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兴紫砂衰落 被宜兴步步逼退

或许是由于自身研究方向中带有艺术二字,北京大学研二学生周韧姝一直以来对家乡长兴的紫砂制作比较感兴趣。原本只在网上翻阅下材料尝试地捏些玩偶的她,无意间看到长兴人社局举办的陶瓷工艺师培训班,便毅然放弃了假期休息时间,前往参加了此次培训。

经过前期的理论课程学习后,周韧姝对紫砂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之后的手工操作课程,更让她完成了自己手工制作的第一把壶。初次见到周韧姝时,她正在对自己的紫砂壶进行最后的修整,力求做到完美。

对于周韧姝而言,这样的培训机会十分难得,自己也很珍惜。但让她不解的是,如此难得的机会,为何只有十来个人前来参与呢?

交流后,她才意识到长兴的紫砂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般“地位”,在经过辉煌期之后,已经逐渐归于沉寂。

长兴紫砂曾一度辉煌

如今已呈现衰落之势

据史料记载,长兴素来享有“南窑”之称。毫无疑问,长兴陶窑业发展可谓历史悠久。

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长兴的陶窑业技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发达。就在1959年,制陶工谈寅媛制成了紫砂茶壶,为长兴开创了紫砂产品。而这,也是当时全省首创的紫砂产品。

一时间,长兴紫砂开始为外人所知晓。“就在那一年省轻工业厅投资建设了当时的工厂——地方国营长兴清明山陶器厂,第二年清明山陶器厂正式投产。后来,差不多在1980年的时候,长兴紫砂厂创办成功。那时,长兴的紫砂制作氛围还是很浓厚的,发展得也很快。”蒋淦勤呷了口茶,回忆起了过往。

说起蒋淦勤,在长兴紫砂界里几乎人人都知晓。毕竟,世代制作紫砂壶的蒋氏一门,培养了很多紫砂界的名人。其中,唯一还健在的解放初期“七艺人”之一的蒋蓉便是出自蒋氏这一门。而蒋淦勤无疑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基因,在紫砂上也颇具造诣,成为了当前长兴紫砂界的大师。

如今,蒋淦勤每天都待在自己的工作室,偶尔接到客户订单,便做上一两把紫砂壶。回想起自己从宜兴来到长兴那会儿,蒋淦勤不免叹息一声。毕竟,当时自己来到长兴时,长兴的紫砂正处于红火发展的时期。

确实,蒋淦勤的说法在《长兴县志》上记载的数据中得到了证实:1979年长兴生产的紫砂产品数量为9.71万件,到了1987年,长兴生产的紫砂器具则到达了14.2万件,长兴紫砂陶器行当时就有9家。

经历了曾经紫砂的辉煌时期,蒋淦勤对如今的长兴紫砂现状表示了担忧。在他看来,宜兴和长兴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其实是同时火起来的。而现在,被称之为“大姐”的宜兴紫砂壶越来越出名,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被称为“二妹”的长兴,虽然经历过八十年代紫砂产业繁荣时期,但这种繁荣并未得到持续,如今反而呈现衰落之势。

辉煌过后,原本的长兴紫砂厂经过了改制,掌握着厂内生产紫砂技术的绝大多数工人都转行了。“当时差不多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人还一起在坚持,不过现在老一辈的也没剩多少了。”想起原本与友人们在一起制作紫砂壶的场景,蒋淦勤的话语开始哽咽了。

如今,算上蒋淦勤一家,人口总数达到62万的长兴仅仅拥有30多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紫砂工艺人才。简单地从“30人”和“62万人”两个数据来进行对比,差不多2万多名长兴人中才会出现一位紫砂工艺人才。更不用说这些人中可以称得上大师的。

在紫砂人才匮乏之外,长兴的紫砂目前也是由家庭作坊、个体工作室等形式承担着紫砂发展的责任。“家庭作坊和个体工作室算在一起,长兴差不多有18家。每家平均也只有几位在从事着紫砂制作。”一位长兴紫砂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宜兴的丁蜀镇几乎家家都制作紫砂。

也正是这般不温不火,甚至走下没落的发展,引发了当前长兴紫砂从业人士的思考和担忧。缘何有条件传承紫砂文化的长兴却在走向一条没落的道路,到底该如何走出一条属于长兴的紫砂之路呢?

长兴紫砂泥资源并未充分利用起来

反而被宜兴地区所垄断

“听家里老一辈人说,其实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在宜兴和长兴是同时火起来的。这也是当初我姑姑留在宜兴,而我父亲和伯伯等人愿意来长兴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蒋泽人介绍起了蒋氏一门缘何在长兴和宜兴同时发展的原因。

其实,长兴和宜兴同样都拥有着丰富的紫砂泥资源。“煤山等地的部分山脉与宜兴交界,其实两边的泥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先天的原材料资源两地都拥有。那为何宜兴能充分利用其紫砂泥资源呢?”蒋泽人继续就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了阐述。

当宜兴的紫砂逐渐形成品牌,形成产业链后,当地的政府意识到紫砂泥资源的不可再生,便对部分现有的紫砂泥资源采取了保护措施。“宜兴有些紫砂泥是从长兴购买回去的,再经过加工便可进行出售。在我看来,未合适地利用现有的紫砂泥资源也是长兴紫砂无法形成气候的原因之一。”蒋淦勤同蒋泽人探讨道。

不过,在采访的过程中,有人也提及了一点,长兴徒有紫砂泥的资源,并无掌握处理紫砂泥技术的工厂。如此看来,这也是长兴紫砂竞争力不够明显的阻碍之一。

既然长兴没有处理紫砂泥的工厂,长兴紫砂从业者就必须得从宜兴买回被加工过的紫砂泥。如此一来一回,不仅耽误了紫砂制作的行程,也增添了许多麻烦。

“我是初学者,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长兴紫砂从业人员相互间的交流相对来说比较封闭,我觉得应该利用起长兴现有紫砂大师的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周韧姝细细雕琢着自己制作的第一把成形的紫砂壶说道。

尽管长兴紫砂工艺不错

但没有形成产业

不可否认,从长兴紫砂发展史的资料来看,一直以来长兴的紫砂工艺做得也算不错。1994年,吴宝华创下了最薄紫砂壶的吉尼斯纪录;1995年,郑家统创下了最大紫砂壶吉尼斯纪录;2002年,吴宝根将其弟吴宝华的最薄紫砂壶吉尼斯纪录改写;也在同年,由长兴紫砂工艺师创作的金钉子壶、茶文化壶分别获得了全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的第一、二名。

一系列事实都表明,长兴在紫砂人才缺乏的状况下,也不乏大师级别人物的存在。正如蒋淦勤所说,长兴每年都会有不少的紫砂精品诞生。这种情况,记者在调查中也得以证实。差不多可以说,长兴目前制作的紫砂基本都属于中高档紫砂壶。自古以来,精品相较普通品来说,在数量上就难以占据优势,在宣传不够的情况下,长兴紫砂品牌也就并未打响。

相反,宜兴的紫砂则各种档次都有。市场上大量生产的普通壶,加上大师级别的紫砂人才专注于精品壶的制作,不同层次的紫砂产出使得整个宜兴的紫砂品牌日渐打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掏出腰包购买宜兴生产的紫砂。

有从业人员举例说,差不多10年前,有位长兴紫砂工艺师前往广州参加茶博会,客户看中茶壶后完成交易。可就在付好钱后,客户发现产地为长兴立刻要求退货了。虽然这是个个例,而且时间是在十年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长兴紫砂的品牌仍未打造出来。

“工艺各方面都类似的两把紫砂壶,一把出自长兴,一把出自宜兴。基本上客户都会选择宜兴的,与此同时,宜兴的价格也会更高。在大伙儿的心里,已经对宜兴紫砂有了认可,这便是品牌效应。”蒋淦勤的侄子蒋泽人无奈地说道。

个体工作室成为长兴紫砂经营的唯一主体

在缺乏市场的同时也未形成文化影响力

资料显示,长兴紫砂在工艺水准、技术实力上与宜兴不相上下,但是,长兴紫砂在产业规模上却不及宜兴的10%。目前,仅有一批业内行家仍然坚守阵地,以家庭作坊、个体工作室等形式担当起了长兴紫砂陶艺的传承之责。

“像我这样的,以家为工作室,靠一些参展评奖来经营作品的人很多,就是长兴紫砂产业发展的一种现状。”蒋淦勤大师的女儿蒋燕也表示,无论是参展还是售卖,文化影响力很是重要,长兴并未形成紫砂壶的文化影响力。

在宜兴,已经形成了紫砂集中集约化生产和专业化市场。昔日长兴紫砂厂的工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傅一平说,宜兴政府对于紫砂生产在政策上予以规划,建立专业的市场。在宜兴有一条专业的产业链,泥料选配、炼泥、制壶、刻壶、烧制、销售等几个环节,分工精细,但是目前,能在长兴独立完成的只有制壶、刻壶、销售,连最基本的泥料选配都是从宜兴选购,这也使得紫砂生产成本偏高。

此外在宜兴当地紫砂壶浓厚的生产氛围,一些制壶大师名家都参与进来,形成了紫砂壶的高端市场。而长兴并没有形成专业市场,仅有几间门市店面而已。虽然长兴的确有紫砂陶土资源,也有一批工艺大师,但这些资源并没有真正按市场的要求配置。在缺乏过硬产业基础支撑和市场知名度不高的情况下,长兴部分大师的精品紫砂壶也没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来,就连曾花巨资成立的长兴紫砂陈列馆也慢慢衰败下去,名存实亡。

傅一平还介绍道,目前长兴紫砂壶制作者大多都是通过参展参评来自产自销,通过一些地方举办的活动来带动紫砂壶销售,有时花费了大成本有可能一把壶都卖不出去。所以这种销售方式非常局限,也并非紫砂壶长久发展之计。

紫砂传承老龄化情况日趋显现

其实这也是人才断层的重要体现

在长兴紫砂厂倒闭后,传承紫砂的基地也消失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长兴紫砂壶的没落。在长兴,熟识紫砂工艺、能完整地把玩紫砂壶的大师很少,年纪也基本都偏老龄化。

蒋淦勤也曾担任过长兴紫砂厂厂长一职。据他介绍,自长兴紫砂厂宣布倒闭后,紫砂厂的许多职工都改行了,能够继续从事紫砂制壶的人数屈指可数。“目前,还有一二十人从事这行,但是许多都把制壶变成兴趣,真正开出门市店的只有七八家。”蒋淦勤大师一脸焦虑地说,从事紫砂事业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傅一平介绍,受产业基础、企业管理的因素,昔日的长兴紫砂厂关闭后,也未形成专业的紫砂集市,没有市场,没有岗位,人才流失,并且对于紫砂学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人才匮乏,傅一平深有感触,他表示,在2000年的时候,为了将自己的手艺传承出去,他带了几名年轻的徒弟,但是没几个月,就全部不肯干了。

而在宜兴,喜欢紫砂制壶的年轻人非常多,玩壶的年轻人更是比比皆是,周边的人们也是报以羡慕的眼光,但在长兴,制壶、玩壶似乎是玩物丧志的表现,观念的落后着实令人痛惜。

据了解,在现拥有的30多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紫砂工艺人才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6名、陶瓷工艺技师12名。但这其中大多都是来自早期的长兴紫砂厂。

目前,长兴紫砂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大多数,30岁的人才仅有10位左右。虽不能说后继无人,但是学习紫砂技艺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很少,长兴紫砂陶艺协会秘书长陈土良带着一丝无奈称,紫砂技艺并非一日之事,需要长久的磨练和研究,而即使教授几个徒弟也并非全部能技有所成。

“带10个徒弟,能有2个出彩,已经很难能可贵了。”陈土良笑着说,紫砂陶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悟性。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想要挽救和恢复长兴紫砂产业,人才培养非常迫切。

开展紫砂陶艺技能培训

想方设法壮大发展队伍

紫砂陶艺是“土的艺术,火的升华”。“日用器皿、工艺品、艺术品”这是陈土良对紫砂壶的定义,他介绍道,无论任何人制作的紫砂壶都能成为日用器皿,只有拥有一定技艺的师傅才能制作出工艺品,而艺术品则是大师名家的作品。但是在长兴能被称为大师名家的屈指可数。

“与百叶龙一样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陶艺,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发展。”长兴人社局教育培训科科长施铁明一边跟着学习一边向我们介绍,为了能够发展和壮大紫砂陶艺技能,他们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技能人才陶瓷工艺师培训班,还特别邀请了制壶专家进行理论加实践的授课,手把手地教授陶艺知识。

虽然学习陶艺并非一日之事,但是高技能人才陶瓷工艺师培训班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紫砂陶艺的学习,吸引更多有兴趣制陶人员参与其中。长兴紫砂的复兴需要政府和行业自身共同努力,“如何整合各方面力量与资源,探索紫砂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施铁明说,这次开办培训班意义不尽在于培训班本身,更是发出了长兴重点培养紫砂人才的强力信号。

此外,由于近年来部分制陶人才纷纷流向宜兴等有专业市场的区域,让长兴的紫砂陶瓷市场愈发不景气。“我们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紫砂壶,也只有了解紫砂壶,才会有人愿意购买,市场也就自然而然形成。”陈土良说。

目前,长兴仅有17家紫砂经营户,都是有经营才能、有创作潜力、掌握熟练工艺的人才。不过,自离开原长兴紫砂厂后,每个人都在家搞起单干,很少顾及别人和整体的市场,即使偶而有大客户光临,由于互相间的协作不够而只能委托宜兴的厂家加工生产。

制作紫砂陶艺品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无污染、投资小还能带动一定的劳动力就业。陈土良指着自己的紫砂艺术馆说,自己的妻子、儿子、媳妇目前都从事制陶事业,既可以发展产业还能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

而且长兴拥有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又有“大唐茶都”的美名,在大力发展茶文化特色旅游业的同时,将“紫笋茶”“金沙泉”与“紫砂壶”相结合的文化独有味道,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宣传了长兴紫砂文化,为进一步扩大长兴紫砂的知名度,形成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借鉴宜兴的紫砂发展历史经验,从战略高度出发扬长避短,求同存异,发展出一条可持续性、专业性的紫砂产业之路,使长兴紫砂成为长兴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长兴的另一张精品文化名片。

□链接

鉴别紫砂壶

1.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蜡,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2.听声音: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像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3.手感:紫砂壶的手感应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4.养壶效果:好的紫砂,通过养壶泡茶少许,然后用布干擦就能看出哑光色质,油性很重,时间养得越长,色质越深沉,古朴,直至产生壶之灵气,与人通性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 :紫砂壶名家周桂珍 - 紫砂世家
紫砂老一厂紫砂壶型大全(组图)
浙江省博物馆举办蒋淦勤紫砂艺术精品展
[紫砂]紫砂茶壶的起源与历史~
探秘紫砂,紫砂壶始于何代之谜
纯正紫砂壶鉴别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