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京消失的文物-古钵营丝绸业公所及相关史迹

永诀建筑之南京古钵营丝绸业公所

明清时期,南京工业以丝织手工业为大宗,出品有四种,而缎为之最。南京的丝织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久负盛名。相传,东吴大帝孙权的夫人赵氏能够亲手织出带有龙凤花纹的织锦。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中原,灭后秦,迁洛阳锦工于健康(今南京),并在城东南设立斗场锦署,专事锦缎的生产,此为南京织锦业的发轫。据《首都志》载:缎业始于元而盛于清,皆设官理之。元、明、清三朝为满足宫廷用锦,先后在南京设立了官立织造机构:元朝设东、西织染局;明代有内织染局、司礼监神帛堂、供应机房;清光绪以前为江宁织造局。这些机构的设置,促进了南京丝织业的兴盛发展,也带动了南京与丝织业相关的其他手工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祖孙三代四人,先后连任长达65年之久的江宁织造官员,专供皇室织造龙衣、蟒袍和各色缎匹。清朝末年,机器纺织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南京丝织业日益衰败,再无昔日风光。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二十八日谕旨裁撤江宁织造。

  

南京云锦始于元而盛于明清,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享有盛誉的一种高级挑花丝织工艺品,一直是皇家御用贡品。它继承了绫、罗、绸、缎、纱等工艺精华,又在意匠设计和织造技巧上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运用盘梭妆彩,分区挖花,以五光十色的真丝线和真金、真银线为原料,靠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的云锦,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气派,形成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一种提花丝织锦缎。1921年到1931年间,南京云锦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制成新品种——织锦,可用以制作手袋、钱包、椅垫等日用品和家居装饰品,向海外销售,曾风靡一时。

 

老城南曾经机杼声声

据史载,在云锦鼎盛时的清乾嘉年间,南京曾拥有三万多台织机,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有近三十万人以织造生产和与此相关的产业为生,成为南京最大的手工业,大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至今仍遗留有丝市、染坊巷、颜料坊、踹布坊等与丝织有关的地名。当时城南的很多住户兼做织坊,织户遍布严家井、五间厅一带,较大资本织户称为账房,为放置织机之需,住房明间的开间和进深尤为宽敞。截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门西仍保存很多近两百年历史的机房和账房等宅院,如:经营“魏广兴”商号的魏家骅在高岗里17号、19号的故居(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营门口11号一路四进的陈氏账房(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二楼二厅(大厅和对厅),有细腻砖雕和木雕;鸣羊街20号东西各四进王氏账房;钓鱼台83号、85号、87号三路四进吴家账房(又名德裕堂吴悦来缎号,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施府桥31号织锦业张氏故居,五路四进,门窗、隔扇雕刻细致;殷高巷24号,即钓鱼台派出所用房;最典型是集庆路58号、64号、70号织锦大户端木氏、吴贡、闻氏的连片账房,分别四至五进,富有特色。不过随着上世纪末城市建设的推进,上述建筑有一些已经消失不存。

  


建邺区文物保护单位-丝绸业公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南京绸布商人组建具有商会性质丝绸锦缎的行业公所---丝绸业公所,并集资在古钵营建造房屋,作为行业议事、春节集会团拜、演出看戏之场所。古钵营是在绒庄街与天青街之间的小巷,东边至中山南路,西边与走马巷相接,南边与南捕厅平行,北边与白衣庵平行。丝绸业公所位于古钵营10号,东接锦绣坊,西望绒庄街,当年机房比屋相邻,也是南京织锦业云集之地。

丝绸业公所原建筑群坐北朝南,二路三进,外砌高大封火墙,内有花厅、大厅及回廊。东路一进门厅内建有带门楼戏台,台高08米,台面约三十平方米。每逢丝绸业公会开大会,或春节团拜会,均有京剧演出。解放前和50年代初期,华社喻志清等人曾在该处演过京剧《苏三起解》等。 


天井后有回廊接二进大厅。大厅硬山顶,前后带轩,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宽1115米,进深98米,高81米,北面带有抱厦,地面为瓦钵垫方砖,细腻又平整。梁柱用料考究,轩梁上雕有八幅戏剧木刻,厅外简易戏台檐下嵌有和合菩萨木圆雕二尊,刀法细致,栩栩如生。三进后厅墙壁内保存石碑一块,上记刻着集资人姓名、钱款数。石柱础侧面均刻花卉图案,完整清晰。西路为南北相对两榭,翘角飞檐,也前后带轩,古朴雅致。东、西路院落亦有甬道,轩梁下侧门相通。解放后,曾作为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场所,1961年部分改作民居,部分为民族中学(今第六十中学)使用。后成为南京一中的校办工厂,即南京东方机电设备厂。19847月古钵营丝绸业公所建筑公布为建邺区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此处规划新建住宅区。片区拆迁时,恰逢工厂和拆迁队交接之际,笔者曾得见和合二仙木雕真容,可惜一夜之间与轩梁上精美雀替木雕同时被盗,而残存建筑也很快被拆除。如今的古钵营一带已经难窥历史文化气息。

 

同为清末丝织行业会馆的广州锦纶会馆,在2001年扩建康王路时则被整体平移保存,成为街边一处文化景观,留下了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令人惋惜的是,承载丰厚文化的南京丝绸业公所却成了永诀的建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博物馆(9):南京云锦博物馆
王 建:调研分析: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的非遗属性
《游学金陵》之三
让国宝再现辉煌――记南京云锦的保护与传承【组图】
寸锦寸金 云锦华服背后的千年皇家定制
南京云锦中华绝(南京行4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