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课堂,6个登山故事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20年3月刊

文、图 / 王云龙

在成长的过程中,登山和登山人带给我非常多的启迪,我想通过六个故事跟大家分享那些难忘的瞬间,以及我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故事一
被马哥“逼”上讲台

我不是师范科班出身,也没有学过师范专业相关的内容。2002年,刚到中国登山协会才两个月时,马欣祥博士就让我在一次拓展培训中主讲“拓展运动的起源”。

当时我接到这个任务后,非常忐忑,前前后后准备了最少半个月的时间,把要讲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

△培训中的王云龙

培训的单位是一家外企,为了显得“有范儿”,我将所有的课件(包括板书)都写成英文,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很“高大上”。

正式开讲时,我非常紧张,一直盯着会议室最后那面墙的一个角落,头都没有转过一下。这个课程正常来说应该用时40分钟左右,结果不到20分钟我就讲完了,之所以讲这么快,其实是非常紧张的一种表现。

第一次讲课虽然非常狼狈,但学员反馈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懂得:凡事都要勇于尝试。

德国著名教育家库尔特汉恩说过:“我们远比我们知道的自己要强大得多。”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会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故事二
队长说登山无捷径

2003年10月,我到中登协工作一年多后,有幸参加了全国登山大会并获得了第一次攀登雪山的机会。

我攀登的第一座雪山是云南的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是一座适合初级登山爱好者攀登的入门级山峰。

那一次攀登让我终身难忘,我经历了迷路、冻伤、高反、失温、崴脚,还有晒伤等等一系列状况......因为当时自己不懂登山,所以无知者无畏。随着经验的增加,现在反过头来去想,其实还是挺后怕的。

第一次登山,虽然各种情况现在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攀登雪山的过程中,我懂得了登山和做人做事是一样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

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人能够代替你,也没有任何捷径,你只有自己脚踏实地往前走。

我记得王勇峰队长陪我走在山上的时候,他就跟我讲,登山是要慢慢来的,慢慢来才是最快的。我当时不理解这句话,随着登山经验的增加,我才悟出“慢就是快”的道理。

2018年,距首次攀登哈巴雪山15年后,我再次登顶哈巴雪山,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回忆之旅。

△2018 年,王云龙再次登顶哈巴雪山
故事三
李大夫“不答应”讲课

2006年4月,在沈阳白清寨滑雪场举办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有幸邀请到了时任户外部主任李舒平全程参与。

有一天探路,我跟李老师走着走着,突然迸发了一个想法:请李舒平老师给学员们上一堂课,对大家岂不是一个意外惊喜?我很冒昧地问:“李老师,能不能邀请您给我们的学员上一堂户外风险识别的课程?”

在我看来,这对于李老师来讲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没想到他不留情面地拒绝了,他说:“这个课可以讲,但是你没有跟我提前说;现在跟我说,我要临时讲,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备课,万一哪个地方讲错了,这岂不是耽误学员了?草率答应是一个特别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当时非常不理解,直到那次培训结束,我陪李老师返回北京的途中,再次跟他聊起这件事,他说教学是非常严谨的过程,来不得半点马虎。你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还要保证是高质量的“水”。

这个故事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谦卑恭谨,这也是在中登协这么多年组织教给我最宝贵的一个品质。

一个真正的攀登者,如果没有谦卑恭谨的心态,对大自然没有敬畏之心,往往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故事四
罗教练教我收拾帐篷

我和罗申教练一起登山的机会并不多,2007年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的预演算是其中的一次。

一天,罗教练带队员完成运输任务返回到珠峰大本营,大家都很疲惫,忙着卸包、收拾、泡脚。我有事去到罗教练帐篷里找他,一撩帐篷门,被里面整洁的内务惊呆了,一度忘了要谈什么事。

即使当时住的是班帐,空间比高山帐大了不少,我仍然被整齐挂着的毛巾,一个个排起来的装备,干净的睡垫所触动。

2014年的高山技能培训在玉珠峰北坡举行,有幸邀请到罗申教练指导,在大本营罗教练的小帐篷里,依然是摆放整齐的物品和装备,唇膏、小刀永远都挂在帐篷顶上,防晒霜、登山镜在最顺手的地方总能拿到。

△2008年,王勇峰(右)、尼玛次仁(中)和罗申在珠峰

罗教练说,他登了一辈子山,在山上帐篷就像是自己的家,收拾利索不光心情好,而且可以随时出发提高效率。我见过登山界女生帐篷最整洁的当属李兰,男同胞的非罗教练莫属,没有之一。

这就是罗教练登山养成的良好习惯,而且生活中也是如此,现在罗教练仍然每天坚持长跑等锻炼。

登山时收拾好帐篷内务看似小事,实则大大提高了攀登的效率,可以让你在凌晨出发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可以让你在晚上精准地找到头灯,这不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人生哲学吗?

故事五
次落老爷教我修路绳

中国登山协会高山探险部主任次落(圈内人称老爷)身上有着登山家几乎所有的优秀品质。2007年全国第四期高山技能培训班在新疆博格达峰举行,最后攀登博格达4613峰的时候,我有幸和次落老爷一起负责修路工作。

由于2005年我和王志明(王二)就参与了博格达4613峰的修路工作,所以次落老爷一路上一直很尊重我的意见。

记得在顶峰下面的垭口处,我的下降器一下子给碰掉了,这下我可着急了,只见次落老爷不慌不忙地把他的8字环给了我,我问他怎么办?次落老爷说没事,正好把1998年在法国学的技术拿出来“溜溜”,然后一路使用意大利半扣下降,但我知道为了我的安全,次落老爷主动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那天的天气从一开始能见度就极低,加上前几天一直没下雪,整个路线难度陡增,岩石和冰面操作变得更为复杂,次落老爷每段绳距都让我先下,我在绳尾看着他打岩钉、打冰洞、绑石头......所有操作都很高效,技艺更是精湛。

△次落(左)为高山技能培训班学员讲课

回到大本营后天已经黑了,我心里对次落老爷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一直认为次落老爷只擅长高海拔攀登,没想到这种技术型山峰他也如此驾轻就熟。只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才能造就一个登山家攀登时的从容态度。

次落老爷1998年登顶珠峰后成为我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生,但无论是登山还是工作,他都为人谦逊,从不张扬,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境界教给了我凡事要心存敬畏。

故事六
马博士教我要学习

最后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马欣祥博士教我要学习的故事。

2002年5月我刚入职的时候,马博士让我到他的办公室谈谈工作想法。聊完工作临走前我发现马博士办公桌上摆了几本英文书,冒昧地问:“马老师,您也会外语啊?”

马博士被我这么突然一问,弄得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笑笑说:“略懂一二......”正是这样一个有趣的开端,我和马博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不仅是我工作上的领路人,更是我学习上的导师,他给我推荐了很多的书,让我阅读,教我动笔,教给我如何在学习中感悟,如何通过学习来干好工作。

这样有趣的一个经历,告诉我们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要用理论知识、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都要不断学习,岗位越重要,越要具备更深更广的知识,学习也要越深入。

△2013年,马欣祥博士(右二) 和王云龙(右一)在博格达商议救援李宗利方案

现在很多年过去了,马博士书柜里的书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都很前沿,基本收纳了国际登山户外休闲领域最具代表的权威著作。

就在上个月,见到马博士案头又铺开了好几本关于青少年体育教育、科学训练等方面的著作,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

以已故的中国登山协会前任主席曾曙生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些故事的结语:“人与山相逢总会产生奇迹。”这句话点燃了我们很多人的梦想,让我们每一个登山户外人更加坚定信念,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未知坎坷的道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本文作者系中国登山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国家射箭队副领队

和你有过山缘的人

谁曾给你留下过深刻印象

欢迎留言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攀登珠峰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到底有多远?
征服珠峰的力量是爱与梦想|对话登山家、摄影师、作家-青衣佐刀
那个登山的老铁!——穿龙牙的人(第2集)
98800步,这些北大学子都曾走过……
我们一次次骑行西藏,却无法超越海拔5334米
哭泣的喜马拉雅:左边尸体,右边是屎,漫山遍野的垃圾正在覆盖这座世界最高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