,圆脸,梳着两条小辫子。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总是招人喜欢,老师对我好,学校有什么活动都派我去参加。不记得是参加什么活动了,周老师给了我一个苹果,回到班上,我和这个同学说说和那个同学说说:周老师给了我一个苹果。结果被同学们拿来取笑,下课的时候不知那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苹果,同学们过来过去看见苹果都顽皮地笑了起来。

1968年上五年级之前作者与孙丽娇同学合影

五年级我们又重新分班了,周老师不再是我的班主任了,我们班有的同学还和周老师在一起拍了张照片留念。那时候我怎么没在场呢,我和同班的好同学倒是有一张合影,留下了我们青葱懵懂的模样。记得拍照那天刚刚洗了头发,头发还是湿漉漉的,身上穿着妈妈做的格尼上衣,傻乎乎的笑着。

一直没有联系到周老师,听说周老师早就调到南城的学校去了。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听说周老师结婚了,住在香饵胡同,还去她家找了周老师,可惜她不在家,只记得院里静悄悄的,老式的木棱窗户上挂着白色的纱帘。

高年级班主任宁建方老师

左二为宁建方老师

宁建方老师带我们班的时候有50多岁了吧,当时觉得他就是一个小瘦老头儿,宁老师性子急,说话有点刻薄爱损人,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把老花镜提起来拿眼照人。也难怪,临近毕业,这些12、3岁的半大孩子实在是不好管,他不但语言犀利,而且肢体语言也是相当的震撼。情绪激动时连说带比划,脚上的大皮鞋会把教室的地跺得咚咚作响。记得我们要去学农拉练,宁老师讲了许多注意事项,告诉同学们走路多了血液循环不好,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把腿放在高处让血液倒流,说着他就坐在讲台桌前把腿翘到了桌子上演示给大家看,同学们看到他那双标志性的大皮鞋都笑了。至今同学们回忆起宁老师的大皮鞋,还有他那特有的肢体语言都会大笑不止。宁老师一个纯净可爱的老师。

音乐老师段庆丰

段庆丰老师近几年前的照片

杨淑菊老师近几年前的照片

我们的音乐老师叫段庆丰,他也是比我们大个10岁左右,20几岁正值青春,中等身材,外形俊美,因为有着一头卷发,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段卷毛。记得我们上小学时候,音乐课上用的是风琴,弹奏出的声音,像教堂唱诗班发出的声音。《上学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歌,后来是毛主席语录等红歌。段老师能歌善舞,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同学们喜欢他的外形,喜欢上他的音乐课。想想看吧,段老师出身的家庭一定非同一般。那时候学校的老师都纷纷搞了对象成了家,只有段老师没有,后来,同学们传出:段庆丰老师和杨淑菊老师在处对象,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大家都十分惊异,同时又有点失落,杨老师长的白白净净的,闷闷的不太爱讲话,找不出一点浪漫的文艺范儿。结婚后他们曾一度住在辛安里20号的小西屋,与我家成了邻居,在那里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就段老师的长相而言,完全是旧社会的少爷,应该是“手不提篮,肩不担担”的人,可没想到生活上他都是亲力亲为,杨老师在院里洗衣服,他就在屋里给孩子洗澡。自己上了中学,忙自己的事,对段老师几乎没有什么记忆了,只记得后来段老师搬走了,这间10平米的小屋留给了段老师的妹妹一个人住,段老师的妹妹长的也是十分可人,苗条的身材,俊俏的模样,梳着两条大辫子。记得她的妹妹十分的爱美,爱买东西,小小的房间堆满了东西。段老师来了就数落她的妹妹:东西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东西服务的!说着就帮妹妹归置起来,然后拿了墩布去擦地。段老师的那句话我记了几十年,您信不信,家里要是多买了一只杯子一个碗,您也要给它安排个地方,同时用后又多了一种清理的烦劳。令人感叹的是,段老师长着一副“资产阶级”的外表,却有着一颗“无产者”的心。老妈讲话:过日子人儿。从同学那里得到一张段老师近几年的照片,看到的段老师依然是那么年轻,身材胖瘦适中,还是那样的一头卷发,70开外的人啦依然有着一种小伙子的精神劲儿。他的孙子也在黑芝麻胡同小学上学,他们一家人过的很幸福。后来又从联系上的李雯老师那里得知,退休后段老师一直在东城少年宫从事他的音乐工作。自律、简洁、音乐,使段老师进入老年后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活力。佩服佩服!

李雯老师

李雯老师10年几前的照片,大概跟我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照片上的李老师风姿绰约依然是我们上小学时心目中漂亮优雅的模样。多少年后,同学们在同学群里说起李文老师,都夸赞她气质如兰,高雅圣洁。

不得不说,老师的言谈举止穿衣着装处事方法在学生们少不更事的年代影响有多大,除了时代的烙印,几乎老师在引领者学生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高年级我们开始写日记

小学六年级老师要求同学们写日记,因而留下了一本包着蓝色塑料皮巴掌大小的日记本。日记多是用来记录学习毛主席著作体会,个人斗私批修,还有就是班排工作的。

关于举花方队的日记摘录如下:

今天我们来到了雄伟的天安门广场,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在排练当中,一只手一直举着花,我有点累了,我想用另外一只手去托着它,手刚要伸上去,毛主席的教导回响在我的耳边: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儿决不被敌人屈服。我作为一个红小兵,那能被这小小的困难吓倒,应该明确手中的花不是平常的花,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手中的花不能放,要高举永远屹立在天安门前。

1970年9月19日

今天是“十一”前的晚上,我心里特别激动,我想就要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了,幸福的时刻就要来到,今后我要听从红司令毛主席的召唤,定叫全球一片红。

1970年9月30日

……“十一”国庆节过去了,可是留在我脑海里最幸福的时刻却永远存在。深刻的印象是,那天,雄伟的天安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我们每一个同学手中举着的花更是鲜艳夺目,就在那天我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永久的愿望实现了,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的鼓舞和鞭策啊,这一个月的练习当中锤炼了我忠于毛主席的一颗红心,锻炼了我的革命意志…………在“十一”那天,我们到了天安门,老师把我们干部叫到一起开了个小会,让我们要负起责任来,一会儿要做演习的准备。会后我就告诉了大家准备好,可是有几个同学老是坐不好,还有几个站起来的,我去管,有的同学听了,有的同学没听,有的同学还说:你怎么不管管他呢!这时我的私字就冒了头,跟旁边的同学说:管半天也不落好。就在这时毛主席的教导响在了我的耳边……我们是来接受毛主席的检阅的,在天安门广场上决不允许无政府主义泛滥,任其占领市场,让毛主席满意高兴,要做到一切行动符合毛泽东思想,想到这,我就打消了原来抱怨的思想。

1970年10月8日


宁老师评语:日记写久了,你自然会感到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将永远写下去,老师了解你的情况,革命需要你英勇地战斗。(看了不禁发笑,有点像在敌后工作的特工。)

我翻看日记,正要找点有关当年参加1970年国庆节百花方队的蛛丝马迹呢,然而日记上出现的文字却多是空洞的狠斗私字一闪念还有大量的政治词汇。现在,还是从模模糊糊的记忆中找寻一下吧。

1970年的国庆节,首都四十万军民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
天安门广场上,十多万群众手持花束,组成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当年我们在纪念碑的东边举花。

毛主席及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那天天很冷,我们天不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就位,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各个学校的学生相互拉歌,黑小的来一个,府学的来一个,于是就有人起头大家一起唱,好不好啊?好!再来一个要不要啊?要!期间穿插着演习,同学们要站起来手举花朵,排练一下举花方队。早上毛主席及国家领导人开始检阅游行队伍,我们在纪念碑附近,离天安门城楼很远,手里还举着花,什么也看不见。当检阅游行队伍完毕后,广场上的群众开始涌向天安门城楼,在密密匝匝的人群中,我透过缝隙远远的看见了毛主席还有“林副主席”,当时激动的是热泪盈眶。事后才知道,1970年10月1日,那一年是重建天安门后举办的首个建国庆典,也是毛主席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

关于学哲学讲用的日记摘录如下:

……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研究说:老师现在有病,我排的无政府主义又这么严重,咱们干部再不起带头作用,这样怎么能压住这股歪风邪气呢!于是我们研究干部开个会,当时我的决心很大,大家又出了许多注意,会一定会开好,可是到了第二天会开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成功,我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毛主席的教导使我找出了失败的原因……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哲学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我们每天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要想把它变成群众的武器,就必须从实践中领会它应用它,指导自己永远前进革命到底。……

作者日记翻拍    宁建方老师日记批语手迹


老师批语:你是我排唯一的女生排长,大家对你期望很深,干工作不要缩手缩脚,为革命要勇往直前,只要是符合毛泽东思想,广大群众会全力支持你的。这次的哲学讲用,你讲的很好,要落实下去,不要顾虑一些少数人的阻力,他们是挡不住历史前进的!

1970年11月8日

关于“排干部”工作的日记摘录如下:

上天天读给宿光花默写;杨春光说笑;李小兵、宋文超没坐正;彭艳生、高鸿禄东张西望;金倩、曹声玲、曹树勋低头;刘进军扒在杨学通身上;三班一直很好,四班有小动作,杨月说话,王强出队。张立勇积极做宣传鼓励工作;马佳影走路说话;郝仲菊说笑;马云凤吃东西;李平积极起歌……

虽寥寥几笔,却也依稀可见当年同学们的淘气和可爱,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多事讨人厌,哈!。

关于课堂上的相关记忆

关于外号的回忆。那时候班上几乎每个同学都被起了外号。亲热的见面只叫外号,尤其是男生,外号加京骂显得更是亲切。同学几十年不见,见面第一反应是,喂喂喂,你不是XXX吗?别跟我一本正经的,哈哈哈。    我记得有一次上自习课,不爱学习的同学觉得无聊,就想办法搞出动静来,教室里有一个声音冒出,跟着就是一片响应,……. 声音由小到大,齐刷刷的,似割草,似吆喝,似鸟鸣,大家明白是叫谁呢,然后哄堂大笑。虽然我在排里负点责任,但也只是憋不住的要笑,开始是低头闷笑,后来是开怀大笑,笑到鼻涕眼泪肚子抽筋。那场景,谁又能憋的住呢?

小学最后两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课堂上几乎没有什么正经教学,每天忙着搞运动,也许是无聊也许是为了显示男生的团结步调一致,有一天早上女生们发现班上所有男生都剃了光头。老师来上课也不好说什么,似乎没有看见,女生们则用手捂住嘴闷头笑将起来。

那时候排干部还负责自习课,天天读,老师或去开会或去备课不在教室,排干部就坐在讲台桌边的椅子上,俨然一个小老师,维持课堂纪律,默写读课文督促同学写作业。记得吴利军同学比我们年龄大一点眼睛不好坐在前面,她多次举手要去上厕所,我就是不同意她去,走到她身边说马上就要下课了,再等一小会儿,我这样做也是怕其他同学都出去上厕所了,就一直让她坚持。下课了同学们都走了,她才缓缓的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心想你不是着急上厕所吗?这会儿怎么不着急了,原来那时她已经来了月经,裤子已经湿透了,还弄脏了椅子,见大家都走了她才用书包挡着后边飞快的跑出了教室。那时我还没来那个那里懂得。过去的条件太差,多数女生都弄不好,后来也学会了弄脏了裤子用书包掩护的方法。

记得我的同学董艳丽跟我都做在最后面的位子上,她有癫痫症,一天上课的时候她突然出溜到了课桌底下倒在了地上,她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把我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老师叫来了她的家长,把她接走了,如此一犯病就出溜到桌子底下,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

那时候男女生已经界线分明,一次班上调换了座位,由于教室空间紧张,都是两个位子紧挨着摆放成双座纵排,一个男生被调到了我的边上,没想到,他来到自己的座位,咣的一下,把桌子给移开了一道半尺来的大缝儿,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噢!他特别讨厌我呢!多少年后,同学们相聚,我问起当年的事,他轻描淡写的说:嗨!那时候男女生要划清界线。哈哈哈!老了没有了界线,那天同学聚会我们大方的拍了一张合影留念。

那时候各班教室的后面都要做一个学习园地,园地上有同学们画的画儿,做的作业,还有一些毛主席语录以及同学们写的斗私批修的小文章。布置学习园地是班干部的事,下了学,不回家,接着忙活儿,我的同学李京住在辛寺胡同画院,他父亲的版画相当的有名,李京同学的字也好画儿也好,经常是他来写字画画,我来帮助粘贴布置。李京同学在国外生活多年,一直没有联系到他。

六、关于优秀学生的记忆。

大概我小时候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吧。我妈说:我没有上学之前,走到哪儿,哪儿的大人就会逗我让我唱个歌,跳个舞,我生性不怕人,就连唱再比划的给人家表演,小手举着翻来翻去的。还有在学龄前就组织院里的孩子玩上学排队的游戏;再有我晚上了一年学比其他孩子都大,有的都大出了一岁,所以稍微懂事了一点,一上学就当上了小干部,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后来上初中又被推荐继续当排长。到底自己小时候是个什么样子自己也不太知道,只是从父母、街坊、同学的只言片语了解个大概,现在多好啊,孩子从一出生就拍照录像的,那可都是真真的记录。其实每一个人了解自己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外形到内心,因为自己不会看到每一个时刻的自己,有道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

作者1966年为参加外语附学校考试时拍照的照片

记得小学二年级我被学校推荐去报考外语学校,为此还特意拍了照片,照片中的我穿着妈妈做的紫红色的灯芯绒上衣,带着红领巾,那几天高兴的不得了,在家里背书,妈妈到街上给我买来了胖大海,说是泡水喝可以润嗓子,只记得胖大海放在杯子里被泡的胖胖的大大的,含在嘴里散发着丝丝的甜意。那天是爸爸带我去参加口试的,老师问了一下我个人的情况及家庭的情况,让我背了一段书。 为什么要背诵呢?估计是看一下孩子的口齿是否清楚。我只记得那个考试的地点像个花园,古老的建筑还有廊子,等候考试的人可以坐在那里。是因为自己没有考上,还是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个考试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才知道,当年我们考试的学校是位于北京宣武区南新华街2号的北外附,实行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贯制,是一所培养外交官的学校。不知同龄人是否也有过这个经历。

黑小有三静:安静李静王静,不对还有一个刘静。

老了,会念起过去的老人儿老事儿,没想到吧,几十年过去了,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小时候的玩儿伴都找到了,公众号,微信是桥梁。妹妹比我小一岁半也在黑芝麻胡同小学就读,她们班也有个黑小群,妹说我班上的同学都知道你,那时候我们班有安静李静加上你王静号称三静。那两个静我也是知道的,安静瘦高气质文静,李静一双大眼睛透着那么机灵。我对妹妹说还有我们年级的刘静呢也是班干部,我这儿还有她照片呢,刘静属于活泼外向的人,爱笑,平静时脸上也挂着笑。我属于早长,五六年级就有1米6了,在当时也算高的了,刘静应该比我稍微猛一点。她长相甜身体棒,都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经常去校办开会所以认识。感叹记忆丢失,刘静这张照片是怎么到了我的手里全没了记忆。

作者同年级同学刘静

当年因为入学时间改革,由每年的9月开学改成了每年3月开学。我这小学上的,晚上了一年又多上了半年,小学毕业的年龄就是现在的初三学生了,惭愧。再看我当年写的日记,字写的还没有孙女三年级写的好呢,上面不时出现老师纠错的红字。哪里的大班长(排长)?哪里的学习特好?那些年可以说是懵懵懂懂,也可以说是稀里糊涂,但是,我们歪歪扭扭磕磕绊绊的依然长大了。几乎半个世纪,我们的小学同学又聚在了一起,激动的聚会,激动的聊起学校、老师,还有同学的一些往事。关于黑芝麻胡同小学,我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记忆,对个人来说,每个人又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视角和经历。黑小,那里有我们的同学少年,让我们无法释怀。


2017年12月23日柳芳渔公渔婆黑芝麻胡同小学同学聚会

黑芝麻胡同小学在2018年6月17日同学聚会上的合影。

王静,周则君,贾荣平,马世平,高鸿禄,沙大齐,于彦明,王大维,宋文超,方君,何明。

赵焕珍,宿光花,仲丽,闫慧君,王淑平,马云凤,刘玮,马佳影,刘新春。

2019年3月黑芝麻胡同小学71届同学在校门口合影

附录:1971届黑芝麻胡同小学同学名单

小辛寺

王静   郝仲菊  马佳影 

西辛寺

李小兵  马云凤   沙大齐  马士平 郭志君  贾荣平    何明  姚允生

东辛寺

大王淑平   胡小承 陈小燕

万和平 (何平)万贯熊(何坚)

王沪生   赵兢  李京  于彦明 仲丽   翟伟 王诚群  闫慧君  曹声玲  王逊  李伯鸣

方砖厂

金倩  李树全 王强   陈伟 田爱平  董艳丽  宋文超  于亚琴 郭秀娟  姚永刚  刘肖超 吴利军  高鸿禄

大庙 

李会君  丁兵  包汉城    赵焕珍   刘敬霞  王大维  张少萍  方君  张延  芮振弘

小厂

孙强  郭舜齐  刘伟  刘新春 吴树刚  吴利军    王淑平   苗丛义  韩勇 曹树勋   宿光花  李红秀  杨为增 苗利明  刘书坤   陈玉香   李玉琴 乔勇 

香厂

周则君 周完淳 杨学通  李平  张立勇 刘进军   彭艳生   杨春光  王永平   李子若  彭艳生

鼓楼东大街

尹艳丽  李明   孙丽娇,孙丽娟

曹春  朱树根 苏爱平  吴鸿卿

苏爱平  孟祥玲  王英勇  安佩珍  韩淑琴  王京海  苏小弟 姜方 田宝成  孙世杰   张健忠 

豆角胡同

方芳  赵丽荣  孟繁宏

南下洼子胡同

管志红  张文玲 

蓑衣胡同

张元实 

黑芝麻胡同

钱克夫(兄妹)钱丽娜  曹蕾红

陈平   杨伯伍 杨凤儒  刘厚军  王小京 

(当年,上小学五年级时从前圆恩小学突然又分到黑艺麻胡同小学好多人,再加上那几年经常合班分班的,1964年入学黑芝麻胡同小学曾经同班过的同学竟然有100多人。)

完稿于2021年12月8日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给2000年的国庆节
惊了:1978年的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
别了,小学六年
象鼻子中坑小学•••(3)我的小学我的班~ 69届6.二班
【教师节特刊】李福财/安老师
记忆中的那一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