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 阳明心学经典解读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From 缆海扬帆王佳俊 11:15

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压力测试,都隐藏着机会。

危机是大考,也是脱颖而出的机会,真正有智慧的人或企业,决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在大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阳明先生的名篇《与黄宗贤》,告诉我们如何修炼真功夫,如何成为天下之大勇者!

1.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于颓靡者。

黄宗贤是阳明先生的一位重要弟子,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在阳明先生逝世后,黄宗贤还曾为先生之子正亿提供过帮助,并把女儿许配给正亿。

《与黄宗贤》这封书信写于1527年正月,阳明先生56岁,在绍兴。这篇书信开门见山,首先谈到了“人在仕途”。彼时,黄宗贤正在京城为官,每日公务繁多。加之身边的同道之人很少,所以阳明先生特意写下此信,是对宗贤的善意提醒。

“人在仕途”,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事务,相比退隐到山中修心养性,“此心不动”要难上十倍乃至百倍。阳明心学是“事上磨炼”的学问——纵使事情千头万绪,依然能够修炼一颗如如不动之心,动亦定,静亦定,临事不乱,应变有方。

阳明先生同时也给宗贤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那就是“二君(编者注:另一人为黄诚甫)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随时随地以致良知来提醒和勉励彼此。

如果没有道友之间的相互责善,那么我们平素所立下的高远志向,难免会逐渐褪色,被世俗的苟苟且且所同化,人会变得庸庸碌碌,甚至沦为颓废之人。

对企业家而言,经营企业就是“人在仕途”;对于员工来说,职场工作就是“人在仕途”;对于成年人来说,家庭就是“人在仕途”……扮演好每一个角色,担负起每一份职责,不论发生什么问题,都坚持不抱怨,并以一颗感恩心来面对之,这就是“事上磨炼”的功夫。

2.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事上磨炼”的本质是“时上磨炼”,当下用功。一旦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者言语行动与圣贤思想有违,当下便用功予以扫除,这就是“说话说到无比爽快之时,能够按暂停键,收回那些不妥当的话语;意气风发、洋洋得意之时,能够当即收敛自己的傲慢之气;忿忿不平、愤怒发作之时,能够把这口怒气咽回去并消化于无形”。这才是天下真正的勇者之所为。

3.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一个能够在当下用功、战胜小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所谓“知耻而后勇”,指的就是观照到自己的过错或者恶念,并且勇于改过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所谓“知耻”,就是以不能达致良知为耻。阳明先生在这里提到了几种对于“耻”的“不明”——“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

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成为取得胜利的一方,或者在言辞上占得上风,或者在气势上压倒他人,或者把愤怒淋漓尽致地发作出来、令对手瑟瑟发抖才罢休。

但对于真正的君子而言,以上这些“胜利”都是蒙蔽自己良知的行为,是心中的无明和贪欲所致,这才是真正的“耻”。

4. 古之所谓大臣者,更不称他有甚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

阳明先生在此还提到了真正有道之士的状态——“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先生希望自己的弟子都可以达到如此境界——尽管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在身,却拥有从容不迫、镇定自如的心态。“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如果换个词,可以用“呆若木鸡”来代替。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它原本是褒义,讲的是斗鸡高手纪渻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一只极品斗鸡,不是乍一看就声势张扬、咄咄逼人,相反,它的外表看上去就像一只木头鸡,平时对其他斗鸡的叫声没有任何反应,但放到斗场上,却能让对手不敢应战、转身就逃。这样一只木鸡就是修炼有成的标志。

“呆若木鸡”的境界即是不为荣辱得失所累的境界。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的人,才有这种“呆若木鸡”的这等资质:深沉厚重,心有大我。

如果说,豪杰可以征服天下,但唯有圣贤可以征服自己——征服自己的烦恼,征服自己的小我,开发心中的无尽宝藏,提升格局和境界,成就“大我”。

明心净心的功夫,既可以帮助我们扫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让那个“大我”站立起来。

明心,即是明白每个人的心中拥有无尽宝藏,明白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人生重大真理。净心,即是通过观照、反省和引导,扫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净化心灵!

5. 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此区区一念之诚,所以不能不为诸君一竭尽者也。诸君每相见时,幸默以此意相规切之,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

在书信的最后,阳明先生郑重地谈到了“诚”。做人,要“诚”于己。一个人要想“疗得天下之病”,务必先疗自己之病,而方子,就是“克去己私”——扫除自己心中的不明和私欲。

根据“心-道-德-事”四部曲,有怎样的心灵品质,才有怎样的道行,才有怎样的美德(体现为四种典型的德——仁爱、智慧、胸怀、能量),才能最终成就怎样的事业。

因而,改变世界的唯一捷径是改变自己。通过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让自己从庸人、士人变为能人、君子,仁爱、智慧、胸怀、能量随之提升,才能以一份人格的力量,影响他人、影响世界,最终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停止抱怨,开始行动。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正是考验每个人真功夫的时刻,能否成为“天下之大勇者”,在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明心与净心,在多大程度上建设了自己的心灵品质。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让我们不为纷纷扰扰所牵动,凝神聚气、众志成城,在这次大考中交出一份耀眼的答卷。

《与黄宗贤》原文朗读 From 缆海扬帆王佳俊 03:4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书徐汝佩卷》:何以不言之教震惊百里
《大学》与《中庸》的关系
“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外,被忽视的王阳明晚年思想
致良知专栏21——所幸良知在我
为什么很多人很忙很努力却也一生平庸?喜欢强调“认知”的重要性的人同样是小局之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