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教学|期末复习•李王辉|中外纲要:第3-4单元期末复习提纲
【往期李王辉老师优质精品历史教学课件】
青年读书|可喜可贺·李王辉·入驻权威: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附带教学课件:中外纲要|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青年读书|精品课件,权威认可:中外纲要|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青年读书|优质课件,园地认可:中外纲要|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青年读书|教学反思: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青年读书|精品课件: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青年读书|精品课件·李王辉·|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青年读书|精品课件·李王辉|中外纲要: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导学案·李王辉·李冬纯|中外纲要: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中外纲要: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李冬纯|中外纲要:第19课 辛亥革命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李冬纯|中外纲要: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李冬纯|中外纲要: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李冬纯|中外纲要: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李冬纯|中外纲要: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中外纲要: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中外纲要: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新变化。

【守内】加强中央集权

一、政治、军事新变化的原因:

1.北宋统一,结束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局面

2.借鉴唐后期藩镇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外重内轻,君弱臣强          

3.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二、政治、军事新变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地方控制

1.政治(夺其权):文官任知州,节度使变虚衔

2.财政(制钱谷):设置转运使

3.军事(收精兵):收精锐,入禁军,换驻地

4.特点: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二)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分相权,增新位

(1)军归枢密院,财归三司(盐、度、户)

(2)增设副相参知政事

(3)统调分离:统归“三衙”,调归枢

2.地方:强监控,互制约

(1)含转运使,设“四监司”

(2)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制约

3.特点:分化事权,强化集权,相互制衡

(三)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1.政策:重文抑武,文官掌兵

2.兴文治,扩科举,文官士人地位提高

3.特点: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三、政治、军事新变化的影响:

1.积极: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消除,皇权与相权矛盾逐渐突出。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归纳总结】守内: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统治制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2.统治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衡,强化集权,尊君弱臣

3.统治人群: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4.统治理念:遵守祖法,逐渐因循守旧

【虚外】边防压力(特点:防御性)

(一)对辽:北伐收故土—议和求安定

1.两次北伐,均告惨败

2.辽军南下,签订协议

3.兄弟相称,“岁币”相赠

4.影响:北部边境获得安定,内部安定,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二)对西夏:屡战屡败——达成议和

1.西夏称臣北宋,北宋赐予“岁赐”

影响:西北边境安定,北宋内部安定,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守内虚外下的财政危机

1.军事:军队庞大,募兵制(职业兵),军队扩编,军费上升冗兵,积弱

2.政治: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官僚队伍膨胀——冗官

        养兵,养官,财政恶化——冗费,积贫

【王安石变法】

()原因:

1.政治:北宋政治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范仲淹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积累经验。

2.经济:改变积贫积弱的困局。

3.指导思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变法原则:加强国家对于各个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变法目的:国富兵强

()措施:

1.富国: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国债),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作用: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作用:恢复兵农合一,提高军队战斗力,取代募兵制。

()评价:

积极:1.达到国富兵强的目的,财政收入增加;

消极:1.强兵效果不佳,与西夏开战失败;

      2.措施有效,执行不佳,加重人民负担,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

南宋偏安

1.背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27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承祖宗之法:

(1)初年:积极对抗,收复失地。如:岳飞

(2)1141年,绍兴合议,称臣岁贡

(2) 此后:几次战争,地位稍上,世侄之国,南北对峙,偏安一隅。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辽朝

1.政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1125年,金灭辽

2.民族:契丹族;经济:游牧经济为主民族关系:与北宋长期对峙

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1)政治: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族的统治。

(2)民族:加速契丹族汉化同时又保护契丹族民族特色,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展。

二、西夏

1.政权:羌族分支,唐末形成藩镇,1038年元昊建立,北宋灭亡后,称臣于金,亡于蒙古。

2.制度:仿宋制,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保留本民族称谓。

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加速党项族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金朝

3.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1金朝:金世宗(小尧舜)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呈现大定之世

2民族:推动北方地区民族融合。

四、元朝

(一)概况

(二)措施

1.巩固统一:修驿道,设驿站

【目的】修驿道,设驿站

2.地方管理:

(1)行省制度,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

(2)对吐蕃:中央直属宣政院

(3)对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4)对台湾:澎湖巡检司,行政管理经略台湾

【目的】

1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我国省制度的开端。

2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整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3我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

3.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回回

2民族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目的】

(1)维护了蒙古族统治者的利益, 巩固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

2民族矛盾存在的同时,也推动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三)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推动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标要求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两宋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发展,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一、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成就突出的农业:

1.内容:(1南方普及一年两熟制

2个别地方一年三熟,部分地区固定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在内陆开始种植。

2.作用:(1提高粮食产量;

2突破自然经济结构下的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改变了种植结构,推动棉纺织业兴起

(二)技术进步的手工业:

1.制瓷业:技术改进,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2.矿冶业:煤采掘业与冶铁技术提高,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影响】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发展迅速。

 【作用】推动文化普及、进一步推动造纸业发展。

(三)繁荣发展的商业和城市:

1.商业:1交易场所:面向大众,基层市场。

       2官方贸易:榷场;民间贸易活跃

       3货币流通:交子

       4海外贸易:外贸税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著名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等

2.城市:1城市规模:东京、临安人口过百万。

                2繁荣景象: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

3.经济重心的南移

影响:1南方经济发展,江浙成为财政农业重心。

             2文化重心南移,江浙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3北宋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四)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1.政治观念:门第观念淡化

2.婚姻观念: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关心祖先名望

3.社会关系: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社会控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归纳总结】宋代社会新变化影响

1.政治:促进阶层流动,为政治增添活力。

2.经济:推动租佃、雇佣关系发展,农民人身束缚减弱。

        官府对商业控制减弱,商业贸易繁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文化:婚姻观念由重门第出身转变为重政治和经济。

4.阶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二、辽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农业

1.元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南方普遍种棉

2.辽夏金元:获得进一步开发边疆地区,漠北、东北、西北、西南农业显著进步

【影响】

1.带动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人们穿衣结构。

2.推动少数民族学习发展农耕经济,促进民族融合。

(二)手工业

1.制瓷业: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2.印刷业:发展迅速

【影响】

1.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继丝绸之路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发展。

(三)商业与城市

1.辽夏金:榷场:与宋朝进行边境贸易

2.元朝:(1)纸币:全国范围内推广

(2)海外贸易:国库重要财源

(3)城市:恢复临安旧称杭州—外国旅行家称“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重心和商品集散地

1.促进民族交流交融和发展

1.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促进了大城市空前繁荣。

(四)经济重心南移

1.元朝

(1)南北经济差距拉大,人口税收集中于江南

(2)重新开通大运河

(3)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五)社会变化

1.金元受女真、蒙古族民族自身特色,社会发展进度受影响,一定程度出现逆转。

12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要求 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一、儒学复兴的原因

1.大时空视野:国家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汉代新儒学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2.外在挑战与发展:儒学受道教、佛教挑战到调和之风兴盛

3.儒学自身:1沉溺训诂考究走向服务学术服务现实

           2当时(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

           3儒学自身自救,构建信仰,维护统治权威地位

二、儒学复兴的内容

1.世界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法则

1个人:人性,约束自我遵守纲常

2宇宙:世界本原

3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君主专制三纲五常

4)特点:世俗化 哲学化,融道家本原论;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纲常等级秩序合理性

2.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融佛禁欲主义,肯定正当欲望,克服过渡欲望,服务现实统治(权力、贪婪等)

3.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事物获得知识,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体验

4.特  点:哲学化、体系化、思辨化、世俗化

5.理学与之前儒学的关系关系:继承发展,时代需求都属于儒家学说范畴

6.传播载体:四书五经为教材;书院学讲为场地;理学传播影响广,满足统治需要,自救统治权威的成功:南宋,程朱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

7.结果: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初理学确定思想界统治地位。

三、儒学复兴的影响:信仰(四民?士)重建,政统合理,道统构建。

四、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

1.宋词元曲的繁荣背后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

2.书法绘画的追求反映出这一时期理学影响扩大,追求意境个性的特点。

3.持续发展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思想解放,近代火药武器发明,加速欧洲推翻封建的近代化进程;这一时期实践经验总结性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始终保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

4.依照汉字字形模仿创制,仿汉创胡,以华夏族汉字为核心的文化多样性。 

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朝专制新发展

(一)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

1.历史教训:丞相专权乱政           

2.前代之弊:中书权重             

3.当朝之需:加强专制

(二)过程

1.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2.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标志内阁正式成立

3.明宣宗:票拟权

【概念】票拟:内阁草拟处理意见;批红:皇帝红笔批复

(三)其它加强专制措施

1.特务机构:厂卫制度(东西厂、锦衣卫)

(四)影响:专制皇权新高度,人治不断强化。

【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丞相有法定之位,使行政之权;内阁无法定之位,为咨询秘书;

丞相有决策制约,来源于制度;内阁无决策制约,依存于皇权。

二、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一)原因

政局稳定,国力强盛;君主支持,扩展海外。

航海制船,技术提高;郑和个人,英勇才能。

(二)目的

寻找惠帝,以安圣心;耀兵异域,以示国强。 

贸通海外,以获珍奇;扩大对外,完善朝贡。

(三)特点: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物产、技术、文化、贸易、经济中外交流之路。

(三)影响:东亚文化圈,华人迁移,国际关系,友睦邻邦。

【隐藏的危机】15世纪的中国与世界:1404-1433郑和下西洋:王室支持,朝贡贸易,厚往薄来,财政不济,未能持续,错失海权。54年后,1487迪亚士到达非洲,王室支持,新航路开辟时代带来,财富积累,资本主义,迎接工业文明。

三、明朝边防新形势

(一)沿海倭寇

1.背景:起自元末,明初禁海,真倭假倭,东南不安,红毛侵台,海防临危

2.过程

1戚、俞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稳定,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

(3)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

3.世界视野下中西面对海洋的抉择

(1)中国:防守海禁,忽视海防建设,短暂的胜利,隐藏的危机。

(2)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到来;积极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发展

(二)内陆边防

1.鞑靼、瓦剌:修筑长城,防御南下,战争不断,贸易和平。民族:冲突与融合并行。

2.乌思藏:设立立卫所,藏人治藏族。

3.奴儿干都司:招抚东北,设立卫所,封官赐印,自治朝贡。

重防内陆,海防减弱;海禁朝贡,逐步自封;

世界潮流,暗潮涌动;民族冲突,融合并行;

民族国家,版图奠定;防御治理,满族崛起;明清易代,民族交融。

【从世界视角下看明朝统治及明清易代】:农耕文明的持续VS迈向工业文明

专制主义的攀升VS近代民主政治:

1.专制主义不断加强下的人治危机隐患

2.海防渐弱下的海权渐失走向固步自封

3.内陆边疆巩固下的政权易代版图初定

4.走向鼎盛繁荣之路如何隐现社会危机?(明清易代下的社会发展民族交融疆域巩固与暗藏危机并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专制鼎盛疆域定   

(一)君主专制措施:

1.奏折制度

1特点:迅速、机密

2作用:便于君主广泛、直接获取信息,加强君主专制;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军机处

1直接目的:处理西北军务

2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3    责: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文书、跪奏笔录

4    点:简、速、密

5性质:中书秘书、顾问机构

6人员:朝臣兼任

7)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作用: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

3.文字狱

(二)君主专制措施:

1.疆域管理措施

(1)东北:抗击沙俄,使其谈判;签订条约,法律固疆;边界意识,国际认可。

(2)蒙古:收降漠南(鞑靼)平叛漠西(瓦剌);平定大小和卓,天山以南安;盟旗制度治蒙古,蒙古王公立为长。

(3)西南:改土归流,强化管理各族;民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4)西藏:册封达赖赐号班禅,驻藏大臣共同治理,钦定章程合法管理,落实管辖加强控制。

(5)伊犁: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6)台湾:郑氏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清军渡海远征,一统台湾。经略台湾设府衙,隶属福建。

2.清代疆域: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3.清朝行政区划:包括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

4.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设置理藩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优待上层。

5.意义:巩固统治,稳定局势;民族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

6.清朝为什么基本奠定现在中国的版图:

1版图明显开拓;边疆有效统治;

2近代意义上的疆域、边界意识,边境制度;

3自我认定,法理认定,国际认可。

二、盛世转衰危机现

(一)清朝盛世转衰的原因:

1人口膨胀迅速

2土地兼并严重

3贫富差距拉大政治腐败

4农民起义,资源危机

15  明朝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清时期新变化

(一)农业

1.高产作物:玉米、甘薯——饮食结构

2.江南地区:

(1)物产:粮食、鱼、猪、果木蔬菜、鸟类昆虫

(2)特点:多种经营,经济作物,产品加工或相关副业

(3)作用:粮食增加,人口增长,经济作物,手工发展

(二)商业

1.市场:国内市场

2.交易:国内、边疆、对外

3.资本:白银流入、商业资本

4.主体:商人—区域性商帮:晋商、徽商

5.功能: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景德、佛山、汉口、朱仙

6.方式:长途、大额贸易

(三)手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出现地区:苏州(江南局部地区)

2.劳动关系:雇佣关系

3.为谁劳动:机户(资本家)

4.劳动规模:百数人/千数人

5.劳动时间:晨起暮息

6.劳动场所:工场(染坊)

7.劳动主体:机工(自由雇佣劳动力)

8.劳动行业:丝织业

(四)思想

1.陆王心学

1世界观:良知(心)即理,理在心中,先天固有,私欲蒙蔽,主观唯心。

2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a.含义:知和行产生于心,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影响:a.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图志

           b.以内心为标准,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c.为李贽思想奠定基础。

2.明末清初思想家

(1)李贽:否定传统伦理道德;蔑视权威教条;提倡个性自由

(2)三大思想家:

a.黄宗羲:工商皆本;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b.顾炎武:批判高度集权专制

c.王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人共同主张】反君主专制,发展工商业,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五)小说、戏曲、科技

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兴起,市民阶层壮大下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普及市民文化兴盛

医药、农、工艺、地理等私人总结性传统科技,官方总结性著作;西学知识也进一步传播

【明清时期在思想、小说戏曲、科技方面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引起反思——社会环境

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物质保障

3.思想:程朱理学走向僵化,逐渐失去活力;——思想反思

       西学传入,进步思想家的努力钻研。

青年读书|学生作品·袁梓轩:《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历史教学|精品课件·李王辉|中外纲要: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德育分享|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德育案例|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弹簧”作用 ——年轻班主任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青年情感|学生作品·李敏铷:强己强国先强体
NO.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专题复习提纲【提纲31】(四分快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3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知识点总结~
通史专题 |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明清时期【文字版】
2022年高考重难点知识列表分析全归纳:中国古代史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