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 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几年前,我看到有人为科举制度招魂。他们说我们不要受蒲松龄、吴敬梓的影响,这两个人都是科举仕途不如意,所以才在小说中讽刺科举制度。我想说,这纯属胡说八道。

我们不能不承认,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有其进步作用。我们今天也在搞考试,这就是在借鉴古代的做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已经显现。蒲松龄、吴敬梓的时代,封建社会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他们能够看出科举制度的落后,这表明他们有预见性。可惜的是,有这样远见卓识的人太少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候还不思改革,依然闭关锁国,沿用旧的制度。像这样下去,中国怎么可能不被列强欺负呢?如果我们今天还要说科举制度好,那就是太无知了。

二十二

《儒林外史》中说范进中了举人,竟然不知道苏轼是哪朝的人。这也算是对科举制度辛辣的讽刺,读书读到这个程度竟然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了。我们今天常常拿《儒林外史》做例子,来批判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其实,我认为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古人,因为我们今天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今天评价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同样,只要教学成绩靠前,就是好老师。我们身边这样的情况还少吗?我曾经遇到一个老师,他爱好颜体书法,竟然不知道《多宝塔碑》是什么东西,竟然问《多宝塔碑》是不是魏碑体。这样的人居然教中学历史成绩靠前,按说中国历史讲唐代的文化时肯定会提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啊!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历史这样的文科课程比数理化好教得多。中学理科,一个题目做不出来,上课还真的教不了。尤其有的老师年纪大一点,头脑不灵活了,遇到难题可能一时半会儿还真不会做。历史就不一样了,明眼人把书大体一翻,就会知道哪些地方是重点,让学生做上记号死记硬背即可。反正是学生背,又不是自己背,记不住也没什么大不了。退一万步说,就算讲错了也不要紧。一本书那么厚,一张试卷考的东西还不及全书知识点的十分之一,讲错的地方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对学生的分数影响根本不大。中考、高考考整个学段的,一张试卷的东西和几本书一比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讲错的地方不一定会碰到,碰到一般也不会对成绩有太大影响。所以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怪现象,有的老师经常犯知识性的错误,结果教学成绩反而非常好。原来,中国的教育不在乎老师的知识水平有多高,就看他能不能管住学生。只要学生遵规守纪,就能出成绩,没人去在乎老师真的有多少知识储备。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自欺欺人走过来的,这样还能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学者型人才吗?老师只管搞出教学成绩,不管自己是否真的把知识弄通了;学生只管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十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直被人们看作高洁的形象,人们总是说她如何如何好,甚至上升到反封建的思想高度。然而我想说,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千万不能学习林黛玉。《演讲与口才》杂志也有人说过和我一样的话。她心胸狭窄,和这种人相处很累,一言一行不注意就会犯她的忌讳。如果我们都做这样的人,人际关系还会和谐吗?生活不能等同于艺术,我们时刻要明白这一点。林黛玉就是没落的贵族家庭的小姐,我们不要把她刻意拔高。她本身就是上层社会的一份子,骨子里就是清高的,怎么可能有反封建的思想觉悟呢?她只不过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奉劝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取功名而已。她的不满是因为她原来优越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现在寄人篱下,对谁都不信任,并不是对封建社会本身的反叛,这一点她和贾宝玉还是有所不同的。

还有人拿《红楼梦》和《金瓶梅》作比较,说《红楼梦》格调高一些,《金瓶梅》是淫书。我想请问,《红楼梦》里面,薛蟠说:“女儿乐,一根鸡巴往里戳。”这样的话不下流吗?

《红楼梦》的地位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不能无限夸大。曹雪芹固然有反叛意识,但他不可能触动时代的根基,把今天的一些革命性的话语用到他的《红楼梦》上终究是不合适的。

二十四

《济公全传》中的济公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做和尚时不守寺规,喝酒吃肉,行为怪异。然而,不管别人怎么告状,里面的长老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普通人不明白,长老怎么能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呢?济公和鲁智深明明触犯了戒律,为什么不受到责罚呢?原来,这两个长老并不糊涂,他们慧眼识英雄。在他们眼里,像济公、鲁智深这样的人,他们的表现虽然表面上和佛门清规戒律格格不入,但他们内心深处是通向佛性的,那就是匡扶济世的本领和志向。

我们今天不也需要这样的明白人吗?真正能识人的人,不会因为人才表面的一些瑕疵就轻易否定一个人。真正看人不是看表象,而是看本质。济公和鲁智深那样“修心不修口”的和尚才是真正有慈悲情怀的人,比那些“修口不修心”的道貌岸然之徒高尚得多。

二十五

游本昌先生在做客《中国文艺》时讲了这样一件事。小说《济公全传》原文里面写了济公吃馒头不给钱,游本昌在演这一幕时,给导演建议,应该扔两枚铜钱给店家。游本昌说:“向经典致敬不是无条件地崇拜,应该学习毛主席的讲话,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济公身上有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优良品质,但他身上也有一些市侩的东西,例如吃白食、敲竹杠,这就要不得。电视剧拍出来要起到教化作用,尤其要注意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老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地方。游本昌不是机械地按照原著的叙述和导演的要求,而是加进了自己的思考。一个高尚的艺术家不仅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更注重思想性。如今,能达到这样思想境界的艺术家太少了,这也正是我们怀念经典的原因。我们看看当下很多题材的影视剧,甚至少儿类作品,里面充满了太多肮脏的东西。因为,现在的这些人缺乏老一辈人的那种担当,眼里只有钱。

二十六

《三侠五义》中,展昭被封为“御猫”,结果白玉堂不高兴了:“你是猫,我们五鼠是鼠,猫就是捕鼠的,那你是存心和我们过不去。”展昭刚开始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公孙策点破了。展昭本来并没有向白玉堂施压的意思,可是白玉堂依旧不依不饶。五鼠中,白玉堂的下场没有其他几个好,这当然和他的性格有关。

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人不能较真,要懂得与人为善。有时候不是别人要和我们为敌,而是我们自己想多了。

二十七

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力提倡白话文,胡适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坦白地说,这本书写得确实不怎么样,很令读者失望。

胡适的本意是要写上、中、下三卷,可惜只写了上卷就搁笔了。有人说他后来太忙,所以没有写中、下两卷,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胡适首先连概念都没弄清楚。他想当然地认为口语都是白话文,这就不对了。文言文也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白话文是在唐以后的口语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也有口语,白话文也有书面语。例如,《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那只促织“形似土狗”,“土狗”就是方言,指蝼蛄,今天有的方言也这么说。但你能说《聊斋志异》是白话文吗?他的上卷只写到了元稹和白居易就截稿了。他认为白居易这一派诗人写诗连老太婆都懂,所以就应该写进《白话文学史》,这就太荒唐了。白居易的诗确实通俗易懂,但那基本上还是文言文,不能看作白话文。

胡适这部书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材、取舍不当。我们今天公认的白话文产生于唐代的变文。唐代部分诗句也有白话的倾向,例如张打油、寒山等人也可以看作古代的白话诗人。即使是杜甫的诗,偶尔也有白话的倾向,这些我在《诗歌笔记》中讲过。到了词、曲,里面白话的句子就更多。戏曲、古白话小说里面的白话就很接近今天的语言了,这些才需要大书特书。尤其是宋元以来的话本、拟话本,大众都很喜欢这样的小说,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好好剖析一下呢?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这些小说就是用白话文写的,我们来分析里面的句子和文言句式相比有哪些好处,这样的思路不是更好吗?我认为,如果写《白话文学史》,明清的这些白话小说才是重头戏。至于唐以前,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天下,即使某些地方蕴含着白话的萌芽,也大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没必要还写成一本书。不管什么历史,都应该是近代的写得详细,古代的写得简略。胡适居然连这一点都没弄清楚,你一本《白话文学史》光白话文没正式产生的时代都写了一本,一本书完了读者还没闻到白话的气味,这样的书还有实际意义吗?

我们拿胡适和鲁迅作对比就知道,他做学术比鲁迅差得远,思路不清,完全是一团乱草。我们把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比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他的《白话文学史》说到底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也辜负了读者的心理预期。

二十八

说起现代文学史上对小说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

就小说的创作而言,鲁迅创作了现代意义上的白话短篇小说,给后人指明了方向。之前,基本上是文言小说一统天下。即使有古白话小说,也多是章回体长篇,像“三言”“二拍”这样的短篇小说也是千篇一律的说书的形式。鲁迅的小说则是新形式,几乎每一篇都有自己的特色,这就很不简单。

就小说的研究而言,鲁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小说。讲中国文学史的人,提到小说的部分也非常简略。这本书本来是他的大学讲义,因为讲得好,学生争相传抄。当时提倡白话文,如果用白话文做笔记,用字太多,抄起来费时间。鲁迅只好“冒天下之大不韪”,缩写成文言文,有的部分还做了删减。这本书虽然是纲要性的,可是线索分明、例证丰富,读者一读就能对中国小说的历史有个系统的了解。此外,鲁迅还搜集整理了《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古代小说集子,翻译了外国的小说,这对读者也大有裨益。

正是由于鲁迅的身体力行,小说才由文学的末流变成了文学的主流。我们今天讲文学,通常都是指小说。

当然,鲁迅只活了五十多岁,这也是文坛的一大损失。鲁迅虽然对小说的创作有巨大的贡献,但他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他曾经打算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写一部长篇小说,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写不出来,只好作罢。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只写到了清末,如果他活得长一点,我们倒是非常希望能看到民国时期乃至以后的部分,而且各章节能够剖析得更深刻一些。

二十九

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说,中医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他在《狂人日记》中说,李时珍的“本草什么”上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在《药》里面写到无知的群众拿人血馒头治痨病。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说,鲁迅对中医的认识是不高明的。

我们说,旧社会庸医骗钱害人,的确可恶。中医中确实有很多迷信的东西,需要批判。然而,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经验中,肯定总结了一些有用的常识,全盘否定中医也是不对的。鲁迅全盘否定中医,这样的观点明显是偏激了,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

三十

读初中的时候,语文课上有一次考文学常识,有个判断题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大家都觉得这是对的,我却说这句话有问题。其实,我至今都认为这句话是经不起推敲的。

说起白话小说,我们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就有古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你能说古白话就不是白话吗?有人说,古白话里面也有文言文的影子,不是纯熟的白话。可是,你能说鲁迅那个时代提倡的白话文就是真正流畅的白话文吗?也不能这么说,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依然觉得佶屈聱牙,里面就没有文言文的痕迹吗?而且,鲁迅的作品还受了欧化的影响,有的地方比古白话更拗口。其实,鲁迅当时对于白话文兴趣并不大,主要看重的是思想革命。我们今天说《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那是加了限定词“现代文学史上”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说法。《狂人日记》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它是白话文写的,明代的“三言”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啊!《狂人日记》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才是它的现代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阳健:评林纾“古文之不宜废”论(一)
龚鹏程|文言与白话
胡适白话史观的是是非非
白话革命和文言文价值的回归:文白自古是一家
新书摘要(4)应用文教授与白话文运动
文言与白话的变迁(正道语文教研群讲座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