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需做道德两难选择题

西方人喜欢搞一些道德两难选择题,让人左右为难,无论怎么选都是错,陷人于不义。

譬如母亲老婆同时落水先救谁的问题,譬如失控的电车撞哪边人的问题。

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跳出原有的逻辑,进行降维打击。而这个降维打击的思想武器就是东方哲学。

这种选择题,如果让王阳明来做,他是拒绝做的,或者说,他认为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问题,只是一个纯粹的思想试验,没有现实意义,反而可能扰乱人的头脑。

在王王阳明看来,到底先救谁,到底先撞谁,事先是不能讨论的,事先是不能决定的,事先的谋划本身就是不符合道德的,是违背良知的。

王阳明主张,不要事先有善恶之分好恶判断,如不要事先就认为花好草恶或草好花恶,只有等到问题切实摆在你面前了,需要你立即做出决策判断时,你才能根据当时的现实情状依据良知行动,这时候依然不能有个人好恶,只能依据良知,依据良知行动就是替天行道,人只不过是良知行动的工具。

所以先救谁先撞谁,要到身临其境时才能知道,要到千钧一发没有思考空间完全凭本能也就是良知行事时才知道,而这时候,无论救谁无论撞谁都是对的,因为这时候不是你在选择,而是天在选择。在大自然选择面前,无话可说。

在《论语》里面,宰我也曾给孔子设计了一个道德陷阱。他说:仁者,告诉他井里有“仁”,他会跳进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跳呢?你这是在骗人和害人。孔子的意思是不要去讨论一个不存在的事情。

西方哲学之所以喜欢设计这些道德困境,是因为西方哲学喜欢从理性上来探讨道德的问题,希望从理性上寻找有利于社会的最佳方案。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理性本身就是对的吗?理性本身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吗?东方哲学对此是否定的。

所以如果用理性探讨道德问题,很多时候是无解的,就会陷入两难,怎么选都是错的。

道德源自于内心,虽然很多时候有一个预先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特别是在两难困境需要做选择题的时候,规范本身就有了冲突,更不可能事先有确定的答案,这时候唯一的法则就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听从良知的呼唤,听从直觉的选择。

所以,东方哲学教人灵活,西方哲学教人原则。各有利弊。

灵活对人的要求高,很多时候非圣人君子不能灵活。孔子也说,如果做不到中庸之道,那就做一个狂狷之士,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因为他也知道教凡夫俗子中庸之道,他们是做不到的,反而大概率变成乡愿,还不如不教。所以,孔子也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西方哲学喜欢给人预先提供一套确凿可依的规范,人们据此行事即可。这样的话可以不用动脑筋就可以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但这个世界的冲突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规范。非要依据一套明确的规范行事,难免一根筋,难免做出许多极端的事情来。

相对而言,上层需要权变,下层需要原则。所以孔子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投资者需要有哲学家的气质,投资者时刻需要决策思考判断,权变恐怕很重要,不能认死理。这也是芒格为什么主张要有多学科思维框架,手中不能只有一把锤子。

譬如在对企业这个组织的思考上面,我们知道赚钱对一个企业很重要,企业如果不赚钱那这个企业是活不下去了,但不能因此把利润列为企业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正如人不吃饭就活不下去,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企业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价值,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都是必须考虑的。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需要进行权衡,在一定时期内牺牲一下股东利益也不是不可以的。

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观点,任何单一目标至上的行为都是极端主义,都是不能持久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德峰: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
【中庸思想Ⅷ】君子之道的本质是什么?
付长珍:此心“安”处——论儒家情感伦理学的奠基
何俊:“知行合一”原来是这个意思 | 光明讲坛185讲
▪【推荐】牟宗三理论体系中的良知与科学 | 崔树芝 王鸿生
陆王心学与康黑(康德、黑格尔)哲学思想有何区别和联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