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院子老物件儿——帽儿胡同家的记忆

《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
欢迎老街坊们投稿。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寄托了北京人对四合院惬意生活的归纳和怀念….还要加一句,那就是和院子相匹配,老屋里的老家具:条案、鸡毛掸子、高掸瓶、八仙桌、隔扇……。

我家的老院子

我家的院子,院里有个百年的“地窖”六七十年代就管它叫“防空洞”了。很深很长,从西屋洞口通向37号院墙根儿。一到冬天十几盆夹竹桃,石榴树都要搬进去过冬。

东边是颗硕大的玫瑰香葡萄架!结出的葡萄,那可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香甜的葡萄🍇了,没有之一!街坊四邻都不错,葡萄熟了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就把最有样儿的葡萄🍇送人,在我的记忆中我吃葡萄珠儿的时候最多,没记得自己拿起一嘟噜葡萄揪着吃!    一到冬天就请人把葡萄藤条盘起来,挖坑埋起来过冬……第二年开春在刨出来……架起来。

枣树是老北京人家院里不可缺少的,我家的京城小枣皮薄核小巨甜!每年秋天打枣儿是最快乐的!还有从幼苗养起来的两颗核桃树,品种好,成熟的果实一捏就碎,真棒!   

1972年的中秋节,在帽儿胡同老宅,姑姑指着鱼缸里养了十几年的大乌龟对我说:“养乌龟吉祥,旺家啊!”

院里的大鱼缸我记事起就有,这只瓦缸灰不溜秋不起眼儿,可它养什么都活!妈妈管它叫“聚宝盆”,把捉来的青蛙放里面能下小蝌蚪……把乌龟放里面能下蛋。那甩完卵的青蛙🐸就失踪了……估计躲在“花窖”里,一到阴雨天洞口就隐隐约约传开“呱呱”叫声……记得我小学董同学拿着碗要蝌蚪,说:给我几个“蛤蟆咕的儿”给我妈妈喝了治病。多孝顺的孩子啊……也没能留住她妈。那时候一有暴雨就盖上纱网…..防止鱼缸里的活物儿流失!就这只其貌不扬的大鱼缸存在的时间最长。  

插图绘画:作者张瑛   冬暖夏凉的猫洞

老屋的“猫洞”也是院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养猫的人很多,许多名人都爱猫:张之洞一生就喜好养猫……还有丰子恺,冰心等。林徽因和钱钟书也都是爱猫人士,钱老每当自己家猫被欺负了,就赶快跑到林徽因家去告状!想起两个大文人因为两只经常打架的猫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脑海里就立即能勾画出一个鲜活的场面来。我们过去养猫没有猫砂,老屋里右下角开个“猫洞”冬天挂块棉帘子,夏天挂个布帘或窗纱,都是猫咪自己出去拉尿。那时的猫由于散养,容易误食有毒的食物,经常有街坊四邻的猫吃了死老鼠而身亡。那时也没有宠物医院,有病得不到救治寿命就短!不像现在能活到二十多岁。

堂屋里的老式家具

古香古色的条案摆放在堂屋的正中,(北房最中间的屋)八仙桌、高背椅左右摆放,地上铺着青色的四方地砖,还有两张硬木凳子躲在八仙桌下面,来了客人座。堂屋是招待客人的屋,不睡人。街道就经常利用我家堂屋给小孩儿做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工作,往饼干里注射药水,掰一小块儿给孩子吃。北屋三间房,都有雕花的门框,西屋有屏风做遮挡。东屋有大炕,偶尔也烧烧去去湿气。                          

古色古香的条案上中间摆着一架带着玻璃罩的老式座钟,也是百年老物,到整点儿就敲起钟声当当的清脆悦耳……就像一位老妪发出少女的声响。一米高的紫红色大掸瓶发着殷红的暗光,鸡毛掸子就插在里面。头长一尺的鸡毛掸子都是大人们用,轻轻地掸去精美物件上的浮土!而小头的鸡毛掸子是掸桌子和玻璃,打孩子的工具了。男孩子们可以拿着玩儿,掸子头做马头,掸子把儿当马身子,骑马追逐……。“条案”我打小随着大人叫它“条几”。在我记忆里“条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发出“嘎巴嘎巴”的声音,怪吓人的。其实是干燥,老人们就供供,烧烧香!文革“条几”,作为四旧物件儿,没几块钱叫地安门委托商行三轮车给拉走了……。

说起那个时候的老物件自毁的多了去了,那时候就是胆小懦弱,没辙啊。记得家里还有一个铜“水汆子”的东西,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把“水汆子”舀上水,打开火炉子,用扇子在下面火门口扇几下….不一会儿小泡儿从下面拱上来,又变大泡儿水就开了!沏茶倒水招待客人,相当于现在的电热水壶,水开的特快!  

五六十年代,各种鸡毛掸子和“水汆”(洋铁皮的)鼓楼大街山货店都有售,现在吸尘器代替了鸡毛掸子,饮水机代替了“水汆”……以上这些老物件儿现在再也寻不到了,能写出来,描绘出来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释然吧?!起码再过几代,我们的后人会说:“哦!这就是“条几”哦,这屋叫“堂屋”这就是“水汆”…..这就是……。               

每件老物件都是时代的产物


“烘笼”这也是那个时代的老物件,几乎家家都有,深冬的北京非常寒冷,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堆雪人打雪仗玩了一天的孩子们,浑身上下都泥里吧唧,连袜子都湿透了……晚上睡觉大人们就会把脏棉衣,棉裤和鞋袜(鞋袜太臭)就用檀香皂清理干净,搭在“烘笼”上….一股檀香味道袅袅氤氲在屋里,伴随我进入梦想。第二天一起床,穿上干松,热乎乎的衣服和鞋袜,这叫一个舒服!模糊的记得檀香皂和蛤蜊油在地安门百货商场靠北的一个玻璃柜台卖,有散打的雪花膏,檀香皂9分钱,蛤蜊油3分钱,块大量足,买一次能用一个月!“烘笼”现在市面上见不到了,即使有卖的也用不上了,谁家还生炉子取暖啊?!代替它的那就是“烘干机”了。

“樟木箱子”也是老北京人床头的必备品。打开一股淡淡的樟木味道,清爽醒脑,家里的毛衣、皮大衣皮褥子等所有带毛的东西放进去,不生虫不发霉,缺点就是笨重,体积大,占地方。老年间娘家陪嫁就有“樟木箱子”。现在市面上很少见到了!代替它的就是真空压缩袋,一床厚厚的被子压缩了变成一片,谁的就是谁的不混装,节省空间还干净!个人感觉比樟木箱子好!

“留声机”也算是老物件了。笨重的机身,一叠叠的黑胶盘,密纹里的信息随着转动的唱针,迸发出动听的音符……有广东音乐,有名人名曲,有名角儿京剧。妹妹回忆说:“小时候我帮妈妈手摇过老式留声机,也算个技术活,快了慢了都不成,每唱过几首歌曲后还要换唱针。现在早过时了,被淘汰了!”现在市面上早就没有了,也算是文物了。

说起电视机那可是7.80年代的事了。

9寸黑白电视机也算是个老物件儿。七十年代家里能买得起的,那也算是“有钱人”了。怎么说也得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几个月的工资吧?!记得没多长时间,这种电视机又发明了一个“选配件”,就是一个大约12寸的放大镜,放在电视机屏幕前面二十厘米左右的地方,让这个电视机有12寸的感觉。正面看还不错,稍微偏二三十度就面目全非了!所以,大人孩子们就都在正面看,不怕离得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些个老物件一个一个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现在住在比过去描述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还要好许多倍的高楼大厦里享受着现代化的高科技生活,用电脑手机微信回忆着当年曾经伴随着我们生活的老院子老物件,心里头暖暖的,有一种幸福源远流长的感觉。

2022年6月

     

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

     

公众号内容简介
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下(二)
猫选0824:这货一直想偷偷带走家里的鸡毛掸子,幸亏头脑不够发达!
10张照片,关于老胡同的10个老物件,你都见过吗
大酱缸
这些奶奶辈的老物件,全能准确叫出名字的,估计都没几个人
“要想家里富,屋中放4物”,是哪4物?有道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